《故事与话语》摘要

2016-12-01  本文已影响261人  TaraChen

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较差,因为有个坑翻译的作者和坑作者的翻译。我就能读懂的点作了梳理...


《故事与话语》摘要

故事与话语

作者把叙事区分为故事和话语还是挺反常识的。
故事和话语都有形式和质料组成。故事的形式包括事件(行动、事故(这翻译容易想歪...原文是happening,作者丧心病狂区分地如此细致确实为难了翻译)、实存(人物、背景)。故事的质料指“由作者的文化代码预处理过的人和事等”。(不想解释,不重要...)

话语的形式是“叙事传达之结构”,质料包括文字、电影、芭蕾、哑剧等。

事件

时间顺序感的重要性

在谈到时间顺序时,作者指出

强烈的时间顺序感在“解决”性情节中比在“揭示性”情节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第一种情况中的发展是一种解决(unraceling),第二种情况中的发展是一种“显露”(displaying)。解决性情节倾向于强烈的性格定位,关注实存的无穷细节,而事件被减弱到相对次要的、例证性的地位。

因此对于“解决”性情节来说,时间顺序感更重要。

但是作者并没有具体阐述什么是解决性情节,什么是揭露性情节,也没有阐述情节是否有其他分类。所以这个也难以作为一条故事评判规则。

核心与从属

作者指出,叙事事件不仅有联结逻辑,还有等级逻辑。有核心与从属之分。
核心是这样的叙事时刻:

它们是结构上的节点或枢纽,是促使行为进入一条或两条(甚至更多)路径的分岔点。

因此,作者还提到有两类“反故事”与此规则相反。一是所有的分叉都被展开,各种结局都有;一种是"无故事",叙述者是一个无形的“我”,只能通过推测意识到他的存在。只能从其他人物的行为中读出叙述者-主人公的行为。(例子是作者提到《嫉妒》)

故事与反故事有点像《故事》里说的大情节和反情节

悬念与惊奇

悬念在话语里,惊奇在故事里

这个结论挺反常识的。作者举了《远大前程》的例子,由于没看过加上原文例子太长,我概括下,大意是说:假如我们担心主角A可能会有危险(产生悬念),后来主角A遇上了某个坏蛋,悬念被证实。但对于A来说,他看见坏蛋,产生了“惊奇”。

时间与情节

作者区分了话语时间(细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与故事时间(叙事中主旨事件的跨度),还挺反常识的。

按两者之间的长短比较分为5类

然而知道了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话语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真实读者、隐含读者、受述者

真实作者、真实读者比较好理解。
隐含作者可能是相对于无固定作者的形态来理解。例如好莱坞的共同创作的剧本,很多民歌由不同时期人共同创作等。
隐含读者是接受叙事基本理解的身份。

真实读者可能在某个终极层次上拒绝他被设定的角色——无信仰者不会因为读《地域》或《失乐园》而变成基督徒。但这种拒绝接受叙事的基本理解所必须的隐含读者身份,二者并不矛盾。

恩,这句我承认一定是翻译的锅。

有些小说中会有个叙述者和受述者,例如写给女儿的信。但叙述者未必是故事里的人物。

在《理解漫画》里,就同时呈现了多种角色,可以参考推荐一部六星妖作|《理解漫画》中的最后一部分。

视点

这里就一个结论重要一些:叙述者的观念视点优先于人物的观念视点。
因为人物的观念视点有可能因叙述者描述它的方式而被削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