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随笔诗道学•国学•养生

历史的印象

2017-10-28  本文已影响351人  千里独行梁公子

文:良家公子

当我们说起历史上的某个朝代的时候,会在脑海里有一个关于这个朝代的印象。

说到秦朝,就会想起秦始皇统一六国;谈到唐朝,就会想起贞观之治;讲起清朝,就会想起康乾盛世。

这只是人们对于历史的一点印象,这些印象来源于武侠小说,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历史教科书。

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国文化中,要穷尽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情,要阅读完所有的历史书籍,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我们对历史所形成的印象,是建立在所接触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可能是你看过这方面的书,可能是你听别人讲过这样的事。

我对历史上蒙古族的历史印象除了毛主席诗中描述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外,就是古代蒙古人的野蛮。

《忽必烈的挑战》一书中讲述了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蒙古的看法:当蒙古铁骑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按惯例会屠城或者毁坏当地的经济和文明,然后临安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才能恢复回原来的模样。然而历史显示,当时的临安都城并未受到破坏,在元朝保持了持续的经济繁荣。蒙古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野蛮,他们也会保护当地的经济以及文明。

这样的历史印象还是片面的,如果去更深入的了解,可能会进一步的改变固有的对某个朝代的看法,然后对这个朝代形成新的印象。

对历史的很多印象,其实来源于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形成了你对历史的印象。

与其说我喜欢历史,不如说我喜欢写历史的人按照他的逻辑描绘的历史。

我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把历史和小说融为一体,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的故事。虽然和正史有差异,但我对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源自于这本小说。

如果我当时看《三国志》,文言文的描述晦涩难懂,可能会让我感觉到那段历史索然无味。

通过故事来讲历史,比单纯的描述历史更能吸引人,很多人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原因在此。

历史本无逻辑,只是写历史的人,按自己的逻辑,把历史呈现在你面前。

我喜欢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他喜欢讲历史故事,把这些故事按自己的逻辑来讲述,从中得出一到两个启发,然后讲给你听。

我觉得有道理,就吸收;没道理,就理解他讲述的角度,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看过一本挺有趣的历史推理小说《秦谜》,作者以推理的手法,来解决秦朝一直存在的几个谜团,比如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始皇的弟弟为什么叛变?不见于历史的秦始皇的后宫是怎样的?

作者利用各种推理方法,结合到历史的证据,得出结论。

有的人不一定认同这样的结论,毕竟只是推理。但是,从推理的角度来解决一些长久的历史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角度。

不仅是历史的印象,人们对周围事物和人形成的印象,也是如此。

我们对某件事的看法,取决于你的信息来源。

当这件事是由你非常信任的朋友A讲述时,你会接受他的说法,觉得他说的就是对的,印象从此建立。

然而,某一天,你从另一个朋友B那里听到对这件事的完全不同的看法。那时你就会思考,为什么B会这样说,当时A为什么那样说?当你思考的时候,原来由信任朋友讲述的事情所形成的印象就开始改变。

对于同一件事,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单一信息来源,可以让人对这件事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印象。

在工作中,和客户沟通的时候,客户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组织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说服你在某件事情上的看法,让你形成一个他所要你留下的印象。如果不深入了解他所讲的故事,理解他表述的逻辑以及他背后的动机,就很容易被他牵着鼻子走。这是单一的信息来源所形成的印象。

而我不会单方面听他说,我会去咨询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他们同样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讲述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当我综合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得不同的信息,然后自己再评估,结合自己已有的确认的信息,然后形成对这件事情的一个印象。这是丰富信息来源形成的印象。

同样,当你想让别人在某件事留下一个印象的时候,可以把你的内容按照一定逻辑,编成故事,最终让他留下你想让他留下的印象。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花姑娘,语言和逻辑是任人随意挥洒的利剑。

你所看到的历史,你所看到和听到的故事,都是别人希望在你脑海里留下的印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