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曾经的匠人——观《百鸟朝凤》小感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257人  吴聊有料

我每天上班都会走西湖公园内的一条近道去最近的地铁站。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在这条近道的上能看到听到一个中年男人在吹唢呐。我不知道他吹的什么曲子,也无法评判他的技艺是否高超,但我知道他日日如此,风雨无阻。

我没有去了解这位唢呐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也无法想象他身怀这门手艺将要面临怎样的结局。

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学徒,学的是木匠。那时候经常跟师傅出去接活。可是后来请木匠的人越来越少了,挣的钱也不够养家了。父亲便只能种着家里的两亩地。而那一套木匠的工具,也只有需要修补桌椅门窗时才能派上用场。再后来父亲跟包工头做起来做起来了小工,帮人家建房子,那套木匠的工具终于没有了用场。

图片来源网络,侵禁删

看《百鸟朝凤》时最让我感慨难受的一幕是,天明在西安古城楼上遇到一位吹呐讨生活的街头艺人的那一幕。那一刻的天明,看到自己同行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如此落魄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五味杂陈?影片以天明在师傅坟前独自吹着百鸟朝凤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猜想的空白。师傅一生都在吹唢呐,他知道世道变了,但我想他走的放心。因为他选择了天明,他相信天明不会丢了唢呐,丢了百鸟朝凤。让我们欣慰的是,影片中文化局的角色介入进来抢救唢呐文化,其意义也许是希望唤醒更多的人和组织团体一起来抢救保护唢呐文化,也许是在讽刺当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

我目睹了父亲的木匠工具腐蚀被遗弃,也寻不到了村里舞龙队的踪影,竹林越来越大,因为篾匠老了,而又没有年轻人来继承。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年轻的时候靠着一门手艺,或养家糊口,或受人尊敬。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他们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也带走了他们的手艺。当我们开始拯救那些快要消失的手艺时,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失去的太多了。

注:本文于2016年10月19日在个人博客首发,此处有修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