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乃至一切正法百科):此专题所记载的一切正法文章都是和一切正法百科认可是一样的。切记。佛光寺【果林长】宇宙总宫正式认可【百科权威全书】

历代译师汇总表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16人  南无韦陀菩萨

历代译师汇总表

后汉:

1、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

2、安世高,东汉建和元年(147)到洛阳,译经工作约止于东汉建宁(168~171)中

3、支娄迦谶,东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后)从月支来到洛阳,译经的年代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

4、安玄,光和四年(181),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二卷

5、严佛调,文献所见最早出家人,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与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共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师任笔受。中平五年(188),在洛阳译出《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等书

6、支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抵洛阳

7、康孟详:兴平元年(194)在洛阳译《四谛经》为汉文。

8、竺大力:建安二年(197)康孟详与天竺沙门竺大力合译《修行本起经》

9、昙果:建安十七年(213)康孟详与外国沙门昙果合译《太子中本起经》。

中国译师:严佛调

三国:

10、          吴支谦,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约三十年间

11、          吴维祇难,吴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

12、          吴竺律炎

13、          吴竺律炎共支越

14、          吴康僧会,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

15、          曹魏康僧铠,曹魏嘉平四年(252)至洛阳

16、          曹魏白延,《佑录》传记部分记他于正始(240-249)末,重译《首楞严经》和译出《须赖经》及《除灾患经》,经录部分则记这三经是他于魏高贵乡公(254-260在位)时译出

17、          曹魏昙谛

西晋:

18、          安法钦,自武帝太康二年(281)至惠帝光熙元年(306),于洛阳译经

19、          竺法护,在武帝太康五年(284)到怀帝永嘉二年(308)为止,是其翻译事业的颠峰时期。

20、          聂承远,曾参与竺法护之译经工作,最初竺法护译出超日明经时,词句繁琐,幸得承远删缀文句,乃雅顺而通达,为世人所乐读。

21、          聂道真,聂承远之子。少时随父受学,通达梵语。永嘉(307-313)末年,竺法护避居西陲,道真亦随行。竺法护示寂后,继续传译工作。

22、          无罗叉,《放光般若经》于晋元康元年(291)五月十五日,由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笔受,至十二月二十四日写讫。

23、          法立

24、          法炬,永嘉二年(308)参与竺法护翻译普曜经。又谓,法立殁后,法炬一人独译出一百三十余部佛典

25、          支法度,

26、          白法祖,

27、          炖煌三藏

28、          若罗严

中国译师:聂承远、聂道真、法立、法炬

东晋十六国:

29、          西晋圣坚译,西秦 圣坚译,伏秦 圣坚译,西域人。久居凉州。

30、          东晋 帛户梨蜜多罗,龟兹国王子,让位出家,通经论,善密法。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到建康住建初寺。

31、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于苻秦建元年间(365—384)来长安。建元十五年(379),高僧释道安也来长安,备受苻坚敬重;道安当时年垂七十,仍极力奖励译书。时车师前部(吐鲁番)王弥第的国师鸠摩罗佛提,罽宾沙门僧伽跋澄和昙摩蜱,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等先后来到长安,逐渐形成新的译经重镇。

32、          晋僧提婆共慧远译

33、          东晋竺昙无兰译,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杨都谢正西寺撰大比丘三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其后十四年,于同寺从事译经,译作颇多。

34、          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昙摩蜱(Dharmapriya)与竺佛念于西元382年共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35、          符秦鸠摩罗佛提等译, 梵名Kuma^ra -buddhi 。意译作童觉。西域人。晋武帝时来中国,于邺寺译四阿鋡暮抄解二卷,时由佛提执梵本,竺佛念、佛护译为汉文,僧导、僧睿等任笔受。开元释教录卷三载,其译时为苻坚建元十八年(382)壬午八月

36、          符秦僧伽跋澄等译,于苻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长安,与道安、昙摩难提、佛图罗刹、赵政等译出阿毗昙毗婆沙论。

37、          姚秦竺佛念,符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正请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质断疑义,音字方明。

38、          前凉支施仑译

39、          东晋迦留陀伽译,392年译《十二游经》

40、          姚秦鸠摩罗什译344-413,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

41、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

42、          姚秦昙摩耶舍译,晋义熙(公元405年一418年)年间到长安。恰值天竺国僧人昙摩据多也来到关中。二人共同翻译《舍利弗阿毗昙》,从后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到十六年(公元414年)完成。

