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点特点 《苕溪诗》点画分析【练字抄经】

2022-01-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亿部心经

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现以宋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他七八岁开始学书,至此已有30年与笔砚为伴的生涯,完成了对颜真卿、李邕、欧阳询、柳公权、沈传师、褚遂良、“二王”等数家“集古字”的学习。米芾的行书风姿翩翩、神采超逸、纵横挥洒、驰不失范,形成了“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独特书风,苏轼誉之为“超妙入神”。王文治亦有诗赞之:“天姿浚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祗应酿蜜不留花。”《苕溪诗》和《蜀素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苕溪诗》点画分析:

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

(一)独立点

以下五字,不算以点代画的点,共有八个点,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然而用笔方法相近。

《苕溪诗》点画分析:

“交”——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不过上点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戛然而止。

“主”——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此为承上一字笔势,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以收笔出锋来看,“交”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讴”字稍后,“主”字在中后段,收笔均有启下之意。

“宫”——左点粗重有力,“米字”的“^”均变化不同。

“病”——上点起笔藏锋,收笔微出笔锋,故圆浑。

(二)横两点

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

(二)横两点

“八”、“花”——点为“S”形用笔,但前者跳跃大,点不相连,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

“茶”——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米芾的“艹”基本上分四笔书写,这是他的特征,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如《离骚经》中的“苗”、“芷”等字皆露出马脚。

“兴”——下面两点相对,左点饱满而稳定,右点瘦健而流畅,形成对比。

“巢”——下面两点代撇、捺,笔势与“兴”字一致,然后以游丝连成一弧丝,妙在游丝轻盈而两头重,这也是“米字”的独特笔法。

(三)竖二点

竖二点比横二点在字中运用得少,横二点常常距离远,而且中间要隔笔画,竖二点则反之。

(三)竖二点

“情”——“月”中二小横变为两点,笔势不同。

“满”——其右下“入”可写成两点。

“自”——合两点为一笔。

“有”——前为两点合笔,后为一长点代表两点。

(四)三点水

以下五种写法,各个不同,可见其善于变化。

(四)三点水

“酒”——这三点水是“米字”特殊的笔法,第二点的笔法多细微转折,颇具风致。

“江”——三点形不同,二、三点紧连。

“流”——二、三点并为一竖长点。

“源”——二、三点瘦长,似竖挑笔画,左右形成疏密反差。

“漫”——三点虽无游丝相连,然笔断意连,多体会能知其笔法、笔势之妙。

(五)横三点

(五)横三点

“浮”——竖三点水不连,故横三点相连,以示变化。

“心”——三点有呼应。“意”字将“心”造为三点,三点相连,成两个“S”形笔势,活泼生动。

“留”——前为四点写法,笔断意连;后为三点写法,一笔连写。

(六)四点

“为”、“鸿”——四点成一横画,“为”字收笔出锋,“鸿”字收笔藏锋。

“点”、“为”、“热”——“点”字四点笔笔清楚,“为”字四点相近相连,“热”字四点连成一笔成波浪式,富有节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