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稿‖《新青年》第一篇

2022-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曲水凭栏

毛主席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

习总书记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对青年寄予厚望。他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总书记还不忘说起: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新青年”们,那一群慷慨激昂的新青年们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股以白话文为开端的文化革命浪潮,他们的贡献不会被历时淹没。因为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传播思想的利器,真正的革命都是从文化开始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中华革命的先驱啊!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现代青年的榜样,他们也是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人物原型。

他们就是《新青年》里的先锋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苏曼殊、高一涵……

读《新青年》,能让你走近百年前更加真实的新青年们,他们是那么勇敢无畏、真诚可爱。

《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发起的杂志月刊,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取“新”字,旨在与旧划清界限,青年给人以希望,“新青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杂志内容也新——倡导新文化,杂志同人们的共同思想是:宣传文学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书,那就大错特错了。读这本书多次让我忍不住笑出来,又有很多温暖和感动。

你会笑他们通信时的可爱和批判旧文化时的畅快与毒舌,比如大家都知道写了《已亥杂诗》的龚自珍吧,那也算是当时的思想启蒙者了,你猜傅斯年怎么说?他说龚氏不过是文学界不中用的怪杰!估计龚老还魂也要背过气去!足见《新青年》主张的新锐性和批判性有多强!正是他们对白古文革命的坚决性,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可以说他们的坚决功不可没!

我又感动于他们的真诚,因为他们可以敞开心扉,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同意直接开怼,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是朋友,可以自由地阐述不同观点,甚至批驳对方时不留情面,既忠于文学,也忠于友情,不管争论得多么激烈,君子可以和而不同。遇敌团结一致对外,对内也真诚不虚伪,多么团结的同盟,多么珍贵的友谊!

《新青年》创作者阵容可谓强大,最初由陈独秀编辑,后编辑部改组扩大﹐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很多编辑成员和创作者是当时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影响巨大,非其他后起杂志所能及。

读《新青年》,仿佛透过文字亲临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陈独秀捍卫阵地时丝毫不退让的坚决神态,气势逼人,即使头破血流也甘为前驱的气魄,还有他作为编辑的敏锐目光和魄力,既能听取各方意见但又绝不妥协的果敢与决断力,展示出了革命家先导的风范。

胡适,则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即使过去了一百多年,他提出的文学改良提议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信中亲切幽默又不失可爱。比如他给朱经农的回信说:“我疑心你们以为我已得了不可救药的证候,尽可不用枉费医药了。不料今天居然接到你这封信,不但讨论的是“文学革命”,并且用的是白话文体。我的亲爱的经农,你真的没有疏远我啊!”

李大钊,就像一位先知和觉醒者。鲁迅,自是大家公认的大作家,而你也许不知道的是,正是《新青年》的一次次催稿,催生了这位横空出世的大作家。他的讽刺文字总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

钱玄同,就更有意思了,总是语出惊人,甚至提出要废国语而另学罗马语言,足见其对中国旧社会思想的怒其不争,思想有时也许过于极端,却也态度极其鲜明不退让。从前鲁迅批评钱玄同说:十分话最多只须说到八分,而玄同则必须说到十二分。也真是坚决得有点可爱。

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觉得相见恨晚。

接下来我将用三天时间为你讲解这本由陈平原教授编选的《新青年》,讲述一百年前的新青年们伟大的文化思想探索和他们之间独到的见解以及有趣的争论。

第一天我将为你解读他们关于论文的思想见地。

第二天我将为你主要解读述学和随感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万象。

第三天我讲为你解读小说和通信部分,略带讲新诗和戏剧。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一天的正文内容。论文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文化革命论的各家之言。

1917年1月1日,胡适作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发起了了文学改良的先声,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内容:

一、须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的“物”指的是有情感和有思想。主张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文学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魂,如木偶或行尸走肉一般;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珍贵,思想于文学,犹如人的思智,人若不能思想,即使面目姣好,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文学也是如此。文学没这两样,就如没有灵魂的美人,虽有漂亮的外表,也不足道。

二、不模仿古人。即文学是随时代变迁的,代表着文明的进化。大家看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清代小说,可谓各有其长,适应了时代发展和文明进化的需要,应该以积极的进化论眼光看待,绝不可说古人的文学都胜于今人的。所以大可不必去模仿别人。

三、须讲求文法。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讲文章结构,乱写一通不可取。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说少年惜春悲秋,暮气沉沉犹如亡国之音。

五、不用烂调套语。要以亲身见闻、阅历的事物,自己造句来真实地形容它,而不是只会引用诗文套话。像寥落”“飘零”“寒窗”“斜阳”“芳草”等词。

六、不用典。这一点最受人攻击,但也最能切中时弊。

作者所说的不用典是狭义的,指不能自己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而借不确切的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为“用典”。作者强调:①古人设的比喻——如“自相矛盾”“洪水猛兽”、成语、引史事、引古代人名作比较、引古人的话这五种广义的用典不算在“用典”之内。

他又说典用得好,偶尔可用之,用得不好,绝不该用。这点也看出,胡适的改良性,而非革命性的坚决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比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为排句,但浅近自然,而如果刻意讲求对仗却词不达意,就不可取。

八、不避俗字俗语。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都不避俗语,从柳永到《红楼梦》,俗语常出现诗文中,胡适断言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的利器,所以主张今后作文作诗,应采用俗语俗字。

同年2月,陈独秀附和作《文学革命论》,直接将改良推上了革命的性质。陈独秀大笔一挥道:我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为胡适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说: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不过如涂脂抹粉的泥塑美人,为文学之末运。

今日中国文学,萎琐陈腐,远不能与欧洲比肩。妖魔为何人?即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的归、方、刘、姚。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反使像马致远、施耐庵、曹雪芹等文豪,不为国人所识!

