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居榜单前三 群英荟萃 优选热文

大江东去

2024-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子艅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甲:大家可听好了,今儿我们要讲一段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主角儿是三个皇子,一个死了,一个自尽,还有一个顺着边疆直往南下打必败的仗打了一辈子后不知道在哪个山脚溪边咽气,手足相残,三败俱伤,最后黎国无君而大乱,只道是会武的路边见了人就杀,会文的写了状子就呈,呈给谁?学儒的呈给丞相,学道的呈给天师,看着天师朝堂上斗法,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襁褓里的新皇上又哭又叫,一茬又一茬的起义军攻进都城,一堆又一堆的饿殍挡活人的去路,偏偏这时候还要征税,交不上的就卖儿卖女,您说这荒不荒唐?

乙:哎,大家可听好了,今儿我们要讲一段深宫里的爱恨情仇。主角儿是三个皇子,一个丰神俊朗,一个当了皇上,还有一个放着唾手可得的皇上不当反而跑去韬光养晦错失良机,鹬蚌相争,渔翁也得不着利,最终有的娘娘死有的将军亡,当了皇上的不安宁,没当皇上的搅着局势想着法让人人不安宁,这兄弟之间先是互帮互助,又是赶尽杀绝,你方唱罢我登场,您说这可不可笑?

甲:这大黎国建元三年立,丰益五年亡,中间换了三个皇上。

乙:得先讲讲我们主角儿。

甲:得先讲讲我们主角儿。大黎的开国黎高祖,姓齐,单名一个俞字,第二代黎为帝,名叫齐靖,这第三代——

乙:第三代怎么了?第三代就亡国了。

甲:对喽。这第三代按理说应该是黎治帝,十六岁登基,在为帝的孩子里排行第九。为帝孩子多儿子少,除过这齐小九,能堪大用的也只有五皇子、六皇子二人。

乙:但您瞧一些个野史民史,可少有把这齐小九恭恭敬敬地当皇帝看的。

甲:那是因为齐小九在皇位上满打满算坐了一年,一年没什么功绩,战战兢兢的,只过了一年,然后就郁郁而终了。

乙:这齐小九死得可怜。

甲:是可怜。黎治帝被逼死后太后不知从哪儿抱来一个还哇哇哭叫的娃娃,宦官煽风点火,硬说这是为帝的第十子,要立新帝,叫胜帝,要把持朝政,这垂帘听政的帘子急不可耐地往下拉。

乙:这哪儿能呢?

甲:是吧,这是兴亡的大事。国之大事,匹夫皆论,何况你我?

乙:(啪地收起扇子)

甲:(笑)野史不管用,咱得说正史。正史记载了黎治帝在位的半年,治帝才刚登基时就有平民起义,治帝驾崩后起义军攻进黎都,烧的烧、杀的杀,天下大乱。一支叫西山的起义军掀翻了最后一点大黎政权,西山军建了新国,国号苏,自此辉煌了三代的大黎国亡国。可怜为帝贤能的儿子众多,同室操戈,骨肉相争,有人争成了是天意如此,都争输了是一塌糊涂。您看黎为帝的皇子夺嫡,还要看小五、小六、小九三人。

序章

甲:五皇子何许人也?生母是个弱女子,封妃没一年便生下了小五,生下小五后便驾鹤西去。为帝当时与这位娘娘正是浓情蜜意的时候,又念及小五生下来没了娘,便追封这位娘娘为贵妃,这也是三位皇子生母中位分最高的一个。

乙:但可惜的是死了。死了光留下一个位分,怎么也没活着的人管用。

甲:对喽。这六皇子的生母是承宠最久的宸妃,宸,乃龙气,宸妃也承得下这么大的封号。宸妃母家祖上是跟着高祖皇帝打天下的,世代武将,忠心耿耿,宸妃是将门之女,入宫前精通诗词歌赋外还对骑射颇有见地,据说她十几岁时女扮男装跟着哥哥们打猎,只背了三支箭,独自在山林里遇到老虎。小宸妃与虎搏斗了两个时辰,最终急疯了的哥哥们找到她时她满身满脸的血,马已经被扭断脖子倒在地上,虎折断了一根尖牙,倒在地上只剩一口气了。谁也不知道幼时的宸妃怎么拿着三支箭杀了巨虎,此后人都称赞将门虎女。

