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精华摘要
总体感受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40年,再版出版于1970年。经历了50年的时间历练,仍值得上8.5的评分。作者将阅读按照由浅到深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每一个更深层次的阅读都包含前面层次。本书阐述了这几个层次的阅读的方法技巧,并总结了规则。
作为一本教我们如何做某件事的书,它在做结论之前都有必要的原因、原理阐述,并伴有举例说明,不仅骨架结果稳固,更有血有肉,读来深感作者的用心与严谨,让人感觉不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教,而是在谈心、沟通与讨论。
本书的每一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发表,章节与章节之间又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顺畅易读。
内容摘要
前提:阅读按照目的不同,可分为几种,抛开纯个人爱好来讲,一大类是为了娱乐和资讯阅读,比如故事、新闻等;另一大类是为了增进理解力,此类阅读就是缺失老师的自我教育。本书的论述集中在第二类。
主动的阅读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的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都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3、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合上书时,如果能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四个问题,才称得上是有效的阅读。
具有年代感的章节设计
阅读的分类
一、基础阅读。是指能进行基础的认字、读懂句子和段落大意,不必一边看书一边查字典,基本上初中时我们就具备了这个水平。
二、检视阅读。指粗略的阅读,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看书的序言、目录、推荐、索引以及最后一页,会基本了解一本书主要讲的内容;第二种是粗略读一遍,遇到不懂的也不做停顿,快速得知晓书中大意。尤其适用于较难读的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论述书籍。
三、分析阅读。这一层阅读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下文另起段落进行摘要。
四、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作为层次最高的阅读,对阅读理解力的要求较高,在检视阅读过所定主题相关的书籍后,挑选各个书中与主题相关的章节,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作者的观点,并将不同作者的观点放在一起对比讨论,按照特定的顺序提出问题,分析各层面的是非对错。主题阅读这部分较难理解,暂不展开说明。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4个应用规则
【Rule#1】给书分类。
【Rule#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即概括主旨。
【Rule#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重要的纲要,并且各个部分也可以列出纲要。
【Rule#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想解决的问题。
第1条规则的目的就是用不同的态度和速度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第3条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导图,这种方式的心理学原理是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结构性的内容,且在列纲要时能增进对论述的理解。第4条是与前两条呼应的,也就是能明智地将一本书中相关问题按顺序整合出来,分出主次和先后。
第二阶段:进一步诠释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有4个应用规则
【Rule#5】诠释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Rule#6】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Rule#7】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Rule#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与Rule#4呼应)
本阶段的四条在阅读过程中稍微难懂一些,我尝试画了一个关系图:
这几个规则是逐级详细的去了解一本书的思想架构,涉及到一些文法和推理逻辑。
在本书中作者所举的相关例子都是较深层次、不能一下就理解的书籍,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在阅读较浅显的书时可能用不上第二阶段如此详细并且看起来很费力气的规则。
但作者也预判到读者会如何回应,在分析阅读的开头就阐述了“如果你可以应用技巧在一本难读的书上,那阅读简单的书时,总可以比较轻松”这个道理。所以当我们为了增进逻辑、理解和思辨能力而阅读理论性的书籍时,可以尝试同时应用以上8个规则。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
读完书最后的阶段是评论,就像上课一样给予回应。第三阶段也有3个规则和一些标准,规则简单来讲就是除非你已经诠释过整本书里,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说出评论之前要能证明得出真正的的知识和个人观点。总之就是要严肃。
这一阶段中想强调的是批评作者(一个人)观点的标准:
(1)证明其知识不足;
(2)证明其知识错误;
(3)证明其不合逻辑;
(4)证明其分析与理由不完整;
这是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批判,能让我们更理性,减少带个人情绪和偏见的批评。
如何阅读不同类型书籍
本书第三篇主要讲阅读不同类型读物时的一些建议。作者将书籍分为: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七大类。倒不是每一类都有十几个规则来阅读,而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做相应调整。针对每一类读物,作者都展开叙述,介绍详尽、理由充分。
由于近期阅读的都是实用型的书籍,就实用型的建议记录几条:
实用型的书籍要解决的是行动的问题——人类在什么状态下可以做的更好或更糟的问题。在评断一本实用性的书时,所有的事都与结果及目标有关。
在阅读实用性的书时的四个规则:
1、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作者想要你做什么?
3、内容真实吗?
4、如果赞同,采取行动。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而且每个行动发生时都有特殊情况,实用型的书提供了一些通用规则,运用的人需要一定的判断力。
精彩摘抄
三级跳的做法通常会造成失败。一个孩子如果还没准备好就要教他阅读,他可能会不喜欢这样的学习经验,以后的学校教育甚至成人阶段都会受到影响。尽管有些父母会担心他们的孩子”跟不上“,超过阅读准备阶段,延后接受阅读指导,其实并不是太严重的事。
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时速度的技巧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但这只是阅读问题中的一种而已。要了解一本难读的书,其间的障碍,非一般所谓生理或心理障碍所能比拟甚或涵盖。会有这些障碍,主要因为阅读者在面对一本困难但值得读的书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不论他读得多快,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分析阅读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些但也不应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些。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不要在‘感兴趣的部分’停下,要在‘有困惑的地方’停下。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它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厌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源泉。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
如果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他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东西。他感兴趣的顶多只是作者个人,把这本书当作个人传记来读而已。
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主要是这一点划分了我们心智与身体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
如何行动
1、阅读的目的更清晰明确:
为资讯、娱乐而读时快速轻松得连续阅读;为实用方法论而读时,提出问题,思考作者的论述是否对,对我有什么用;为增强理解力而读时,按照分析阅读的步骤来帮助自我学习。
2、阅读的方法视书籍而定;
先粗略阅读并同时运用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原则,判断有价值后才做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详细理解。
3、记录实用型书籍的笔记时可以采用的结构:
整体感受—内容架构和摘要—精彩摘抄—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