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这种就被那种占据的生活
刚来波士顿时感觉空闲时间很多,有一次和美国的朋友说起,朋友说通常这样,头半年是蜜月期,会感觉很空,很逍遥,然后就会忙起来。我那时还有些奇怪,忙什么呢?国内的忙很多时候是工作超时和应酬太多造成的,美国很多工作是不会超时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应酬要参加,忙的是什么呢?女儿学校2:40放学,老师们也基本就在那个时间下班。这和北京大部分人五、六点下班,到家七、八点钟才开始吃晚饭的生活怎么比呢?可是,住的时间长了,你会发现,确实很多人还是很忙碌。只是内容不同罢了。
不被这种就被那种占据的生活我们往往喜欢有天有地的房子,在国内,要是别墅或者至少得是个town house才能做到有天有地。波士顿很多中产集中的镇,镇上的房子可能90%以上都能做到有天有地,而且绝大多数是single house。过瘾吧?可是天当然不用你管,地可是100%要自己管的。我们常常看着花园绿草茵茵,花木繁茂,可是如果把这些折合成工作清单,真的是比较骇人的。很多居民自己家里有大树,如果大树需要砍枝并将砍下来的树枝处理掉,就要约工人上门,价钱不等,从一两百美金到一千美金都有可能,忘了前几天是哪位朋友跟我说起家里有一年砍树枝的费用有一千美金。大树衍生的另外一个活,就是扫落叶。秋风扫落叶痛快,你从草地上扫落叶那可是并不容易的事情。草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像现在季节,基本要每两周修剪一次。当然也可以外包给公司做,但是还是有些人家会自己护理。至于其它花草,就丰俭由人了。但是在街边走过,你会发现哪家都有自己种的花和树,基本都会有十来种甚至更多。我们现在的房子由于是秋天住进来的,很快草木凋零,没注意都有什么品种。春天一看,原来也有二十几种的样子。现在正是鸢尾花和杜鹃开放的时候,早晨看看,草莓也结实了。这些花有的不需要怎样护理,有的就娇气些。甚至有些球茎的花,要防止松鼠和小兔子吃,还要罩起来。记得《小王子》里的那朵玫瑰花吗?真的有的花就要如此精心。
还有个比较好玩儿的是房子的后台系统。我们在国内很方便,水、电、煤气都是市政,坏了通常会涉及很多人家,抢修也快。这里一家一户,家里坏了什么只有自己受影响,也只有自己修。在前段home inspection的时候,我才全面看到了后台系统。感觉好可怕。上下水,供暖,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就好像你明明看了一出好剧,之后非逼着你去后台看演员们卸妆一样。刚刚美丽的杜丽娘转眼就是个满脸油彩的普通人,这个刺激对于唯美主义者,可不算小。那个房子还算好的,因为镇靠近城区,下水系统、煤气都是通市政的。旁边有两个镇,豪宅很多,但是一个镇已经没有下水系统,每家自己有化粪池。另外一个镇,既无下水系统,又无煤气,做饭只能用那种罐或者电。这基本是基础设施的现状,如果出了问题,找人修的费用都不菲。之前出offer的时候,开始准备要求房主在维修费超过500美金的情况下就要负责修好交房,后来朋友说,这个条件很难操作的,因为换一个水龙头也可能就超过这个数字了。所以很多人自备好多工具,基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说到这里,就知道很多时间会耗在DIY上,有些是出于兴趣的DIY,比如园艺,有些是被迫的DIY,比如修理。作为动手能力很差的族群,我基本选择能逃避就逃避的原则,可是前几天也不得不直面这惨淡的人生那天夜里我发现自己把一个房间的两个房门都反锁了,从外面都打不开了。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顶多这几天不进那个房间,慢慢想办法就好。可是早晨发现,女儿的书包锁在里面了,当时就觉得兹事体大,马上求助。用的方法如下:用铁丝捅,失败;用信用卡划,失败;砸锁,失败;砸门,失败。女儿已经没带书包上学去了,我就在那个门上耗了将近2小时,没有任何进展。我们住的Newton镇上有个华人微信群,大家不停支招,我不停实践。后来有位乡亲看我动手能力太差,给我拍了一个系列的照片,显示所用工具、怎么捅进去、怎么最终打开门的全过程。我马上按照指示,去附近的五金店买好工具,回来依指导操作,当听到“咔哒”一声,锁开了的时候,觉得那可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这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没吃早饭,在整个上午我觉得人生最大愿望就是打开锁,能看一眼那个房间里的样子。印象最深的是,有位乡亲知道我居然没有改锥,很是诧异,说你怎么可能连改锥都没有,并好心表示一定送我几把。