乙:嚯!这么一瞧,皇帝应该更倾心宸妃母子才是。

甲:您得再想想。宸妃入宫前饱读诗书兵书,谈起兵法来比父兄都头头是道。入宫封了嫔,没多久生下六皇子,封了妃,赐了封号。这之后宸妃便不再惦记着骑射武功了,她开始全力培养自己的六皇子,六皇子的骑射是宸妃特意找了自己的大将军哥哥亲自教的,据说小六刚刚能坐时便由宸妃带着在书案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好在小六天生聪明灵秀。宸妃是定要让她的儿子当太子当皇帝的,于是她尽自己所能教小六,小六读不懂的兵书功课她能教,为帝问小六的问题她也能答,宸妃不仅是母妃,更像是六皇子身边最忠诚的谋士。

乙:这皇子学的兵书谋略治国理政,怎能是后宫嫔妃可以得知的呢?

甲:您算是说对了。您要是皇上,您是更喜欢温和柔软教孩子万事从父的妃子,还是时刻盯着自己皇位的将门之女呢?

乙:照您这么说,还有更受宠的皇子。

甲:对喽。九皇子的生母是芳嫔,生了小九才晋了嫔,也没个正经封号,芳嫔位分低,却是最讨圣上欢心的。

乙:这位倒是不觊觎皇位了。

甲:何止她不觊觎,她是怎么教自己儿子的?她说本宫只希望小九平平安安长大,以后当个闲散王爷,日日清闲快活就够了。

乙:嚯!这倒是少见。

甲:那也是事出有因。据说九皇子刚刚降生三天的时候芳嫔的寝殿莫名其妙发了大火,当时是三伏天,火势凶猛得宫女送水中了暑都没灭了火。芳嫔拼了命要往火里冲,最后还是皇上的翰林卫头领亲自冲了进去抱出了小九。自此芳嫔变得越发温顺胆小,为人也怯懦,小九被她带得也不怎么在意功课,每日读够了书便去玩,学骑射武功全靠跟着哥哥们,应付父皇提问全靠小聪明和耍赖。虽说这小九看起来胸无大志,生母也不起眼,但为帝还是挺喜欢小九的。因为小九长得漂亮,可以说是为帝的皇子公主中长得最漂亮标致的一个。

乙:这么一看反而是五皇子最没优势了。

甲:非也。要说五皇子,还要从淑妃认子一事说起。

卷一(无度梦)

甲:为帝有个宠妃,您要说为帝宠芳嫔是因为有小九,为帝宠宸妃是为了平衡前朝后宫,那么宠这位淑妃便是打心眼儿里宠了——何止是宠,为帝以清正为名,偏偏遇到这位淑妃时色令智昏。为帝历史上做的少数几件混账事,都跟淑妃脱不开干系。

乙:照您这么说这是一位妖妃。

甲:正是妖妃。传说这位淑妃是别国进献的和亲公主,本不应该有多高的位分,然而天生一副极美艳的容貌,为帝对她一见钟情。可奇怪的是,淑妃母族在将淑妃送来三个月后便起了内乱,本就是不起眼的边陲部落,乱后有了新的首领上任,新首领却怎么也不承认淑妃的公主身份。照理这对为帝来说是奇耻大辱,淑妃也该被处死的,但因为淑妃过于美貌了,美得摄人心魄,为帝不仅没处死淑妃,还给了她中原人的身份,晋了位分,给了封号。这对大黎来说可是奇事儿,于是民间纷纷传言淑妃是狐狸精变的。

乙:又是民间传言了!

甲:但这传言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有宫里人说曾亲眼看见淑妃一撩袖子,蜡烛便无风自灭,当然这都是小事,最叫人捉摸不透的是为帝对淑妃可谓百依百顺。淑妃有个随从,平日里一身黑衣隐没在皇宫里,专为淑妃打探各宫的消息,是个年轻男子。照理说以为帝的多疑谨慎,该防着这人才是,但为帝不仅不防,还大赞“有此人护佑左右,孤当放心”,您瞧瞧,放任这么一个来历不明又武功高强的人在自己和宠妃身边,为帝可不是被狐狸精迷了心智吗?

