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混的不好?是因为你太笨还是太聪明?
支持原创 | 转载请联系'解忧会'
前几天跟一老友聊天,他又准备换工作了。已经不是第一次,所以作为朋友,我就静静的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他的性格和处境。很多时候,一个人跟你说他的决定,并不打算根据你给他建议去改变他的计划,更多的只是跟你说为什么他要这么做,让你支持他。我当然理解。
近十年的朋友,快不惑之年了。最早是公司同事,他是前辈,在公司做了7、8年;后来在结婚之后就跳槽到了同行业的另一家企业,做了2年;又到汽车行业,3年;再后来就跳的停不下来了,到现在这份保险行业,差不多是近五年的第9份工作。他新的想法,要踏入教育行业了,朝阳产业,潜力很大。
他是很聪明的人,智商很高,学习能力很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总有很多新的想法和点子,以前还是内训师,上台给大家讲课。但从第二次跳槽开始,他就有悔意了。作为朋友,每次都只能建议离职慎重、分析冷静、入职投入、眼光放远,真正决心要开始做一行,就沉下心起码做个三年。可惜,大多没熬过三年之痒。他混的并不好。
老祖先说三十而立,大多人以为是成家立业,立的是事业。但我认为,未必。古人二十来岁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用十年时间才到而立之年,才有养家糊口之事业。现在呢?不需要解释,三十单身都是很普遍。
不需要太在意年龄和立身之本的先后关系。
职场或事业或创业的最佳时间点,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评价标准。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信息量太大。北方山沟沟里的某一个穷困大叔,突然挖到一颗百年人参,可能会让你睁大眼睛;南方某个老旧城中村整村拆迁,一个刚出校门的拆二代转眼就身价上千万,可能你会默默的哇哦;但你身边的某某朋友投资股票基金或小公司创业突然暴富了,你可能就坐不住了。外面机会太多了,机不可失啊。
有些人太聪明了。看到新产业新机遇新热点,查查新闻看看评论,他的高智商马上就能搞清楚背后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机制,再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判断,认为很有前途。要不要辞职创业、或跳槽换个行业去?
当然,很大比例的人,都曾有过这类想法。其中,绝大部分的,都属于感性爆发,属于一个念头或想法。
但理性回归后,你要冷静分析。
一是我现有的经验和资源,能否在新行业里发挥作用;二是我的投入是什么级别的,是把零花钱拿出来就够了,还是需要砸锅卖铁卖个房;三是如果成功了,我能持续多久;四是如果失败了,我能否承担的住。
但有些聪明人就不这么想,他觉得凭我的超级模式,凭我的经验水平,这事可以干,关键现在的工作干这么多年了,没有新鲜感了。
但进去之后,才发现没那么简单,一切从头开始,先前积累的人际和资源,都白白扔掉,三十几的人,要跟二十来岁刚出校门的充满激情的小伙伴、跟似乎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数不清的同行来竞争。
于是新鲜感和激情度消失了,受挫感和失落感来了。笨笨的人,往往面对失败的事情,会傻乎乎的正面去迎击,去一个问题一个难题的处理,谁让我能力差,多花时间呗。聪明的人,可能又会重启他的思维模式,这个有点难、我不能傻乎乎浪费时间、要抓紧找更有机会成功的,又开始下一个机会,说不定下一个是新的风口,我就可以飞起来了。
最近几年都在传递一个概念,匠心精神。
就是傻傻的、坚持的、最终平凡人也能成就非凡人生。我个人非常推荐。
全世界百年企业最多的是日本、有2万多家,诺贝尔奖有24人。抛开其他色彩,他们这种“择一事、做一生”的匠人精神是了不起的。
当然,我不是说让你一份工作一辈子干到老,特别是刚入职场的新人。而是当你感性和理性都决定做这个行业,决定在某个公司或自己创业,决定要做一件事,无非两类情况,一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二是虽然不喜欢、但给与你的收入回报是你接受的。那么,你就应该沉下心来,不急不躁,学做小乌龟,不要怕慢,做到极致。
好比马拉松,既然参加了,开跑了,就朝着结束点加油吧。跑的路上,虽然会有很多风景,但可以用来放松自己、给自己鼓劲,不要真的舍本逐末去追逐它,放弃了你前面半程的努力和收获。
让我们都简单一点,战略上傻一点、咬住目标不松口,战术上聪明一点、不断学习进步提高效率!
做好当前,做好自己的事。
感觉自己混的不好?是因为你太笨还是太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