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危险,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如今人贩子横行,让每个做父母的家长担惊受怕,在孩子开始离开父母上幼儿园开始,各种防范的教育是家家户户的必备选课。
因为一旦出现不可预想的问题,结果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无法承受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应该多传递一些安全信息和意识给我们的孩子,以防上当受骗。
1.耐心向孩子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
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懒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已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
所以,家长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范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
如;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会夹伤你的手指;不要在马路上玩,那里车子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被车撞倒。
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已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另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应多创设机会让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他自已去思考解决问题想办法。
如当你的孩子玩皮球时,不慎掉入坑中,这时你不能马上去拾皮球,而应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问他:“你说怎么办呢?”在成人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会想出很多办法,弯下腰去拾,找到木棍勾,往坑里倒水……最后,再和孩子一起确定一个最佳的方法。
这样做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若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成人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已设法安全地解决。
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是并存的。
有人认为为了保持孩子的童稚和纯真,应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孩子若终日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童话世界中,就不容易了解社会的复杂性。
对社会也会缺乏应有的戒备心理。正因为如此,孩子因听信别人的谎话或受物质引诱而造成走失或拐骗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讲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等.
4.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
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这就需要成人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
如;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你该怎么办?如果房子着火了,你该怎么办?该怎样逃生”?
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怎么做?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
这种活动既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非常喜欢。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5.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常常被人忽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好哭、冷淡等不良的性格倾向,这是许多精神疾病的最初表现。
因此,家长应抓住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乐观情绪等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