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来没有红利期已过
现在,常常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微信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开通微信公众号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从表面上看,似乎确实如此。
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越来越低,新增粉丝数量越来越难,阅读量惨不忍睹,…………等等。
类似的说法,常常不绝于耳。
但是,站在时间的维度,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写作者而言,写作的平台始终是在切换的,所谓的红利期始终是在变化的。
从传统的纸媒体、杂志、报纸,到随意发表的论坛、BBS。
从天涯、猫扑、豆瓣,到后来各种各样的博客、微博、MSN Space、Qzone,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知乎、以及各种社群,然后还有各种直播,斗鱼、花椒、抖音………………
事实上,写作越来越简单,发表越来越方便,读者越来越增长,链接世界越来越容易。
客观来讲,这些平台的红利期每一个都曾经过去了。从来就没有长期不变永保红利的平台。就连号称互联网流量黑洞的腾讯,在2018年年中财报中,亦体现出疲态。
那么,这其间的重点变化在于什么呢?
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人都哪里去了?!」
人始终还是那些人,但是,人群的热点始终在不断转移,一会这里,一会那里,一会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聚集始终只有一个目的地——寻找意见表达之处,自己表达不了,就希望能看到帮助自己表达想法甚至是表达自己所反对的想法的人那里——人都逐步聚到了KOL(关键意见领袖)那里。
所以,人从新闻联播、春晚、天涯、猫扑、豆瓣、知乎,来发现各自最感兴趣的那个KOL那里。
行业细化,每个行业都有最顶尖的那个人物。从前因为没有互联网,你根本就不知道,甚至是想知道也无从知道,也只能通过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来发现KOL。再后来,有了各种信息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论坛等等。
现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得找到那个最顶尖的人物,跟随他。
每个平台,都是发现KOL的通道,发现属于自己KOL的机会。
而有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之后,大家追随KOL的方式更加固定,不再受其他抽象的媒体平台毫无意义的干扰——我只想关注某个或者某几个KOL,其他的根本就不Care。
在某种意义上,微博、微信的出现,并不是让世界更加广阔了,反而会让个人的关注越来越狭窄、圈子越来越小——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词,称之为「聚焦」。
很难想象,女权主义者会看着煮肘、Ayawawa这种人的文字,觉得也是挺好的;天天抱怨房价房租太高的人,也不会想着水库这些「炒房客」到底在做些什么;认为区块链是骗子的人,也不曾想过打开比特币的白皮书好好的从头到尾看一遍。
我们越来越只关心自己想关心或者愿意关心的内容,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KOL身上。
所以,「事情正在起变化」,不可能有一种产品、一家公司能够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2018年6月,GE(通用电气)被剔除出道琼斯指数(DJIA)成分组合,这意味着1896年当年初创时的12只元老成分股全部出局,早已经面目全非。从主营业务范围来看,现在的IBM、Apple与当年的IBM、Apple,也很难被认为是同一家公司
平台是平台,个人是个人。现在更多的是个人品牌时期,而不再是平台为王的时期了。
纸媒的红利期过去了,出现了微信公众号,随之而来的KOL又产生了咪蒙、ayawawa、饭统戴老板这些大V,这些你以前从来闻所未闻、听所未听的名字。
当然,还有「连岳」这样的活化石,从纸媒到微信公众号,始终处于头部。
那么,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到底是红利期过去了,还是新的红利期来了呢?
所以,所谓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不过是个伪命题。
红利期,永远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不同的时期存在于不同的地方。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像连岳那样,为新的红利期做好准备。而不至于,当新的红利期来临的时候,茫然不觉,或者是毫无感觉,等回味过来,再次「拍大腿」——诶呀,早知道当初,就XXX就好了。我身边的朋友XXX,做了XXX,赚了不少……等等似曾相识的燕归来。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细分领域的KOL。哪怕这一点认知,自己可能都觉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羞于见人,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刻意联系」,积极成长,成为小小的KOL。毕竟,处于你最近发展区的人,往往是自己最想去关注、跟随、模仿、追赶的,
所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始写作,永远都不怕晚,永远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只是,你要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