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之间缺的是把彼此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我有一个妈妈群,几个闺蜜都已为人母,经常在里面探讨育儿经验,吐槽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今儿个闺蜜儿子因为六一表演临阵退缩,晚上在家里引发了一场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大讨(zhan)论(zheng)。
事情是这样的,三岁的孩子上午出去活动,中午没怎么睡觉,下午等候演出的时间足有两个小时,而且现场比较拥挤闷热,最后上场的时候就不肯上去了。爸爸大发雷霆,认为孩子胆小、懦弱。
我昨天看了一句话,感受颇深,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缺的不是沟通,而是缺乏把彼此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这句话,是因为网上爆红的两封父子对话的家书,有网友发出的感慨。百般滋味在心头,你的父母是怎样说服你去考公务员的?他们是怎样告诉你上学不能恋爱,毕业立刻结婚的?
首先,我们把他当作一个人吧。不管他有多么优秀或者多么普通,他都有优点缺点,更有情绪和感受。他不想上场,是因为不舒服?还是不耐烦?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够一直乐于向父母倾诉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不是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尝试先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听他倾诉为什么做这个决定,然后再帮助他陪伴他一起解决今后类似的问题?
第二,我们能否不给孩子贴标签。胆小、懦弱、怕事、内向、娇纵……我们的孩子如玉璞,他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是靠你一手一脚带出来的,而非三岁定八十。况且,他一岁的时候怕生人,两岁的时候只说不,三岁的时候有主意……这些都不是贴上标签的理由,而是怎样陪伴他成为他自己。
第三,不参照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经历了一样的过程所有人都上场了,唯独你做不到?我们也想想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说别人家孩子英语考100分的时候,你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孩子觉得你不认可我的努力,为什么我数学考了100分你看不见?我跑步跑得很快你看不见?我作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第四,放下父母的面子。希望子女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究竟是“为了他好”,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事实上,完美的孩子又是否存在?我们的孩子,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是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面子这个砍,说来容易,做到不易,且做且克服吧。
第五,言传不及身教。最后,落实到方法的问题,老话,你希望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是怎么样的人。应该感谢孩子,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更好的你,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孩子。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