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随笔散文湖北省

武汉热干面,故事里的提炼

2018-09-08  本文已影响122人  竖秋
竖秋拍摄。武汉热干面,故事里的提炼

餐饮业,做的还是真功夫。无论是都市繁华之地,街区拐角之处,还是小镇陌巷兜里,乡村农牧渔家,但凡那一股味儿窜出厨房,进到厅堂,落入口中,便烙印于大脑的某个角落,时不时又会窜出,让你忍不住还要试试。

武汉热干面大约就是这类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灵。

这个没有看相,没有吃香,没有长相的街头小吃,多少年来已成为武汉伢(á)的早餐标配。

我这个外地人,加起来仅仅在武汉呆了几年时间,对热干面也是从不愿吃到找得吃。从偏见、傲慢到认同、选择。

每每到武汉,哪怕只呆一天,哪怕酒店有免费的早餐,我也是找几个当地熟悉情况的人民群众,问问附近哪里有好吃点的热干面的,然后就七弯八拐,找到吃到为止。

竖秋拍摄。武汉热干面,故事里的提炼

说起武汉热干面的来历,有几个版本,都是有鼻子有眼的。

一说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一说武汉热干面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蔡明伟。

蔡明伟是黄陂蔡榨人,他的汤面做得非常受欢迎,客人经常排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买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伟做生意很会动脑筋。为了加快出货量,通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摸索出一套“掸面”的工艺———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后快速降温并均匀抹上油,这样卖面时,出货量就快了。

有一次蔡明伟在长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见他们从芝麻中提取麻油后,芝麻酱闲弃在一边,香气扑鼻,他灵机一动;何不将芝麻酱加进面里试一下呢?于是蔡明伟向麻油作坊老板购买了些许芝麻酱回家。同样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觉得满意了,身边的人都说好吃,这时候他才信心满满推出他的新产品上街叫卖。热干面----这个武汉人民最爱的小吃就这样诞生了。(此时蔡明伟给这个面起了个名叫“麻酱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记时才正式叫“热干面”)。

竖秋拍摄。武汉热干面,故事里的提炼

来历无非是偶然发现和反复实验。我更相信是偶然发现。中国许多美食都是偶然发现的,包括普洱茶、茅台酒、佛跳墙等等。

但是,偶然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必然。这就是我说的“功夫”了。没有千万次的反复实验,没有千万次的辗转反侧,就没有这些人间美食。

你看今天每一条美食街上,那些生意火爆、排队叫号的,后面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做不完的功夫。

我们家也有一道美食,叫“小锅小灶”老鸭汤,注册了商标,在恩施城区小有名气。看上去就是一只乖乖的躺在清汤里的鸭子,但那浓厚的香气和醇厚的汤汁却来自好几个小时的劳动。

从选择鸭子到烧洗,清膛,拔毛,焯水,炖制到配料出锅,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结果就是鸭子差一味。

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峰回路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