43、          姚秦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

44、          元魏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以弘始七年(406)秋达关中。

45、          姚秦佛陀耶舍,罽宾人,出身婆罗门种姓。《四分律》译主。弘始十一年(公元 409 年)罗什圆寂,耶舍仍留在长安传法。弘始十五年离开长安。

46、          姚秦筏提摩多译

47、          北梁道龚,北凉永安(401~410)年中,于张掖为沮渠蒙逊译出宝梁经二卷,收于大宝积经中。

48、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晋义熙四年(408)到长安。义熙七年(411)去庐山。义熙八年(412)秋到荆州。不久,法显游历印度归来,他们开始合作翻译。(418-421)译出六十《华严》)。刘宋元嘉六年(429)圆寂,年七十一岁。

49、          东晋法显(334年—420年),399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413)归国,翻译。

50、          北凉昙无谶, 北凉玄始十年(421),河西王沮渠蒙逊占领了敦煌,迎接他到姑臧。北魏主拓跋焘派人到北凉迎取昙无谶,蒙逊杀害了他。时为义和三年(433),谶年四十九岁。

51、          东晋祇多蜜,昙摩蜜多(356~442),梵名Dharma-mitra,译名法友,经龟兹而至敦煌,後入凉州,刘宋元嘉元年(424)入蜀,後抵建康,於祇洹寺译出《五门禅经要用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虚空藏菩萨经》各一卷,十二年,译出《禅秘要经》三卷。另有《虚空藏菩萨神咒经》等,凡十二部,十七卷。

52、          东晋 难提译

53、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浮陀跋摩,西域人。大约在公元433-437年间至北凉首都姑臧(今武威)。北凉永和五年(437年)四月八日,道泰在姑减城内闲豫宫中,请浮陀跋摩开始翻译《毗婆沙论》。道泰笔授,跋摩口译,沙门慧篙等300余人考正文义。

54、          北凉道泰

55、          北凉法盛

56、          北凉 法众

中国译师:法显、竺佛念、道泰、道龚、法盛、法众

南北朝

57、          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佛陀什(buddhajiva),意译觉寿,以废帝义符景元年癸亥七月屈于杨都,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楚本,未及翻译而显迁化。建业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称为《五分律》。

58、          刘宋昙摩蜜多(356~442),梵名Dharma-mitra,译名法友,罽宾国人。刘宋元嘉元年(424)入蜀

59、          刘宋畺良耶舍(383年-442年),意译作时称,西域人,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从西域赴建业,居钟山道林精舍。

60、          刘宋 功德直玄畅共译,玄畅,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抵扬州,

61、          刘宋求那跋摩,译为功德铠,古印度僧人,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徐州刺史王德仲请外国人伊叶波罗翻译《杂心经》,中途停下。又请跋摩译出后半部。

62、          刘宋智严共宝云译,智严在西域时求得的梵文本经书,到南朝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智严和宝云和尚一起译出了《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书。

63、          宝云

64、          宋昙无竭,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宋永初元年(420)招集同志二十五人。发迹北土远适西方。后于南天竺随舶泛海达广州。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65、          刘宋僧伽跋摩,梵名Sam!ghavarman 。意译僧铠、众铠。印度人。刘宋元嘉十年(433)至建康(南京)。元嘉十一年(一说十年)九月出杂阿毗昙心论;十二年正月译出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十九年(442)乘西域贾人之舶返回印度。

66、          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年),意译“功德贤”,中天竺人。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到广州,宋文帝遣使迎入建康从事译经。

67、          刘宋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

68、          刘宋沮渠京声,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在河西译出《禅要》。北魏拓跋焘攻灭凉州,沮渠京声南奔于刘宋。宋大明末年(464)卒。

69、          刘宋慧简,孝武帝大明元年(457)于陵鹿野寺抄撰灌顶经一卷,译出经典凡二十五部二十五卷。

70、          刘宋功德直,时有外国沙门功德直者。不知何国人。以宋大明中(457-464)游方至荆州寓禅房寺。沙门玄畅请其译出念佛三昧经六卷。及破魔陀罗尼。停荆历年。后不知所移。

71、          宋翔公

72、          宋法海

73、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昙曜,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昙曜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文成帝把他礼为帝师。译经工作始于和平三年(462年)。