他将前后七子,归有光,方苞,刘大魁,姚鼐妖魔化,似乎贬斥得一文不值。虽激烈但就弊病而言却是一语中的,直捣守旧派咬文嚼字的痛处。

他又毫不掩饰地说:我爱法兰西的卢梭、爱德意志的康德,爱英吉利的培根、王尔德、达尔文,我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康德、王尔德的吗?有不顾迂儒派的毁誉,明目张胆地与十八妖魔宣战者的吗?我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你们做前驱。

陈就是这样敢于公然崇拜外国文学,并甘为前驱向古文宣战,在当时确有积极意义,如果没有这样坚决的反古文斗士,今天又怎么会读到那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白话文作品呢?

4月,方孝岳由陈独秀的学习西方引出了《我之改良文学观》,提出了中西方文学史的三点不同:①中国文学主张知见,即文法和修辞,而西方文学主张情感,即小说曲词。②中国文学界广,而西方文学界狭。中国将经史百家都列入文学,而西方只有小说诗曲。③中国文学为士宦文学,欧洲文学为国民文学。从儒家文化开始,文学就为人臣之学,多取悦人君,平民文学少;而欧洲文学立于政事学术社会之外,以个人地位,表达直观情感。

方孝岳提出若着手改良,当先定文学界限。凡单表感想的著作,不关其他学术的,称为文学。因此定小说诗曲体裁为文学。

并且他也提出了推行白话文的解决之道:①有统一的国语②创国语词典③多用国语创作。并且提出了当顺应渐进之势,不宜矫枉过正反遭人唾弃。也是很中肯客观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了。

接着,刘半农也作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批评将桑蚕实用之学用古文写得让养桑的人都看不懂,意义何在呢?以此反对卖弄才学的旧派。主张将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史传记列入文学之列。认为自造新名词及输入外国名词,诚属势不可挡——这不正指向今天的音译词么?他提出不但不模仿古人,而且心灵所至,尽可随意发挥,不受死格式的束缚。又指出文言和白话各有所长,有的文言更简洁就当用,白话活灵活现就当用白话。也是客观的评价,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得不提的是,他提出了以北京读音为准,以及分段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前的文字不分段也没有标点符号,容易产生歧义,这些提议如今都成为了现实!

5月,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提出,文学是应历史变化而生,一味摹古用典就是为典所奴役,就是舍本逐末了。痛批把文章故意写得深奥,读了一通又没什么高见的人无用,明明是要表达意思,又写得艰深晦涩,设个障碍让人看不懂,是要显示自己高贵么?所以他说龚氏,当时应该改革的是文体,因为文学是思想革命的利器,所以说他在文学上是不中用的怪杰,肯定了他的才华,又指出他舍本逐末。由此看出,他不但提倡白话文,还提倡文学通俗化平民化。

时隔一年,1918年4月,胡适又做《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开始直接赞同改革,而不是改良了。将“八项”总结为四点肯定的语气①有话要说,方才说话②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③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这是“不模仿古人”一条的变相。④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是“不避俗话俗字”的变相。正面给出了该怎么作白话文。

并且还提出要想有文学的国语,先要做国语的文学,多用白话文写文章,国语乃是从文学中习得,比如英语和拉丁文都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影响才使一地方言成为了国语,强调文学是国语的利器。很有见地。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的合流,而1919年教育部附属“国语统一筹备会”的成立,则预示着官方、民间改革力量的携手。

同年五月,胡适作《论短篇小说》,说短篇小说是用最少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意义。主张文学方法要向外国小说学习,中国类似于短篇小说多出自于寓言、散文韵文,如《桃花源记》,命意布局都好,而长篇多由短篇拼凑,如《儒林外史》,反而阻碍了小说的发达。也很有积极意义。推进了我们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壮大。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意在反对非人的文学,比如被人传为孝心典范的“割股”行为,实为非人文学的残忍。反对迷信鬼怪,神仙妖怪,色情淫书,奴隶强盗,才子佳人等书。还提倡男女平等,人类共同体等观念,很有进步意义。

1919年4月15日,朱希祖作《白话文的价值》,针对守旧派提出的文言文简洁含蓄,白话文刻露无趣、雅人学古文,俗人写白话文等观点做了批驳:说一味求含蓄,矫揉造作,一副假腔,如同做戏的带了假面具,不把真面目露出来。虽有很好的意思,含蓄在内,人家也不看出来了。说自封雅人,不过是要做贵族文章的守旧派罢了。没有多读白话文的文学作品,漫加批评,全无是处。强调文言文为贵族文学,难以消化,而白话文为平民文学,更容易接受。

同一天,仲密作《思想革命》一文,说单变文字不变思想的改革,怎能算是文学革命的完全胜利呢?如白话通行,而荒谬思想不去,仍然不乐观。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仲老可谓是一语中的。

综上,便是论文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两年多来真诚可爱的《新青年》同人们心系民族未来发展,针对文学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当时引发了社会思潮,对于现代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真可谓“百家争鸣”重现!也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才有了现在统一的普通话和繁荣的文学盛况。

明天,我们将开始激动人心的述学和随感部分,和他们一起感受时代的浪潮,倾听他们充满睿智的思考。

齐帆齐商学院【第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8篇 4986字,累计19227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