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每天写1000字

破茧成蝶与死亡寓意:那些打不死你的,只会让你心理更加强大

2022-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明鹏

昨天探讨《心经》那句“心无挂碍”的根源,主观归因是接受“彼岸”信念,又把彼岸视作“死去”,再联系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感慨了一番。

那么可以继续“理论”下去,为何要如此重视“死”,谈论死这个话题到底意味着什么。

理性上每个人都知道人必有一死,自己也不例外,但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会死,起码当下不会死,渐渐就会避讳死亡这个话题,认为不谈论就没事儿。

这可以理解,人性趋利避害,都喜欢吉利话。

这时候对待死亡观非常重要,可以简单认为有两类,一类是回避,主要指心理上回避,一类是面对,看似换个说法,但不回避,如农村人会把有年岁人死去称为“老——人了”。

其实,想想日常用语,与死有关的词语也很多,很多褒义词非常感人肺腑,如生死之交,生死与共,出生入死,死去活来(特指爱情或者投入巨大精力事情),向死而生等。

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为何这些词语如此有心理力量?一方面是表达深刻情感力量,另一方面是把生死作为辩证法看待,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叫做“视死如归”,由此就是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考虑了最差情形,把生命置之度外,也就可以坦然面对其他情形。这样的结果就起到了情绪稳定作用,真的视死如归了,才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因此,从心理角度看,化解情绪失控是正视死亡的效果。

还有理性应对的好处,那就是分类应对技术,视死如归是最差情形应对,其他更好情况则是另外应对,分类技术让人发挥最高理性水平。

当然,还可以继续引申死这个话题,也就是各种比喻和升华。

佛学的寂静涅槃,文学的凤凰涅槃,生物学自然界的“蜕变”,心理学的死去活来,都是这个意思。

破茧成蝶是最常见自然现象,知了猴通过“金蝉脱壳”华丽转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就是“向死而生”“死去活来”的结果,这个过程真的是死,真的是生,才叫做蜕变。

这就是升华了,所有升华都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都是“辞旧迎新”,用哲学说法是“否定之否定”。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接受曲折而后迎来光明,这就是另类正视“死去”的价值和意义,是蜕变。调侃的说法,就是那些打不死你的,只会让你心理更加强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