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随笔—读书笔记
又是一个因为睡前没阅读就不踏实的夜晚。想来习惯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自从习惯阅读后,只要一天不续上文字都会有未服药的错觉。
好像很久都没遇上《荒原狼》或《地下室手记》那样直击心灵的作品,虽然疯批陀帝其他啰嗦的文字时不时也会敲锤两下,加缪耐人寻味的文字也让人欲罢不能。文字是个奇迹,它有无数无数的分子,也有无法计数的可能,在我眼里文字是一门无形的艺术。由文字、词语组成的句子已有其意义和魅力,而句子里的文字、词语又别具意义和魅力。
新认识到的陀帝的“虱子理论”,与“白色巨塔”的记忆相串联,然而又似乎都能统归为“电车难题”,加缪也为他本人制定了一条格言“要把信条用在大事上,小事只要有怜悯心就够了。天知道人们为自己制定格言是为了填补自己天性的漏洞,在我身上,我所说的怜悯最好称之为麻木不仁。”,难题无处不在,难题随处可见,真理不会逃走,可是生活却可以被封锁。
除此之外,陀帝的“赤贫论”也警醒了我:
(贫穷不是罪恶,这是真理。我知道,酗酒不是美德,这更是真理。可是赤贫,先生,赤贫却是罪恶。贫穷的时候,或许您还会保持自己天生感情的高尚气度,然而在赤贫的情况下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人都做不到。为了赤贫,甚至不是把人用棍子赶走,而是拿扫帚把他从人类社会里清除出去,让他受更大的凌辱;而且这是公正的,因为在赤贫的情况下,首先我自己就准备羞辱自己。)
说到公正大脑又联想到加缪的观点,仅做分享是因为我尚未能自我解读。
(只要有毅力,有时可以做到按照道德来行动,但却不可能按照道德来生存。而如果你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那么梦想实现道德,那就等于在讨论公正的同时,使自己命中注定地陷入不公正。)
文字下藏有的感情和观点是独一无二的,作为读者所解读的任何一句话都是以自己的思维及经历去进行解构匹配的,百分百的解读无法存在,毕竟思维方式和经历无法重合。我仅关注当下我汲取到的,记下当下我所感知和触碰到的,尝试放弃去寻找作者表达的,阅读也讲究缘分,而意义更多是读者自寻的。谨记少许思想远离生活,许多思想回归生活。思想不能使真实升华,而止于模仿真实。
今年是疯狂接触外国文学的一年,但也史无前例一口气读完了三本古典文学(《儒林外史》《三国演义》《金瓶梅》)。时常会感慨古人的文学造诣,也敬佩研究史料的学者或创作者。想到金瓶梅开篇就写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读到三分之一时我即对周围朋友调侃道:“有几个人不想成为西门庆?”,大抵上我也是个禽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也怜悯畏惧欢喜甚至厌倦过,所以我是人,既是人,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
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花费时间心血去潜心研究,一句话,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幅画,或是一本漫画。一篇《祭侄文稿》下可以藏着一段浩荡悲壮的历史,一本外国名著可以堆积了一个或多个译者的故事。当然时间的利用是相对的,阅读和刷手机的意义都一样,因为意义是人赋予的,或许到头来的意义都是虚无。就好像为什么要苛刻对待文字的演变,每年都有词语从生活里消失,甚至有些文字词语从来就没出现过。尊重自然演变的结果,只要有心人守候已足矣。对文字的认识或对阅读的认识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沉溺后就好比拥有了掘地的工具,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挖掘。如何又能强迫他人重回故土扛起看似一文不值的工具去挖掘未曾想象过的地底之物?
房间的书越堆越多,同行的人却逐渐减少。从何时也会开始忌讳空山无人,然而即便有山林派对效果也未必异于闯入空山无人之境。个体分明独立又何谈灵魂相认,个体追求相差甚远又何谈齐步同行,到头来人心才是最有效良方,理解他人即降伏自己,所以兜转一圈发现降伏自己原是最终选择。
可致虚极守静笃又谈何容易。
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