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想起一位作家的家

2017-01-17  本文已影响110人  草垛
想起一位作家的家

快要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楼房,我们家住在六楼,三楼住着一位作家,他的妻子和女儿。

作家到底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憋在家里写字的吧,小时候的我想。

有一次,忘记什么缘由了,被爸爸牵去了他家。一进屋,我就惊呆了。他们家大屋一整面墙都是书。我没有一丝防备,也没进过这样的房子,更没见过这么爱书的人,毕竟我爸爸热爱打麻将,舅舅喜欢看足球,老叔喜欢搞机电,周围的男人都活在粗犷的现实里。

而他,站在他满是书籍的房间里拍拍我的头对我笑,屋里虽然有些晦暗,仅有的阳光照在书架上,暖融融的,他像是活在与我们不一样的世界里。

我对眼前这个瘦瘦的男人油然而生了一丝莫名其妙的崇拜。

小时候的我是个有点蔫坏的孩子,喜欢往楼下扔东西。尽管妈妈说过我很多次,我还是觉得这事儿超刺激,扔扔,疯狂扔,扔香蕉皮啊,呲水枪啊。有一次,我的油笔芯没油了,妈妈站在阳台上,我挤过去就是一扔,正要往回走,以为妈妈要说我,结果只听妈妈低头在道歉:"哎呀,对不起啊,孩子不懂事儿,瞎扔。"

我又挤过去一看,三楼的作家正趴阳台上吃饭,而我的油笔芯正正好好不偏不倚大头冲下的插在了他的饭碗里。

他抬头看见妈妈和另一个紧张探出脑袋的我,笑着说了一句:"没事儿没事儿。"

我嬉皮笑脸的赶紧缩回来,等着妈妈的训斥。

但是我对他的好感又升级了。当然也仅仅是一点点的不明缘由的崇拜,那时候的我更崇拜周润发,刘德华。我贴在书桌前的画像终究比一屋子书要更让我着迷。

如今,作家早已搬走。据说离了婚。现在应该也是个六十多岁的人了。不知道他还写不写东西,书是不是更多了。

十几年过去,我也拥有了很多书,但永远装不满一面墙,甚至有些书买回来还没全部看完就被插在了两本老住户的中间。抬头望去,王小波《白银时代》的塑封几年未拆。几次想重读房龙的《宽容》也未成行,它仍然躺在原地嘲笑我的懦弱。

我感到惭愧。

记得豆瓣有一个小组,名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真是太形象了。尽管我书架上除工具书外百分之八十的书我都读过,但真正走心且一旦提及便欲罢不能的却没留下几本,更多的成了名义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地基,况且华不华还要另说。但书,对我来说始终有着一种非凡的诱惑。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妈妈送我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当时因为看得实在入迷,写作业的时候还要放在抽屉里偷偷的读。那个年代,读课外书就像现在读订阅号刷朋友圈的功能。令人好奇的并不是朋友们在做什么,这个世界怎么了,鸡汤有多难咽,而是单纯在书里寻找天外之天。

很多时候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你会对作者肃然起敬,不仅是文笔,更多的是构思和想象力。他达到了一个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层次,甚至可以用人类之上的视角来戏谑人类,不亚于肖邦做出一首绝世精湛动听的《夜曲》。

在知乎里有人问怎样评价《百年孤独》,我回答:

不管你在开始对这部著作有多少畏惧,对这个家族的冗长反转的姓名有多少抵触,请你耐心读下去,慢慢梳理,哪怕脑洞不够大往前翻两页核对一下是哪一个人,都千万别放弃。
到最后的最后,最高潮的尾声,当你合上这本书才发现你做了多么伟大的一个梦。干了多么勇敢的一件事。你读完了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当你读完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对自己甚至会油然而生一种爱恋。你成了作者,导演,演员,观众。你自己亲自参与并完成了一部逐字逐句细细品味的巨作。

这就厉害了。

现在的世界将平常的一切夸大,复制,反而失去了朴素想象力。像是无数个安迪沃霍尔的画作,或者一个无限循环的GIF摆在你面前。

不过没什么办法,往往举起教鞭的人也并没有把课备好。大家都适应了时代赋予我们的糖衣炮弹,没资格说糖不够甜。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适应不断玩花样儿的新欢同时,强迫自己还去爱着那完美的旧爱。

书,毕竟还有油墨的芬芳和动听的翻响。

相必,那位作家也会偶尔晒个朋友圈,但那一屋子的书才是他午后时光的最佳伴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