74、          元魏吉迦夜

75、          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梵名(dharmagatayas/as),意译法生称。中印度人。高帝建元三年(481),于广州朝亭寺译出无量义经一卷。

76、          萧齐求那毗地译

77、          萧齐昙景译

78、          萧齐僧伽跋陀罗

79、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僧伽婆罗,意译僧养、众铠,扶南国(湄公河下游)人。乘舶至扬都,住正观寺,师事求那跋陀罗,精研方等,通解数国书语。梁·天监二年(503),曼陀罗仙自扶南国来朝时,奉敕与之从事译经。

80、          曼陀罗仙

81、          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勒拿摩提(?~约515年),中印度高僧,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到嵩山少林寺,被跋陀安排于大“翻经堂”中,

82、          元魏菩提流支,意译为道希,北印度人。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经西域到洛阳,受到魏宣武帝的优礼,提供其优越的条件译经。

83、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东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Gautamaprajñāruci,也译作瞿昙般若留支,流支,般若流志,般若留支,智希,慧爱,瞿昙流支,瞿昙留支。姓瞿昙,名般若流支。婆罗门种,南印度波罗奈城人。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与毗目智仙一同进入洛阳,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移住邺都。元象元年(538年)至武帝元年(543年)于邺都译经。

84、          元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

85、          元魏佛陀扇多,意译“觉定”。北天竺人。曾与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译世亲的《十地经论》。

86、          元魏达磨菩提译

87、          元魏慧觉等译

88、          元魏月婆首那译,梁月婆首那译,陈月婆首那译,古代中印度优禅尼国(今印度中央邦乌贾因[Ujjain] 附近)王子。六世纪中期来中国,在东魏、梁、陈翻译佛经

89、          梁真谛译,陈 真谛译(499~569),梵名Parama^rtha,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梁大同元年(546)抵南海。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

90、          后魏法场

91、          高齐那连提耶舍,隋 那连提耶舍(489-589),或称那连提离耶舍,华言尊称。北印度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天保七年(556)入高齐邺城,不久即应高洋之请开始译经。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灭齐,耶舍被迫“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隋朝建立,开皇二年(582)被延至京(西安),重振译事。

92、          北齐 万天懿,云中人,本姓拓跋。又称万俟氏,单称万氏。世居洛阳,故又为河南人。少曾出家,师事婆罗门。迨入齐世,奉敕参与耶舍三藏译经。北齐河清年间(562~564),曾于邺都译出尊胜菩萨所问经一部。

93、          周阇那耶舍,梵名Jinayas/a, Jn~a^nayas/a 。又称耆那耶舍,意译为藏称,或胜名。中印度摩伽陀国人。北周时携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入华。

94、          北周 耶舍崛多

中国译师:宝云、昙无竭、沮渠京声、慧简、法海、翔公、慧觉、法场、万天懿

95、          北周 阇那崛多,隋 阇那崛多(523~600)梵名Jn~a^nagupta 。意译德志、至德、佛德、志德。北周明帝武成年间(559~560),偕师耶舍、跋达啰及同参耶舍崛多等至长安。北周武帝灭法时,经甘州入突厥,未久,耶舍与跋达啰相继入寂。师与北齐僧惠琳、宝暹等相遇,共居突厥译经,并习禅定。隋兴,文帝遣使请还,敕主译事

96、          隋毗尼多流支,意译为灭喜。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南朝陈太建六年(574)到长安,从禅宗三祖僧璨参学,后至广州制旨寺译经。太建十二(580)年到达越南,住河东法云寺,翻译《大乘方广总持经》。在越南14年,创立灭喜禅派。

97、          隋达摩笈多,华言“法密”或“法藏”。南印度人,刹帝利种姓。隋开皇十年(590),文帝诏他入京译经。唐武德二年(619)卒于上林园。

98、          隋笈多共行炬等译

99、          隋菩提灯

100、        隋豆那掘多

101、        隋瞿昙法智

102、        隋宝贵

103、        隋僧就

中国译师:宝贵、僧就

104、        唐若那跋陀罗,南海诃陵国人。又称智贤。僧会宁欲往天竺,路经诃陵国,遂共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寄归交州。

105、        唐玄奘(602年~664年),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106、        唐 智通译(647—653)