乙:这倒是确实奇怪,不过也算是宫闱小事。

甲:在大事上为帝也叫人摸不着头脑。淑妃荣宠正盛的时候提出了要收养五皇子,当时的五皇子大概只有十四五岁,正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他天生性格刚烈耿直,自小由周边人捧着奉承着,一身傲骨,不可一世,受不了一点折辱,加上先贵妃尸骨未寒,淑妃提这要求实在是又僭越又荒唐。谁知道为帝一口答应了,不仅答应了,还称赞淑妃“心系社稷”,斥骂小五“未见慈母心”。小五一口气憋在心里上不去也下不来,一边厌恶这位莫名其妙的母妃,一边不敢违背为帝的意愿。

乙:但攀上了宠妃,小五也该能想到利害。

甲:这是自然,小五也是聪明人,只是天生性格直率任性,咽不下这口气而已。

乙:可见淑妃虽然狐狸精一样抓住了为帝的心,却抓不住这位少年皇子的心呢。

甲:非也。有野史记载,小五曾在为帝病重时擅闯淑妃寝宫,这还只是有记载的一次,此前有传言为帝在江南微服私访时,为帝醉倒,在游船上歇息,小五闯入了淑妃的船。

乙:既然这般,为帝应该防着小五才是。

甲:不仅如此。人都猜测为帝后期刻意孤立小五,不仅是为了淑妃的归属,还因为在淑妃与小五成为母子后的几年里,小五狐假虎威,假借皇帝与宠妃的名头,迅速召集了一群颇有心计和才气的人,其中就有在夺嫡之战中被为帝暗中处死的儒士白照和苏康。小五是在小六后第二个迅速形成自己势力的皇子,但有点不同的是,小五的小集团中的人都是真心实意追随小五的,小五颇会给人塞好处,又有着身为长子的先天优势,有点铁手腕,赏罚分明做得正直又圆滑,以此招揽了一大批正直又有才华的人。比起来,小六的势力形成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母妃和舅舅,宸妃一族对打天下颇有见地,于是六皇子最快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这当然是不稳固的,小六背后的人心思复杂,有真心追随皇子的,有宸妃一族的旧部,有煽风点火临时倒戈的。以小六的性格必然是统帅不住这些各怀鬼胎的人的。于是我们虽瞧着小六坐拥优渥的先天条件,光谈实力,却是赢不了小五的。

乙:听起来,小五反倒更像宸妃的儿子。

甲:宸妃自己也这么说。据说小五在十三岁时被带了西域阴毒的刺客闯入寝宫,小五在身受重伤且中毒的情况下差点与刺客同归于尽,援兵到时小五正扒着刺客的眼眶不放,他身中剧毒行动迟缓,于是用嘴叼着匕首,整张脸埋到刺客脖颈处的伤口中,硬是生生撕开了刺客的脖子,等待刺客咽气了,小五还强撑着清醒,待为帝匆匆赶来,小五说“臣可代君战”后才昏死过去。为帝感动得连连落泪,周围人都唏嘘,小五的刚烈性格和野心在此时展露得淋漓尽致。

乙:这若是小六可是另一种场景了。

甲:彼时六皇子十二岁,事后宸妃问小六可否敢与这样的刺客拼着命一较高下,小六拿着书卷沉默不语,宸妃长叹“非我所愿耳”。

乙:这样一看,小六反而是位“手不释卷”的书生皇子。

甲:对喽,小六的文化课学得最好。好到什么程度?为帝问他任何天文地理兵家谋略,他都能对答如流,有时为帝拿书卷上不曾出现过的地方考他,他仅仅询问了这地方的地势和水流,便能讲出在这儿兴民生驻兵的方式。为帝又惊又喜,小六说这天下之事,只要有山,便能灵活地打仗,只要有水,便能养民生,知道了其一,怎会不知其二呢?为帝大为赞赏,也方知小六已将所读的书融会贯通。小六天生聪明,为人温和,相貌漂亮但不失威严,谈吐儒雅,可谓是能文能武,也不枉宸妃的悉心教导。小六曾是众望所归的太子第一人选,但这时候宸妃如履薄冰——原因是只有宸妃这样亲近的聪明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小六的致命缺点。

乙:虽说人无完人,但这小六还能有什么缺点?

