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散记(3)雍和宫
到了北京,堵车严重,出行有时候就乘坐地铁。雍和宫是地铁二号线的一站,所以对雍和宫一直有些印象。
据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乾隆皇帝也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二月河写的帝王系列里有雍正王朝,我认为雍正争夺皇位的那一节最好看,特别是邬思道协助下在王府运筹帷幄最后夺取皇位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其实从历史上看,雍正皇帝是一个相当勤奋的皇帝,每日工作时间超长,而且对于康熙时期国库空虚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给乾隆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地铁站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雍和宫门口。入口处有三座高耸的五彩木质牌坊,庄严肃穆,俨然皇家气势。
进入正门是笔直宽阔的御道,地面用方方正正的青砖铺就。两边树木参天,树干斑驳,绿叶青翠,在烈日下带来阵阵清凉。这里人不多,游人慢慢走在路上,悄声细语。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
雍和宫里可以烧香,不过不能从外面带香进入,门口免费发三支香。游客里信众不少,许多女客点燃香,持在手中,双手合十,极虔诚的向佛祖恭恭敬敬的鞠躬跪拜。
有一家似乎从内地藏区而来,沧桑的面孔,独特的高原红脸颊,色彩斑斓的藏族服饰,跪拜极其认真,手里拿着燃香,先向上举过头顶,向后稍微停顿,而后双手合十收到胸口,闭眼默念,再低头屈膝跪拜,头深深的埋下去。


走到法轮殿,门口被一道明黄的绳索拦住,从大殿里面传来浑厚肃穆的诵经声,原来是喇嘛在做功课。转到侧面,站在门口,向里面望去,几十位身穿深红衣服的喇嘛,一排排集体坐在殿内诵经。喇嘛们在起头的带领下,诵经的声音按照节奏忽高忽低,如神圣的音乐,在宏伟的大殿上空回旋飘扬,心一下子沉静下来,我不禁闭上眼睛,细细聆听着这声音。


我从法轮殿出来,走到大殿侧面,经过一段小通道慢慢向后面走去。旁边是宫殿的地基,厚厚的长条青石,一个手掌也够不住宽度,用手轻轻摩挲着光滑的石头,一股清凉瞬间传来。

前面有一只鸽子缓步走着,看有人走过,一点也不害怕,只是慢慢踱步到一边,也许它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时光匆匆,你们才是这里的过客。


万福阁里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大佛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站在佛前,向上抬头看去,大佛慈眉善目,单手举在胸前,非常震撼。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班禅楼,此楼于1780年建成,当时六世班禅进京给乾隆皇帝祝七十大寿,来到雍和宫讲经说法,这里便成为他礼佛讲经后的休憩之所,故名班禅楼。
在班禅楼里,可以看到著名的“金奔巴瓶”。这是清政府为进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掣签认定专门制作的。形状像个紧口大膛的无嘴壶,在铜制鎏金上面镶嵌珠宝,典雅庄重。
据记载1792年乾隆皇帝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将活佛转世制度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明确规定活佛转世灵童,须经金瓶掣签方可认定。乾隆皇帝批准特制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用以掣定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一个供在雍和宫,用以掣定内蒙古及青海、甘肃等地各大活佛。
届时,从访出的幼童内选出若干名,将其出生年月及姓名用满、汉、藏3种文字写在牙签牌上,放进瓶内,由中央政府监督,当众抽签掣定。转世灵童经金瓶掣签认定后,立即上报中央政权,获批准后择吉日举行坐床典礼。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分别于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坐床。此制度自乾隆年创立一直沿袭至今。
200多年来,金瓶掣签制度成为不可更逾的认定达赖和班禅转世真身的必经程序。从清朝乾隆末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十、十一、十二世达赖喇嘛和第八、九两世班禅额尔德尼都是经过金瓶掣签而继承佛位的。
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经扎什伦布寺寻访,于1995年11月29日,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金瓶掣签选出,被确认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于1995年12月8日,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坐床继位。
乾隆皇帝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皇帝,金瓶掣签制度既沿袭了藏传佛教的转世传统,又强调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最后的决定权,是教权和皇权的完美结合,这个制度保证了藏区几百年的发展和稳定,真是穿越时空的历史伟人。


走出古老的雍和宫,翠绿的古树,浑厚庄严的诵经,深红色的喇嘛,悠悠的转经筒在脑海里盘旋,久久不能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