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古代文化

雄关前的沉思

2017-06-14  本文已影响50人  大漠天鹰

   

雄关前的沉思

雄关前的沉思

        今年五月九日的清晨,我们“河西走廊旅行团”从敦煌返回,沿着河西走廊往东,经过瓜洲、玉门等地,驱车四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天下雄关-嘉裕关!  嘉裕关,建于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征虏大将军冯胜选址,朝廷批准所建;比山海关早建7年,和东端的山海关相对,是长城最西端的重要关隘! 明朝时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隘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大作用!

        我登上并站在嘉裕关的城墙上,向关外极目远眺:戈壁大漠,浩浩茫茫;塞外风光,尽收眼底! 我想:中国的长城,虽然早在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塞外匈奴的进犯,就开始重视长城的建设,把所灭六国原各自所建的长城,初步连成一体;但只有到了明代,长城的建设才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 当然,在世界还处于“森林法则”阶段,弱肉强食时期,为抵御外敌的入侵,还能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巳使西汉时期打通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衰微; 而由于嘉裕关的建成,明朝出现闭关锁国的倾向,更使西北的这条古"丝绸之路"完全衰落,巳成绝响!但明代的皇帝中,也有身兼雄才大略而颇具开放意识的,这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永乐大帝朱棣;他在位期间,派出颇具统帅能力的太监郑和,组成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开始了远洋航行;写下了中国走向蓝色的海洋,通过海洋和世界交流,播国威于远方;为中国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呈现出一时之辉煌!只可惜,由于后期朱棣和郑和的先后去世,这种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海洋开拓,和世界对话,成了昙花一现,也成了绝响!中国的闭关锁国意识又重占上风; 而明代长城,雄伟固然不假,但它能阻挡的住明未的清兵入关吗?它又怎能阻挡的住,由于西方文明的进步,西方世界的崛起,西学东渐,而影响中国,乃至改变了整个世界!…

        望着眼前高高耸立在西北大地上的雄关-嘉裕关,我想,它巳成了一种古代建筑美的典范;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一种保守的古代传统思想:只要能御敌于关外,封建专制王朝制度,及传统的思想文化无须改变,就能江山永续,固若金湯! 殊不知,在西方巳开始了文艺复兴、重商主义、航海地理大发现、思想启蒙、工业革命等思想和文化层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及对政治体制的创新,世界民主大潮巳经汹湧澎湃,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巳成日新月异之势;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经受了西方文明的激荡后,也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以本国思想教育家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战略思想为指导,大力向西方文明学习,一批维新志士并制定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使国家的改革和政制体制的创新,都得到最大的成功!从此和世界文明接轨,走向现代化强国之路; 而我们却还在障目视听,还顽固地高弹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而晚淸"裱糊匠"李鸿章式的"修修补补",其实难以支撑"大厦将倾"和封建专制的"日薄西山"! 只有等来1911年武昌城的枪声,经过多少仁人志士的努力奋斗,辛亥革命的来临,中国人才终于推翻了,几千年来只是"王朝更替""治乱循环"的封建专制王朝,初步开始了政治体制的创新,亚洲出现第一个创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中国真正迎来新的曙光!只可惜,这缕曙光并不明亮,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巳变的暗淡…

        想到这,我的内心不禁有了深深的感慨!这时,汽车的鸣声响起,我们的旅行团开始集中,我也只能登上旅游大巴,转身回眸,并告别了眼前的嘉裕关,向着远方继续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