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清文赋”有感
明代文、赋,总体上比清代稍逊,而明清的词文诗赋也都是继承前人而来,且略有所发展。但其总的成就是在小说上,其小说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标杆。为什么是小说,而不是其它呢?这是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制度、人文环境、生活需求、作者本身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而形成的。
从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制度与文学作品的辩证关系。目前,我还未研读过其它学者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仅从个人的感知角度有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字数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
2,为什么作诗填词必囿于格律,思承前人而不思破枷?
3,曲剧必说古典,而承继很少呢?
每个文学平台都各有所侧重,哪些是精品,如何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且目前也无法形成,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时间。畅销与否,推荐的好坏,还是在于个人,同时也在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须去阅读那些适合自己的、却又似懂非懂的书籍,仔细研读。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看爽文,从精神上爽了自己,从物资上爽了作者,爽过以后是漫长的空虚。这种情形,我经历过几年,但当时本身已有些麻木,在爽文的刺激下,耗的我的视力好像都有些昏花,翻看纸质的读本,书里的字都在晃动,然后提醒自己,不能再看了,一定不能再看啦。
前段时间,一直抽空再看清代的作品,这段时间,看了些明代的,有些对明代的文评真是啰嗦,原文虽好,其评议、写意及述其章法即可。但有的评论者从头到尾的文评比原著的字数翻了几倍,虽显示了个人的才情,却耽误了读者的时间。此种论者写法不可取。虽篇末署名不同,但写法似为一人。深厌之。爱之者,诵读数遍,其义自见。不爱之者,文评再琐细,亦为空谈。
明代文赋中也有精品,但总体来说,不如清代的。比如:李东阳的《见南轩赋》等许多类似作品,我的感觉确实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黄尊素的《壮怀赋并序》,用典颇多,若是不知典之出处及含义,读起来很费功夫。也有写评论者湟湟然引经据典,恣意挥洒,为之汗颜。不过,我比较喜欢宋濂和刘基的文章,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很有教育意义,而《送陈庭学序》是内藏方略,外述之笔端,显精妙之方。而《司马季主论卜》,真是精彩!精妙!精辟!当然还有其他个别典章不可小觑。
有一个根本的发现,就是在每篇文著中,都能看到《书》、《诗》、《礼》等经典的影子,有的是事例,有的是字句。这种感受有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