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更文800字点赞风语阁

古文观止 || 楚归晋知罃(三)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昨天我们讲到,作为阶下囚,被困楚国九年之久的知罃,终于可以回国,回国在即,楚共王亲自送行。

临行前,楚共王问了知罃四个问题,他问知罃,是否怨他,又是否感激他,知罃的回答不卑不亢,说,不怨,也不感激,一切只是国与国的政事而已。被抓,是因为两国交战;被放,是因为两国交好。

面对楚共王的刁难,知罃始终保持着政治家的清醒,他泰然处之,冷静应对,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亦看清了楚共王这个幼年君主和他身后群臣的目的。

楚共王见他出的两个难题并没有难倒知罃,对方从容应对,大义凛然,反倒是自己乱了阵脚。

于是,楚共王开始打感情牌,似乎有种“道德绑架”的意味。

接下来,楚共王仿效楚成王当年问公子重耳,问了知罃第三个问题,你如何报答我呢?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知罃这段话的意思是,从私人角度来说,他既不怨恨也不感激,所以也无以为报。

他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硬态度,既保证了晋国的尊严,亦避免了为自己后期的仕途留下隐患。

不过,知罃的做法令楚共王很没面子,他仍然不死心,接着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这段亦是全篇的精髓所在。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经过一番对话,知罃的风骨越来越突出,可谓铁骨铮铮,磊落光明。

所以,楚共王很想知道知罃内心对楚国的真实想法。

所以,楚共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的回答铿锵有力,颇具风骨,他的回答中,三次提到了“死”。

第一死,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

第二死,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我的父亲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宗庙中诛戮,死了将很光荣。

第三死,如果得不到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以治理边疆。

一旦两国交战,即使碰到君王您,我也不敢违礼回避,我会竭尽全力,直至战死,别无他想,尽到为人臣子的礼数,这,就是为用来报答于君王的。”

知罃在这段话里,仍旧没有站在个人立场去谈这件事。

前面两个问题,他把自己看成了一个普通战俘,被抓,是因为两国交兵,个人不才,所以,不怨;被俘,是因两国交好,互换战俘,所以,不感激。

在这段话中,他把自己看作是晋国的一个普通臣子,在他看来,楚共王没有杀他,让他回国,是成全了他继续回国做晋国臣子的心意。

而为人臣子的本分,是国家利益至上。战场上遇到对手,要不畏强权重兵,不念过往恩怨,一心死战到底,哪怕这个对手是对他有不杀之恩的楚王。

这就是知罃对楚共王不杀自己,成全自己为人臣子的报答。

这段话,既慷概激昂,又合乎情理,说得楚共王无言以对。

王曰:“晋未可与争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知罃的这段话给了年幼的楚共王极大的震撼。

最后楚共王说:“不可和晋国竞争了。”于是,楚共王隆重地礼待知罃,并把他放回晋国。

论讲道理,这位少年君王还是很有水平的,他清晰地看到以后的楚晋关系,更看准了知罃这个人。

然而,令楚共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句“晋未可与争”,竟然一语成戳 ,最终终结楚霸的不是别人,正是知罃。

知罃回到晋国之后,并未受到任何处罚,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没多久就进入了晋国朝堂权利中枢,成为栋梁。

后来,晋厉公想要罢免世家大夫,恢复晋国公室的地位和权力,从而引发晋国内乱,他本人也在内乱中被囚禁致死。

知罃看准时机,抢先一步到成周把公子周接回国,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时期,知罃凭借拥立之功,以及赫赫战功而一路扶摇直上,担任了晋国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

在他主政期间,八年内九合诸侯,频繁出师,并提出“三驾疲楚”的战略方针,与楚国打起了消耗战,最终拖垮楚国,使晋国复霸中原。

而楚共王,在他接过父亲楚庄王留给他的这份辉煌基业起,楚国便开始走下坡路,

他在位三十一年,却颇多苦涩,在他统治期间,虽然他很有抱负,也很努力,奈何能力有限,楚国国力还是逐渐衰落,而晋国始终是其最大的威胁。

楚国长期被晋国压得抬不起头来,“晋三驾,而楚不能争”,楚国霸业在楚共王手中一去不复返。

而楚共王在十二岁那年对知罃提出的那四个问题,终究是放虎归晋。

不知道楚共王在不断的失意中,会不会想起当年知罃的那句,“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