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佳微信朋友圈营销实战课财务自由之路@IT·互联网

从一路狂飙,到被微信封杀,知识付费到底经历了什么?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2人  墨墨职场记

这是墨墨原创的第61篇文章

顺便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年初的时候,网易的产品运营课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朋友圈都是红艳艳的一片,接着新世相也趁机霸屏,新世相因知识分销而被封杀,更是把知识付费推向了风口浪尖。

而2018年进入下半年以来,知识付费没有了年初的热闹,提起买课,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付费了太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识付费从开始的津津乐道,到现在用户摩拳擦掌,生怕被缴了智商税。

知识付费不是什么新玩法,从古至今,人们都愿意为知识付费,只不过媒介变了,从前的课堂变成了网络。

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果壳创始人姬十三提出来的,2013年罗振宇尝试推出付费会员,会认为是知识付费的萌芽。

2016年上半年,分答推出付费问答,王思聪空降加持,罗振宇的得到也随之上线,搅动着知识付费的大局,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2017年荔枝微课入局,各大平台也打着各种噱头的付费课程蜂拥而至,知识付费的这股风越吹越猛

2017-2018年是知识付费刷屏最多的一年,分销、裂变被玩得不亦乐乎。

而知识付费这股风来得也快,去得也快,经历了5年的发展,目前知识付费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强者愈强,弱者出局

用户也从最开始的“冲动消费”走向“效果付费”,从一开始大家会为了某个牛逼嘉宾的光环买单,到现在大家更看重能否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流量也变得越来越贵,分销被微信严加监管

知识付费是不是进入寒冬了?2019年知识付费的出路在哪呢?

01 知识付费的痛点

1)同质化严重

例如变美、时间管理的课程在多个平台泛滥,这些技巧类的课程,标准化的程度高,很容易出现雷同的内容。

容易导致用户对平台丧失新鲜感,导致用户的付费热度下降。

不光内容的同质化严重,不少平台的导师也是重复的,你能请到某个大咖,我也同样可以请到,同样的老师在不同的平台讲着同样的内容,而用户的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平台

2)效果难以界定,用户没有退出机制

每个买课的人都带着无限的憧憬进入,对于用户来说,花钱学习是为了“学有所用”。

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听了课大多都会陷入这样的迷惑,买了这些课程,我变聪明了吗

好像除了多长了几根白毛,多添了一道鱼尾纹之外,大家的生活依旧焦虑,我们工作照旧了只加班不加薪。

用户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把和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课程上?还不如去吃顿火锅。

由于知识付费是先付费再听的预付费方式,当用户发现“货不对板”时,却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大多数课程都写着:恕不退款。这大大挫伤了用户对于知识付费的积极性和信任。

而由于即使听了发现课程质量不好,也只能接受平台的“恕不退款”条约,搞到最后大家对知识付费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在买课程时也是十二分谨慎。

3)流量越来越贵

流量正变得越来越贵,知识付费行业也不例外,分销、裂变、拼团的传播方式多次被微信封禁,知识付费的布道者正在寻求更加有效的流量。

这也是为什么跟知识付费完全不搭边的网易云音乐、京东也想要来知识付费插一脚的原因。

02 知识付费的突破点

1)垂直领域的KOL

金融职场老司机spenser提出观点:知识本身不会带来付费,只有人格和信用加持的知识才会。

当我们买课的同时,其实我们是为知识提供者买单,买的是提供者的人格和信用。

单凭一张海报,几句文案,随意拼凑的二手知识的知识提供者会越走越艰难,反而是在垂直领域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价值点明确、用户深度认可的小KOL更容易崛起。

这不,我身边就有着一位“小KOL”——阿佳,17年的时候她还对知识付费知之甚少,还处于摸爬滚打的阶段,17年年底的时候,阿佳的第一门课程《朋友圈营销课》才刚刚上线,这在很多眼里看来是不是为时已晚,17年年底,知识付费的红利期早已过去。

而阿佳却凭借这门课程,拿到了荔枝微课的优选星标,一份处女作卖到24万份,成为朋友圈系列课程的一匹黑马。

在她之前朋友圈的有不少,为什么她可以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呢?

原来她自己就是一位“资深微商”,她在创业之前先后通过朋友圈卖各种东西赚了几十万,因为这样的出色战绩,她还被虎嗅、今日头条邀请进行分享。

有真实的案例,又有专业机构替她背书,学会了还可以通过朋友圈轻松赚钱,因此她的课程不爆才怪。

2)更加实用的课程

知识付费从一开始只要是大V就会用用户蜂拥而至,发展到现在用户买课时也越发的冷静和理智

以往只要是个名人,带大家拆解一本书就可以一夜蹿红,而经过了几年的洗礼,用户对此类高大上的课程的新鲜感下降,还发现即使学了此类课程,生活照样没有变化,该哭穷还是在哭穷。

尤其是18年经济形势不好的大前提下,大家都捂紧了钱包,但是还是要吃饭,想升职,想实现财务自由,那么职场、理财、赚钱这类的实用课程就成为“寒冬”的香饽饽

克劳锐指数研究院曾做过一次关于知识付费的调查:用户内容付费需求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其对特定知识的需求。

62.7%的用户为投资创业类内容付费,52.9%的用户为工作知识/经验付费,原因在于这些内容能为用户带来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和经验

3)打通线上与线下

做线下不仅是一种获客渠道,更是增加用户与品牌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所谓“线上千遍,不如线下一面”。见面之后会产生情感连接,这些情感连接会变得非常长效

大家见面一次聊聊天,吃吃饭,很多线上需要花费很多成本和时间的事情,在线下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起来。知识付费,人们付费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社交

这种有温度的连接,也能增强用户对于品牌的粘性。

樊登曾透露在黑龙江宝清县的一个人口只有5万的边境小县城,樊登读书会的会员就有3000人,并且第二年的续费率高达80%以上,这是多少企业梦寐以求的复购率呀!

这种从线上到线下的付费,用户高度信任,省去了烧钱做营销。

据艾瑞咨询预测,知识付费2020年规模将达到235亿,2017年的产业规模为49.1亿,同比增长3倍多,按照这个趋势,越来越多“小而美”的课程也会被释放出来。

知识付费的未来这股风会怎么刮,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