甲:的确是人无完人。小六最大的毛病是性子太软,人都说做人得三分软七分硬,像小五那样过于直率,做得八分硬,不好,像小六这样性格过于柔和平缓,做得五分软,也不好。说好听了叫谨慎小心,说不好听了叫优柔寡断。为帝曾拿棘手的治国理政的事来问小六,小六与为帝长谈了两个时辰,灯花都弱了,为帝也倦了,小六却详详细细地分析了各种利害,分析到天黑也没能做出决定来。小六不擅长决断,他在小事上还能判断一二,在大事上却犹犹豫豫,不敢落子,瞻前顾后,这样的性格怎能成大事呢?

乙:这确有点可惜了。

甲:宸妃也觉得可惜,她精心雕琢的璞玉怎能蒙尘呢?于是宸妃更加费尽心力教小六,几乎能说得上有关小六的事她都亲力亲为,甚至于小六的饮食、起居,她都要指点一二。只是小六总心事重重。若一切都像读书那么容易就好了,小六在为帝面前受了斥责,回到宸妃身边依然要受斥责,但还好小六本身是个坚韧的人,再加上有小九跑前跑后地跟他玩、安慰他。

乙:小九倒是跟苦心经营的两个哥哥不大一样。

甲:特别不一样。上文也说到芳嫔对小九毫无争皇位的期望,她说希望小九当个闲散王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好了。小九自己也对这种事不上心,小小年纪逃学逃课,被为帝拎到御书房背书,还开小差笑嘻嘻地夸父皇奏折上的字写得真好。小九长得最像为帝,为帝便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的,因此看小九便越看越顺眼。加上小九又不似小五小六一样明争暗斗苦大仇深,小九天真可爱、不谙世事,一双漂亮的眼睛看着为帝,为帝再严肃再生气也只能无奈地摇头。为帝对小九的要求最低,却也真心喜欢这顽皮狡黠的小孩。

乙:这倒真是一位少见的无心争帝位的皇子了。

甲:大家也都这么觉得,但得知道即使不争帝的皇子,也是皇子。

乙:您这话里有话。

甲:小九集团不像小五小六一样牢固,甚至说小九集团仅仅有寥寥几人,您可能会问小九这样一副扶不上墙的样子怎会有人支持呢?非也,有一位相当重量级的人,小九集团基本都是他创建、稳固的。也正是因为这个人,小九得以在之后的争斗中活下来,也得以在乱世里苟全性命,甚至在远远落后于小五小六的情况下异军突起,在乱世里分得小小一杯羹。

卷二(君子计)

甲:话说为帝的这三位皇子性格各异,小五直率、小六儒雅、小九天真烂漫,为帝年岁渐长,这三子各怀心思,但对为帝来说这立储之事还要从长计议。

乙:您说这小九皇子,智慧不如小六,野心不如小五,一生只想当个闲散王爷快活度日,怎么卷到夺嫡之战中呢?

甲:这要说起这位真正的王爷。裕亲王玄胤,是太后最疼爱的南台公主所生,丰神俊朗,性格温和,可惜南台公主和其父慕氏被西域细作所杀,慕氏灭门,彼时幼小的玄胤因离家求学而逃过一劫,回都城后被太后接回宫里,深受太后疼爱,后做了皇上亲信黑衣卫的统领。

乙:这位倒是个人物。

甲:这位人物怎么站队很重要,彼时朝堂上早已形成小五和小六两派,玄胤手下无兵,却是太后一党,自己也广交朋友礼贤下士,势力不小,他的选择足以让一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可谁能想到玄胤站了小九一队。

