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胠箧

2017-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295442de7134

文章结构


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原文注解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藤,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藤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1.想尽办法防止箱子被撬开,不曾想整个箱子都会被抬走,世俗的知见反而为盗跖积累了财富。

2.所谓的圣人,治理国家,就像世人在箱子上加锁绑绳,用心用力。然而一旦国家被吞灭,所有的一切,包括圣人的法度,都会被夺取,所以圣人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为盗跖作守护吗?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 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1.关龙逢被夏桀所杀,比干呗商纣所害,苌弘胣被周灵王所杀,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害。这些所谓的贤人,有德有才却免不了被人陷害。

2.盗亦有道——圣,勇,义,知,仁。善人和盗跖的准则竟是相同,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唇亡齿寒,这里是说明因果关系。因为有了圣人盗跖之分,善恶之分,区别之分,天下才会不治。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1.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因为有善恶区分,才有圣人和大道,二者统一,一方消亡,另一方也不存在。

2.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同样都是偷盗,盗窃的小贼被杀,篡国的大贼却成了诸侯。成王败寇。

3.盗跖不绝,实在是圣人的过错。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囗(左“扌”右“丽”)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 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1.要想大盗消失,必须排除圣明,去除巧智。

2.含——保持本性,不外露张扬。

3.过分的显露自己的才华,会引起攀比竞逐,以致人人都丧失了本性。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1.上古时代,小国寡民。

2.现在的人,却因为有所谓的“贤人”,就趋之若鹜,这实在是上位的人喜欢智巧的过错啊。下文接着论述。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罯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 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1.接上文。天下大乱。都是因为智巧。

2.人总是追逐不知道的,忽略已经知道的;责怪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责怪认为是好的。人为的区分知与不知,好与不好,才会让天下让失去本性,人人竞逐。

3.舍弃淳厚却欣赏狡黠,撇开恬淡无为却喜欢谆谆多言,天下也就开始大乱了。

精彩语句


1.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2.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4.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5.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6.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 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读书心得


前文「马蹄」讲仁义之过,本章「胠箧」将圣人之过。在庄子看来,仁义也好,圣人也罢,都是在刻意的影响人的天性,因为有仁义,所以有善恶,因为有善恶,所以有是非,因为有是非,所以有好恶,因为有好恶,所以有的受人追捧,有的遭人遗弃,在这样的追求中,人逐渐丧失了本心本性。

在本文中,庄子将圣人比做盗跖的守护人,他们尽心尽力的推行仁义,到头来所有的一切却还是都归盗跖所有,反过来,盗跖又变成了推行仁义的人了!与其如此,不如不要所谓的“圣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逍遥自在的生活。

共有0条评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