不被这种就被那种占据的生活来美国前,有朋友说起出国生活,说“好山好水好无聊”,我仔细想过这个,好山好水是真的,好无聊倒没有,好挑战也是真的。观察一下来这边的家庭,很多妈妈在国内其实是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职业女性,很少染指家务的,可是在这边,很快就学会做各种菜肴。因为想餐餐吃得好,选择余地大,在家里吃最现实。也很快学会打理院子,甚至修理东西。对于动手能力差如我这样的人来讲,住在这里也是生存训练的一种。
讲了好多小细节,不是为了讲这些琐碎的事,其实挑战哪里没有,幸福又哪里没有。普天之下,这是一样的。让我感兴趣的是,人长期浸淫在一种生活中,被这个生活内容占据,就会被环境和生活内容所影响。这个影响是挺好玩的,在大人、孩子身上都很明显。美国的生活让我想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方式,爸爸妈妈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全家一起干活,读书,出行。事情是繁琐简单的,有时还会有小矛盾,但是你就会觉得一家人是天经地义在一起过日子,谁单个也是不可思议的。国内生活节奏快,而且,不得不说,好多爸爸确实游离在家庭之外。工作忙,应酬多。颇有些孩子,其实主要是妈妈在带,甚至有的是老人在带。相比之下,波士顿的生活相比起我们,不是更现代,而是更传统。看孩子也很明显,我们的孩子,技能和知道的东西,可能会很多,因为接触面比较广,教育本身又很侧重技能培养的缘故吧。看本地的小孩子,就觉得很单纯。最近女儿学校毕业班在做一份YEAR BOOK,其中有一个话题就是,你认为或者期望2042年的你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曾经私下里讨论过这个话题,女儿有的同学希望做uber司机,也有的希望做real estate agent,因为这种工作比较有free time。我看了女儿写的,主要是希望住在中国或者美国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丈夫、孩子和好朋友围绕身边,还可以一起周游世界。
说到底,其实不是好坏和优劣的问题,只不过就是一个选择而已。以前见过一个律师,他说起投资移民,说这根本不是投资的问题,而是移民的问题,是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人不可能孤立于环境而存在。所以,有些家长纠结要不要孩子留学,其实也没有太多可纠结,只要相信一点,一定会与国内不同。这个不同,有些是你想要的,有些不是。自己想要的,不一定是好;不想要的,也不一定是坏。国内很多家长很关注学校的排名和是否能有很大几率爬藤,如果人生目标就是朴实快乐过日子,不爬藤也一样快乐。有次听人谈到一种观点,觉得很匪夷所思,说不进藤校留学就失败了。读书还能读失败?那在国内不考进清华北大都是失败?前段看一篇文章,说一个年轻人在美国名校毕业,回到中国落后农村去做村官,两个任期,六年,为改变村民的生活做出很多努力,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总是会被这样的人所感动。我不敢期望女儿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人,因为那是她的人生,是我不可以去触摸的边界。有一句话我是一直极力反对的,就是要年轻人适应社会。什么叫适应社会呢?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好到你只要适应就可以的程度。世界需要被改变,需要变得更好或者没那么糟糕。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人的微小努力都值得敬仰。最起码,我们不要被一些负面的潮流改变自己,不被挟裹而去。
生活是这样,不被这种占据,就被那种占据,最终其实都是满的。只是,你对装满自己生活的内容,是否满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的求学也是,其实在哪个教育体制下,都会习得知识,形成能力,那构成知识和能力的内容和过程是自己想要的,或者能接受的吗?好像,这就是选择的逻辑吧。
文中图片摄自大连守拙斋:冬日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