乙:怕是跟为帝本人的意思有关系。

甲:照理说为帝和玄胤算是一起长大的兄弟,只是为帝并不喜欢玄胤。

乙:怕是跟太后有关。

甲:对喽。为帝是太后的养子,玄胤是太后最疼爱的南台公主的遗孤。太后在不在意江山先不谈,她没法不在意玄胤。但她越在意玄胤,为帝就越不想让玄胤活着。

乙:最是无情帝王家。

甲:您现在看正史是没有玄胤的名字的,也没有裕亲王一记,倒是慕家的根苗续上了,是一个叫玄儒的孩子,这是玄胤的遗孤。

乙:都说为帝仁厚,没想到对自己的兄弟如此不留情面。

甲:非也。太后一直想给玄胤谋个亲王的身份让他离开都城去过他的好日子,玄胤自己也想,但奈何为帝不允许。为帝在位时西域战乱频繁,玄胤出征那年恰逢连日大雨,洪水冲塌了西域防线,有外族入侵。为帝不想再起战乱,于是决定选人赴战场,一来守着防线,二来当使者谈和。于是玄胤被封为裕亲王,要日夜兼程十几日去边关谈和,自此驻守边关,战乱不停,永不回都城。此时玄胤已受太后指婚,幼子未出世,但终得领命而去。裕亲王妃在生下小世子后离世了,玄胤在战场上本谈和成功,然而对方突然反悔,战场上传来的消息是裕亲王临阵倒戈,带着大军投降,为帝大怒,判裕亲王谋反,派大将军李汶去镇压叛乱,最终李汶带回了玄胤的人头,值得一提的是,李汶是宸妃娘娘的二哥。

乙:裕亲王真的造反了?

甲:这在野史中也是个迷。只知道裕亲王离世后太后与为帝决裂,为帝此时将裕亲王划出了慕氏族谱,玄胤的幼子本名为恒儒,改名为玄儒,替玄胤入了族谱。

乙:自此裕亲王玄胤便只能存在于野史中了。

甲:正因如此,彼时已经长大了的小九才意识到生于帝王家便危机四伏。顺便一提,小九的生母芳嫔在小九仅仅十三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去世前将小九托付给玄胤。一年后玄胤也死得不明不白,玄胤无身份,小九身为皇子,不能为他哭丧。小九最亲的两个人接连离世,自此,小九身边再无亲信了。这一年九皇子十四岁,五皇子二十一岁,六皇子二十岁。这一年为帝重病,立储之事得提上日程了。

乙:此时为帝心里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甲:事实上为帝是更偏向五皇子的。首先,小五最年长,立嫡立长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其次,为帝曾经也是自己打天下的,他在位时大黎的地盘扩了一次又一次,小五在十八岁时已带兵打了几次仗,周围信服者众多,英姿飒爽,百战百胜,颇有为帝年轻时的英姿。

乙:那小六这一党的愿望就落空了。

甲:偏偏麻烦在六皇子一党。当前为帝的军队一大半都是掌握在宸妃母家手里的,几代大将军都能跟小六攀上亲戚,宸妃跋扈,若是今后外戚专权,江山不再姓齐,为帝怎么肯?可如今这攘外安内,无一不是要靠宸妃一族的。况且小六行事谨慎又不失规矩,为帝找不出他的错处,更不好过早地与宸妃撕破脸。又是这个节骨眼上为帝跟太后决裂,太后不肯再见为帝,为帝首先失去了这一纸面上的支持,朝堂上小五这党已然一副胜利者的样子,小六这党虎视眈眈,光是平衡朝堂上这几波人,就让为帝伤透了脑筋。

乙:小九又是否在为帝的考虑范围内?

甲:若是说小五和小六鹬蚌相争,谁都扳不倒谁,那么最该得利的是小九才对。小九曾是裕亲王支持的皇子,裕亲王背后是太后,太后背后甚至还有一点宦官势力。加上裕亲王死得冤枉死得不明不白,小九年幼又势单力薄,士族多儒生,都对这位小皇子存着悲悯之心。只是小九曾经落下的功课、落下的武功、落下的心机计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补上的。所以虽然为帝最喜欢小九,却也不敢轻易将他推上风口浪尖。

乙:只是为帝等不到小九成长起来了。

甲:为帝等不到了,他已经重病,况且近些年瘟疫、洪水搅得民间也人心惶惶,此时立储变成了天大的事。若为帝立了小六,这江山可能要易主,若他立了小五,这江山可能会翻天覆地,若他不管不顾地立了小九——倒也好办了,为帝大可放心地撒手西去,这之后无论是太后帮着小九即位还是小九真的能够独当一面,江山都是齐家的,五六皇子之争还能够勉强持续,为帝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乙:可为帝最后还是没能做出选择,他老了。

