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忠信,行笃敬(二)
——《论语》学习之15·6--2
【原文】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白话】(孔子继续说),说话不忠信,做事不笃敬,即使是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
【思考之四】孔子用一正一反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忠信笃敬对于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性,对于学习的我们有什么帮助?谈谈您对“言忠信、行笃敬”的理解?
孔子告诉子张,要想行得通达,必须“言忠信、行笃敬”,做到了言忠信行笃敬,即使是到了蛮夷偏僻之地也行得通;反之,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就是在自己的家乡能行得通吗?
《孝经》说“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只有“言忠信”,才能“言满天下”时别人都挑不出毛病;只有“行笃敬”,才能“行满天下”时不被别人怨恨厌恶。那反过来会怎么样呢?“虽州里行乎哉?”即便是在自己的乡党,也不会被别人待见。
明代大儒王阳明因为得罪太监,被贬到贵州龙场驿。那时的龙场偏僻闭塞,人烟稀少,散居着一些言语难通的苗彝等土著居民,加上蛊毒瘴疠横行,外人来此大都会水土不服,难以生存。但王阳明“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对所有人没有丝毫的傲慢和偏见,真诚实在地与当地人交往,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爱戴。王阳明在龙场三年多,不仅完成了“龙场悟道”这一自身修行的蜕变,还建立了龙冈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帮助当地人改善了生活,提升了文化。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孔子“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的教诲,为后世的我们树立了效学的榜样。
反过来,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虽州里行乎哉?”这句反问,意思不言自明,就是在那儿也行不通!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为什么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别人都不信那个小孩了呢?因为在别人心目中,他已经丢失了“忠信”和“笃敬”,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还有周幽王为了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即便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因为丢了“忠信”和“笃敬”,最终不仅没人听他的话,还由此引来亡国之祸。由此可见“言不忠信,行不笃敬”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思考之五】“忠信”“笃敬”这么重要,孔子为什么既说做到的好处,又说做不到的坏处呢,是不是有点啰嗦?
仔细想想,其实这两方面还真的都不能少。忠信笃敬就好比一座山峰,登上这座山峰,你可以一览众山,无限风光,到处是鲜花掌声,夹道欢迎、掌声雷动,就像拿到“大奖”一样——蛮貊之邦行矣。反之,不忠信笃敬就好比是万丈深渊,一旦堕落下去,你再想爬出来基本就是痴人说梦,其得到的惩罚就是众叛亲离、无人问津。
如果只讲“大奖”,当我们在攀登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觉得拿不了“大奖”也无所谓,反正也没亏什么。但事实却非如此,就像逆水行舟,停下脚步不仅拿不到“大奖”,反而会堕入万丈深渊,想到这里,我们还会给自己找退缩的理由和借口吗?
朱子曰:“子张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随其所在,常若有见,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然后一言一行,自然不离于忠信笃敬,而蛮貊可行也。”郑汝谐曰:“子张务外者也,故于问干禄、问行,皆以言行告之,‘寡尤寡悔’告之浅也,‘忠信笃敬’告之深也。子张之学亦少进矣,不然不能书诸绅也。”子张性格外向,有点好高骛远,他问干禄之事,夫子告诉他“言寡尤,行寡悔”有点浅显;这里告诉他“忠信笃敬”就比较深刻了。夫子因材施教,子张的学习大有进步,所以会铭记在心,“书诸绅”以为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