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豆瓣8.8,余华的这本书,我有点不懂

2024-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刘菇凉在成长

最近天气我一直在阅读余华的作品,继《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之后,我又读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在几年前就有人给我推荐了,直到最近才开始阅读。

读这本书时,我迟迟找不到状态,读得很慢,但又很奇怪,没有达到读不下去想要弃书的程度,我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听书加读书,把它读完了。

读完后,回头一看,其实根本没有读懂,我整个过程只能感受到书中的“我”很孤独,得不到理解与陪伴,家人朋友都排斥,一路过来,偶尔遇到一两个好友,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我”,走向他们各自的旅途。

或许孤独正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都在遇见和分手中周而复始。

其实身边人都是来来去去的,大多数人相遇后,只能陪你走很短的一段路,一路走,一路离开。

书中多次提及南门,这个“我”出生的地方,被领养后,没几年又回到的地方。

然而,在“我”压抑以及卑微的感情里,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南门在这里表达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地方而已,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是书中的环境描写,通过“我”的视线,向读者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田野风景,还有“我”夹缝求生的情景,还有被冤枉、被孤立时的描写。

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不同的色彩,描写得出神入化,我似乎感受到了“我”的处境之艰难与无助。

“我”在书中虽然过得不如意,在那些不如意里,又浮现一些淡淡的温情,“我”在家中属于祸害,家里发生什么事情,都能被指责由于自己的存在,哥哥孙光林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在“我”读高中后,却意外给自己写信。

好朋友苏宇死前,陪伴自己走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国庆也曾陪伴过自己,最后在老师面前背叛了自己;还有祖父,养父,他们的形象或许不怎么高大,也在“我”的至暗时刻,给“我带来了一丝温暖。

仔细想想,“我”的遭遇,就是社会上多数人的遭遇,有着不怎么友好的原生家庭,有着不够友善的经历,被欺负、被孤立、被冤枉,各种各样的遭遇冲刺着我们的童年,尽管如此,我们总能在这些足够糟糕的经历里,突然有那么一个人,就像一束光,给我们黑暗的生活带来光芒。

最后,《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句子分享给你: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以上,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