甲:都说英雄迟暮,为帝年轻时也是铁手腕,年老时变得也瞻前顾后起来。然而他没能撑过风寒,一场秋雨过后为帝彻底病倒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下了一道密诏,命当时的丞相岑书秘密面圣。可惜的是大概岑丞相本人还没接到消息前,三位皇子便都已知道了这个消息。

乙:皇子都在算计爹呢。

甲:您看看。为帝卧床这么久,文这边被小五控制,武这边有小六坐镇,中间混着跟宦官和士族都不清不楚的小九,为帝身边早就没有自己人了——当然,替他传诏的是那位淑妃的年轻亲信,密诏刚到岑书这里,这人便被不知道哪来的刺客秘密解决了。

乙:这岑丞相被卷进来也够倒霉的。

甲:可不是。据说岑丞相接到密诏时衣服都来不及穿便跑进雨里,慌慌张张地走了几步后又匆忙回去拿了纸笔,见了皇上后岑丞相匆匆忙忙地将皇上口谕写下来,还没写完最后一笔便被杀,死在自己府邸门口。后人称为“急行旨”,说的便是岑丞相这慌张的最后一记。只是杀手是谁、为帝到底说了什么、岑丞相最后写了什么这些都无从得知了,为帝最后说了什么,也随着岑丞相的死而无人得知了。但从结果看,为帝真是老糊涂,没有正式立储,没有自圆其说,这样的急行旨又能有何用呢?可怜的岑丞相,大概他收到密诏后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拿了纸笔是去写自己的遗言也说不定。

乙:这属实是身不由己了。

甲:岑丞相死的那晚,为帝驾崩,此时太子仍未立,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时间人心惶惶,这时候,任谁都没想到的是,五皇子以战事要紧之由,主动带兵去抗击东戎。朝堂上留下六皇子和九皇子。两人里,六皇子也按兵不动,此时太后终于肯出现了,太后信宦官,宦官首领叫黄铮,这也是拥立小九的最重要的人。

乙:此时急行旨未曾面世,也无人见过,若是伪造,可太容易了。

甲:但此时谁都不愿接过这帝位。小五远在边关,小六静观其变——也有传言说小六此时已经不想争帝位了,他看似蛰伏,实则心死,若非为帝驾崩,他是断然不愿回朝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九与宦官黄铮密谈,次日,黄铮拿出了一份急行旨,小九即位,为黎治帝。次年,六皇子带兵东行讨伐东戎,五皇子在军中离奇暴毙。同年,西山军攻入黎都,朝廷紧急召回六皇子,然而六皇子抗旨,继续南下征伐,最后失踪。九皇子被反贼逼死,自此,为帝的三个皇子,谁也没当成皇帝,谁也没守住江山,兄弟相残,血气弥漫,都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

卷三(荒凉台)

甲:为帝驾崩时,小五小六都在战场上,一人守东,一人守西。传言说小六一夜未眠,小五砍杀了十几个俘虏后累得跪倒在地上,长久无言。

乙:为帝是个好皇帝,却没法当他们的好父皇。

甲:在为帝驾崩前的一长段父子相持的时间里,为帝做了两件事,孤立小五、送走宸妃。

乙:为帝忌惮他的皇子。

甲:为帝年老,越发多疑敏感,相传小五的伴读在狩猎时射出的箭轻轻蹭了一下小五的箭,为帝便怀疑这是“为臣不端”,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伴读打发到边疆去了。

乙:这属实过于敏感了。

甲:为帝总是觉得自己的皇位被觊觎着,即使是自己的儿子。这期间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小九集团随着小九的长大也建立起来了,虽然晚了点,但小九最终选择了宦官。为帝晚年,怕身边外戚,怕臣下篡权,也更偏向于信任宦官,于是小九抓住这一点穷追猛打,最终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以太后和宦官为主心骨的集团。在这个过程中,为帝将小五派去西凉,小五带兵即将凯旋时,太后暗中买通了西凉小王子。西凉小王子先诈降,虽小六曾嘱咐过小五穷寇莫追,但小五还是举兵前进,最终被西凉和太后里应外合困在了西凉境内的朱雀关中。虽然小五之后迅速摆脱了西凉人,但这是为帝放弃和孤立小五的开始。小五被困的这段时间,宦官和为帝杀了小五帐下的几名儒生,虽没能触及到小五的主心骨,但也实实在在地让他吃了亏。这便是“朱雀关兵败”一事,此后小五被各种军务困在边疆,难以再接触到黎都的中心。

乙:这事儿也得到了小九的默许吧?