107、        唐阿地瞿多,于唐永徽三年(652)正月到长安。

108、        唐佛陀多罗,华言觉救,罽宾人(唐称迦湿弥罗,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尔地区)。止洛阳白马寺,译出大方广圆觉了义经。佛祖统记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655)罽宾国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109、        唐那提,唐曰福生。梵言布如乌代邪,略而云那提。中印度人。655年抵达长安,翌年那提受皇帝令,为采集珍贵药草而往南海。663年回到长安。但在这之前(659年),玄奘为翻译《大般若经》移住玉华寺,把那提三藏的梵本也带走了。仅翻译《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以及《阿吒那智经》三部。同年,以采药为由得到皇帝的允许前往南方,而后未再回

110、        唐地婆诃罗,华言日照,中印度人。唐高宗仪凤初(676)来华。自仪凤四年(679)至天后垂拱末(688),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

111、        唐杜行顗

112、        唐佛陀波利,北印度罽宾国人。闻文殊菩萨在清凉山,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杖锡五台山,逢一神异老翁,命其回印度取尊胜法。仪凤四年(679),高宗敕令日照及杜行顗译之,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佛陀波利到了京城长安……,来到五台山附近的西明寺,和精通梵语的顺贞和尚一起重新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113、        唐提云般若,梵名Devaprajn~a^ ,又作提云陀若那。意译作天智。于阗国人。武周天后永昌元年(689)来华,奉诏于魏国东寺译经。

114、        唐弥陀山(690—704)

115、        唐慧智(693)

116、        唐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刹帝利种。(693—706)

117、        唐李无谄(700)

118、        唐菩提流志,12岁时从外道出家,学习数论,精通声明、阴阳、历数、地理、天文、咒术、医方等。60岁时遇大乘上座部高僧耶舍瞿沙,辩论服输,改奉佛教。经过5年学习,通达三藏,名声远播。唐高宗遣使到印度聘请他来华。往返10年,至武周长寿二年(693年)到达洛阳。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完成《宝积经》编译后搁笔不译,专心禅观,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谢世,享寿156岁。

119、        唐实叉难陀(公元652~710年)梵名Sikshananda ,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于阗人。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与菩提流志、义净等重译《华严》

120、        唐义净(635~713)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腊巴邻旁,Palembang)至印度,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五十六部,共二三〇卷。

121、        唐般刺蜜帝,《楞严经》译出在公元705年。

122、        唐智严,(707—721)

123、        唐阿质达霰,阿质达霰:梵名Ajitasena 。意译无能胜将。北印度人。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载︰‘开元二十年,因法月三藏贡献入朝,附上件经至于京邑,不及得入开元目录,准敕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于安西(即龟兹)译出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一卷、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一卷。

124、        唐 善无畏,善无畏祖师(梵名Śubhakara-Simha,直译为净狮子,意译为善无畏),乃唐密开山祖师、开元三大士之首。他生于印度乌荼国,为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人来自中印度,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诏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译经年代(716—735)

125、        唐 金刚智,719年(开元七年)到达广州。开元八年(720),金刚智来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成为大唐国师,先后在慈恩寺、荐福寺、资圣寺、大荐福寺等处,或建立坛场,或翻译经典,度化四众。

126、        唐 一行683年~727年,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

127、        唐 输婆迦罗并一行译,

128、        唐法月,东印度人。音译达磨战涅罗。尝游学中印度,精通三藏及医明。开元十八年(730),因安西节度使吕休林之表荐,遂携弟子利言随行入唐。开元二十年抵长安。于天宝二年(743)示寂。世寿九十一,僧腊七十二。

129、        唐不空,(Amoghavajra),705~774,音译为阿目佉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又名不空三藏法师,不空大师,或称不空智,唐玄宗赐号“大唐智藏”。开元二十九年(741)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从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于唐天宝五载(746)返长安。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秘密派人与肃宗通报消息。至德二载(757)唐室还都后备受肃宗礼遇。乾元元年(758)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130、        唐 惠果造

131、        唐般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达摩。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翌年至长安。贞元四年(788)与大秦寺波斯僧景净译成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后受命与利言等九人于西明寺重译该经。十二年(796)奉命于崇福寺宣译《华严经》,十四年(798)完成,即《四十华严经》

