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你的知识焦虑——第三章
创新,认知升级的工具,这一章就是颠覆我们大家对于创新的普遍认知。
在过去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创新创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能与别人重复否则有抄袭的嫌疑,不起眼的发现发明不能算作创新,只有学霸或者学神才可能有创新或创造。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有这样的误解呢?
书中介绍了一个关于洗手的小故事,大家现在对洗手都不陌生,尤其在医院里随处可见洗手液以及示意图,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大家并不知道洗手的作用,而这一普及要归功于一位妇产科医生。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欧洲中心维也纳,即便是最好的医院产妇的死亡率也高达10%,其中有一位医生负责的产科病房尤为严重。他反复琢磨,最后发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自己这双手上,因此他要求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对手部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结果他负责的产科病房产妇死亡率降至了1%,而这位医生也被医学界公认为流行病学的鼻祖。
虽然他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洗手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洗手的规范和普及大大减少了人类因感染而导致的死亡,这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没那么难,单一的创造是创新,系统优化也是创新。创新其实就是持续地做、系统地做,死磕死磕再死磕,毕竟天才是少数,为了不成为庸庸碌碌的大多数,我们不要害怕创新,认准一个方向磕到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过去,可能某一个人认真钻研可以有所成就,比如爱迪生、居里夫人。但是,现在不再是你单枪匹马就可以走遍天下了,凡是有所建树的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协作是最高层次的创新。
书中列举了很多诺贝尔奖的例子,我们知道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其实都是个人,比如屠呦呦、杨振宁和李政道,但事实上得奖者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团队的通力协作。所以现在我们不必再局限自己,我们要学会利用他人的创新成果搭建创新网,通过给予、借用、杂交、推动发明、互动这五个方式来实现。乔布斯就是这样做的,他并不是独立完成智能手机的开发的,这中间必不可少的是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
这一章的最后来到了现代,谈到了中国。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开放式的创新,而不是你关起门来研究自己的东西,人们也不再害怕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了。首先因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指数型增长时期了,以后的发展只能越来越快。第二是因为协同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现在已经不再是你提供资金我提供技术的单一协同了,而是多方进行复杂的技术协同。你擅长这一块,我擅长那一块,他擅长另一块,只有我们共同协作才能创造出巨大的成功。
而说到中国,大家一致诟病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太少,认为中国没有大科学家、大作家,因此就认定中国不适合创新未免太过武断。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不一定要从源头上创造出什么才是创新,擅长中间某一环节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书中介绍了中国的制造,“Made in China”,比如苹果手机的零部件就是在中国生产的。前有研发后有营销,制造这一关键环节往往被忽视。但是没有好的制造业,科研的成果也无法变成实践。这是中国的强项,也是中国的优势。我们不应该否定自己的优势,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朝着研发的方向去努力。持续、系统、死磕,我们应该对中国式创新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