甲:何止是默许,有野史称这就是小九暗中操作直接主导的,更有分析讲正是因为这件事,小六看出了小九背叛的端倪,因此疏远了小九。

乙:小六确是个有情有义的儒将。

甲:小六愿意争帝位,是想做个明君,他最后不愿意参与争斗,是不想兄弟相残。正史甚少提及三兄弟之事,却从不吝惜对小六的称赞。只可惜宸妃心气太高,她怀着对小六的失望而亡,死前也不愿再看小六一眼。

乙:宸妃最终还是与为帝决裂了。

甲:宸妃不适合做妃子,却又可惜不是男儿身,不能上阵杀敌。为帝最终厌弃了她的野心和在小六身边常年的煽风点火,在一个名叫东戎的部落前来求亲时,为帝居然封了宸妃为戚国夫人,命她东去和亲。

乙:这相当于与宸妃宣战了。

甲:非也,这反而是一步良棋。东戎说是东,实则控制了东到东南一大部分地界,东南部物产丰饶,百姓富裕又安居乐业,是仅次于大黎的一大部落。早在黎高祖时期就想吞并东戎,奈何兵力不够,于是只能以女子和亲形成友好结盟。东戎并非一两日可以拿下的,况且彼时宸妃母族的三个兄弟都在对东戎作战,为帝这一步可谓意味深长。

乙:劫回妹妹是为造反,反对和亲亦是造反,更何况战场上不可无帅。

甲:宸妃想以死守节,却被强行塞进和亲队伍里,此时宸妃又感染了疫病。据野史说,这其实是淑妃联合为帝给宸妃下的毒,能教人四肢无力、难以行走,只能卧床,值得一提的是为帝后来翻淑妃和小五的旧账,淑妃最后也是被为帝用这样的毒逼死的,令人唏嘘。宸妃没了反抗能力后被送往东戎。然而最终被劫走了,宸妃开始在东部辗转,这期间一直是小六跟着她。

乙:此时宸妃更想让小六争夺帝位,甚至说是篡位了。

甲:的确。宸妃对小六远赴东戎来寻她的这件事十分恼火,她一遍一遍嘱咐小六要完成他们的大业,只是小六从最初的坚定回应,慢慢地沉默不语了。宸妃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她怕小六怯懦。

乙:小六骨子里就不是愿意同室操戈的人。

甲:小六尽自己所能想劝解小五和小九,奈何小五西凉被困后一股脑地将责任推给小六和小九,彻底与两人决裂,小九远在朝堂,为帝则冷眼看着他们兄弟相争。宸妃最了解小六,她最终失望而死,死前喷吐一大口鲜血,悲戚长叹“恨吾非男儿也”。

乙:令人唏嘘,如此英武的将门之女最终落得含恨而死的结局。

甲:宸妃一死,小六身边也没有亲信了。或者说他本就没有亲信,他的势力一大半都是宸妃联系着的,宸妃一死,没多久前线传来了他的二舅舅战死的消息。这之后为帝驾崩,小六回黎都,在此与小五和小九见了心平气和的最后一面。

乙:这之后小五本能争帝位的。

甲:这样一来,反而小九的势力最盛了。小六的舅舅们也虎视眈眈,虽说小六不争气,但争帝位这件事是他们一直苦心经营的。三兄弟中小九是唯一的没上过战场的,他没有自己的兵,自觉气势上要弱几分,因此急躁地要跟两位哥哥平起平坐。小五嗤之以鼻,小六则苦口婆心地想用他们儿时的时光唤醒小九。

乙:只是小九胆小,怎会信任他呢。

甲:玄胤之死给小九留下了深刻的痛苦的印象。而小五冷眼旁观小六的努力,末了小五留下一句,若小六和小九果真都还如儿时一样,我们兄弟之间何谈嫌隙呢?