132、        唐尸罗达摩(约785—?)。

133、        唐般若共利言译

134、        唐 慧琳集,慧琳,疏勒国人,俗姓裴。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印度之声明及中国之训诂。撰《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始自贞元四年(788),完成于元和五年(810),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135、        唐 般若共牟尼室利译,释牟尼室利。华言寂默。德宗贞元九年发那烂陀寺拥锡东来。十六年(800)至长安兴善寺。十九年徒崇福醴泉寺。复于慈恩寺请行翻译事。乃将奘师梵本。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136、        唐勿提提犀鱼,莲花精进按龟兹当地的吐火罗语发音为勿提提犀鱼。据《悟空入竺记》记载,悟空和尚东归遇勿提提犀鱼,求其译《十力经》。

137、        唐惟谨,住慧日寺,文宗太和八年(834),从青龙寺东塔院法润阿阇梨受密教胎藏法。撰有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大毗卢遮那经阿阇梨真实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观门一卷,署名净影寺比绮院五部持念僧惟谨。

138、        唐法成,西元八至九世纪前半期活跃于敦煌的译经僧。西藏人(一说为汉人)。俗姓吴,世称吴法成。西元848年敦煌复归唐朝以后,法成居住在沙州(敦煌)开元寺,专心致志于《瑜伽论》的讲解。

139、        唐 法全,宣宗大中(847~859)年中,住长安玄法寺,

140、        唐 法天

141、        唐义操集

142、        唐达摩流支

143、        唐波罗颇蜜多罗

144、        唐智慧轮

145、        唐菩提金刚

146、        唐达磨栖那

147、        唐武彻

148、        唐若那

149、        唐伽梵达摩

150、        唐三昧苏嚩罗

151、        唐解脱师子

152、        唐阿目佉

153、        唐输婆迦罗

154、        唐金刚福寿

155、        菩提仙译

156、        唐遍智

157、        唐空蜝

158、        唐般若听羯啰

159、        唐瞿多

160、        唐含光记

161、        唐憬瑟集

162、        唐般若惹羯罗撰

163、        唐般若力译

164、        唐神恺记

165、        唐阿谟伽撰

166、        唐金俱吒撰

167、        唐跋驮木阿译

中国译师:玄奘、义净、一行、惠果、杜行顗、李无谄、惟谨、法成、法全、法天、义操、武彻、含光、憬瑟

168、        宋法天(?~1001),中印度人。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宋开宝六年(973)来中国,初住漉州蒲津,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至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由州府官上表进之,召入京师,造译经院。七年,与天息灾、施护等于译经院,各译所携梵本。

169、        宋施护(?~1017),北印度乌填曩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与天息灾三藏同抵宋京,蒙太宗召见并赐紫衣。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

170、        宋天息灾,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七年六月,译经院成,与施护、法天等共同译经。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贤。

171、        宋法贤

172、        宋惟净,俗姓李,金陵人,南唐后主李煜之甥,七岁出家。大平兴国八年(983)朝廷选惟净等五十名儿童学习梵文,学成后任译笔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受赐“朝散大夫光禄卿”。

173、        宋法护,中天竺国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到汴京(今开封市),于至和元年(1054)受賜六字师号“普明慈觉传梵大师”,嘉祐三年(1058年)示寂,世寿九十六

174、        宋 慈贤,辽 代译经僧。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东游入契丹,被尊为国师,诏入译经院。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顷所完成之契丹本大藏经中,并未收录上举诸经,故此等经典或为清宁八年以后所译出者

175、        宋日称等译

176、        宋绍德等译

177、        宋智吉祥等译

178、        宋金总持等译,至徽宗大观(1107)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获终于嘉裕三年。

中国译师:惟净、绍德、金总持

179、        元 沙啰巴,释沙啰巴西国积宁人。总丱即依癹思巴帝师剃染。习诸部灌顶法。后因迦啰思巴帝师荐于世祖。命译中国未备显密诸经。

180、        元管主八撰

181、        元智慧译

182、        元 真智

183、        元 安藏,安藏(公元?-1293年),畏兀尔人,今新疆吉木萨尔人,是元代著名翻译家。

184、        元 释智

185、        清 喇吓嘎卜楚萨木丹达尔吉译,清 达喇嘛萨穆丹达尔吉译,五世达赖

186、        清 工布查布,工布查布是乌珠穆沁旗人,为康熙皇帝抚养长大,精通蒙满藏汉多种文字。雍正时任西番学总理,乾隆七年(1742年)洮州禅定寺崇梵静觉国师来京,与他谈起《造象量度经》一事,鼓励他翻译成汉文。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把它全部翻译出来

187、        清 阿旺扎什

中国译师:达喇嘛萨穆丹达尔吉、工布查布、阿旺扎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