乙:小九太焦躁,小六太天真,只有小五的心冷下来了。

甲:淑妃被为帝逼死,小五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多年征战,输多胜少,小五也渐渐从一个轻狂的少年长成了冷静乃至冷漠的将士。虽然他最年长,此时即位合情合理,也会获得拥护,然而他放弃了。他以边关战事为由,在为帝驾崩后立即抽身而出,离开黎都。若是小六,大概是真的战事吃紧,但这事在小五身上,那定是他决意要远观鹬蚌相争,最终无论是继承帝业还是再创帝业,都顺理成章。

乙:可惜他没想到小六放弃了。

甲:小六的放弃当时或许是没有端倪的,否则小五会选择直接用硬手段。当然也可能他看出小六所想,他怕自己攻向小九时会被小六干预。总之小五抽身离去,小九顺势即位。小九即位后第一刀砍向的是小六。

乙:小九这性情变得还挺大。

甲:对嘛。玄胤之死,估计小九干了不少偏听偏信的事,三人成虎,久而久之小九也不知道自己该相信谁了。九皇子也就是黎治帝封六皇子为隋王,命他全力进攻东戎、沿着边疆南下。东戎哪是那么好对抗的,况且东南部正是东戎富足之地。然而小六接旨了。治帝随后又下诏封五皇子为勤王,命他向西攻打西凉。西凉是小五的伤心之地,然而这次小五学得很快,他甚至也先诈降,随后看准了西凉几个王子明争暗斗的时候,一举进军,咬着牙打下了西凉的一小片疆土。然而小五没回朝里领赏,而是冷冷地驻军在此。小九这才反应过来小五其实也在韬光养晦,他带兵这些年,已经默默地培养起自己的势力了。

乙:但小五似乎没有叛乱的意思。

甲:说来也怪。小五在这片小领地上毫无作为地呆了很久,直到次年神秘离世。关于小五的离世,史书有记载的是感染军中瘟疫,但也有说法说,小五是被宦官黄铮暗中毒死的。

乙:这宦官果真心狠。

甲:有人说这宦官是为了杀一儆百,杀了小五,便更能将小九攥在手心里。当然也有人说是小九授意的,也有人说这是宦官为了让江山易主,借着乱世的东风要将皇子赶尽杀绝。

乙:没人能够知道小五盘踞西凉的真正意图了。

甲:没人能知道。也就是这一年,黎治帝也就是齐小九被太后和宦官对外勾结西山军软禁起来了。宦官黄铮引狼入室,将西山军引进黎都,西山军进了黎都便烧杀抢掠,此时小九如他的父皇一般对当时的丞相下了密诏。小九命远在东戎的小六隋王立即回黎都。

乙:可小六抗旨。

甲:小六抗旨不回,带着他唯一的亲信军队,不过近百人,消失在东南地。东南地多沟渠和高山,自此没了小六的消息。小九无依无靠,最后被西山军逼到一个叫做方凉台的地方,西山军以捉妖为名请天师作法,天师与西山军勾结,于是小九被逼自尽。自此大黎覆灭,无人敢收殓黎治帝的遗体,天空中群鸦盘旋,经幡和破布随风抖动,实在悲戚萧索,于是后人将这方凉台改名为荒凉台,荒凉台捉妖一事是大黎的绝唱。

尾声(大江东去)

乙:这黎国,皇子圣上、妃嫔丞相,人人悲凉,实在听得人唏嘘。

甲:这乱世,人人自危,明争暗斗,实在叫人感慨。

乙:只道是光阴逝,千载过。

甲:大江东去。

乙:风流者皆付笑谈间。

甲:自此齐姓在历史上便再没声音了,至于这之后是否有人自称齐氏之人自称大黎后人或齐氏遗孤,喊着兴复齐氏江山讨伐逆贼,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乙:您老贵姓啊?

甲:(笑)在下免贵姓齐。

乙:(笑)

(完)

(本文人物与事件皆为虚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