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硬科技有什么坏处,怀疑它有什么好处
感谢陕电侠约稿,懒惰的人需要被强迫,才会干点儿正经事。去年益读社写《硬科技十日谈》,也是因为与百荷打了个每月八更的赌。
这两天经常被朋友拉着讨论一些很大的话题,无奈回话:任何说在明面上的话,内里总有些不说出来的心思,如果想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纠缠于言辞的表面有什么意义。况且,那么大的事儿,与你我又有多大关系呢?
人啊,总在爱在自己操不了心负不了责的事情上操碎了心,但总不肯对自己真用心。因为思考总要导致行动,行动就有责任承担,所以不如放飞自我。
前两天在朋友圈引用了一个"扑克牌手思维"的观点,意思是可以在别人下注交学费的时候,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朋友说,理论没问题,关键是有几个人会实际这么干?
因为是老朋友,所以回答也直接。"因为能做到人的少,所以,多算胜少算,少算胜不算,不算骂老天……"
"另外,只要问自己想不想这么做,能不能做得到。为什么要替别人问呢,况且,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帮他问啊。"
硬科技这事儿我是蛮用心的,在关乎未来的事情上,再多想点儿也是值得的。
寒冬的凝滞中,科创板是难得的好消息。
因为制度设计的问题,中国互联网产业横空出世大杀四方的时候,国内投资者基本只能眼瞅着,无法参与分享中国互联网企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资本红利。
大BOSS在进博会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引发无数期待和遐想。
科创板紧锣密鼓开始“选秀”,各界都在分析猜测科创板的“口味”,看哪类企业最先得到科创板的青睐。
各种忙碌之中,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面对资本市场一向“慢三分”的西安,居然这次表现的很从容,很快就发出征集令,并且向媒体透露“首批30家企业已完成遴选推荐”。
综合各方信息,科创板要重点支持的是“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并且达到一定条件的企业”,这个表述与西安正在倡导的“硬科技”不谋而合,有不少分析师、媒体和专家干脆直接用硬科技概念来分析希望抢滩科创板的企业和行业。
西安不是为科创板而倡导发展硬科技产业的,科创板也不是为支持硬科技产业而创制的。那么,在这个时刻,西安与科创板的这个交集,怎样理解呢?
还有一个重要消息,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总理强调“要突出硬科技研究”。
迎来政策和资本两个方向重大利好的硬科技,到底是什么。站在西安观察硬科技,它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1、硬科技是什么?
硬科技是不是一个臆造出来的词?这个问题来自一位朋友,当年也是西安互联网产业的先锋。
当年有人说互联网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相信的人也不多。
关于人们对新概念和新发现的反应,米歇尔·德·蒙田有一个很经典的三段论描述:
(一)人们首先会说,“这可能不是真的”,或者“这与经典说法有冲突”;
(二)接下来,当新概念的正确性得到证明时,他们会说,“好吧,这可能是真的,但并没有那么重要啊”;
(三)最后,当时间证实了它的重要性之后,他们会说,“是的,它当然重要,可它并不新鲜啊”(因为“它很久以前就被发现了”)。
关于概念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认为,“新的概念可以引领新的发展潮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革命性的观念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硬科技是不是革命性的观念,能不能引领新的发展潮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待时间验证。
高科技这个概念对推进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影响有多大,可以讲是大到无法衡量。
因为身处不同位置,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在怎样看硬科技这个问题上,政府、科技界、企业界、资本界各有思考和诉求,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妨这样琢磨琢磨:相信硬科技对我有什么坏处,怀疑它对我有什么好处。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在大变局时代,相信一种新的可能,不是可以多一次摸牌的机会么。
硬科技到底是什么,在这里不引用原创者米磊博士的总结了,只说我的理解,它是对未来产业趋势和潮流的概括和表达,代表着人类对物理世界规则更深刻的理解和规模运用。
硬科技是一棵还在不断完善和生长的概念树,成千上万的人将参与到它的成长中来……
2、硬科技与西安
很多人不相信硬科技,还有一层不好说出来的心思,“如果硬科技这个概念这么重要,它怎么可能诞生在西安呢”。
硬科技为什么会诞生在西安?
去年,益读社写《硬科技十日谈》的时候,曾分析过这个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西安都不是一个擅长商业模式创新的地方,科技人才也偏向稳定不爱跳槽,这也是很多跨国企业喜欢把研发中心放在西安的原因。“在别的城市顶多做三年就跳槽或创业了,在西安可以做5到8年……”
科技产业有一个基本规律,从技术突破,到真正成为规模化产品,不少于7年、8年。在互联网经济风风火火颠覆传统商业格局的时候,西安的科研院所里,板凳能坐十年冷的科技人员在做着航空航天、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当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渐渐找不到更好故事的时候,这些科技领域却到了技术突破的井喷期。可能没有多少地方能像西安一样,可以同时观察到这么多科技领域向未来的集约式突进,而这些突破会对产业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用硬科技来描述一个技术集群的革命性演进,米磊博士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在那一瞬间的智慧闪光,对西安来说,意味着怎样的价值和机遇……
硬科技概念在西安诞生,就必然归属于西安么?
信息产业、高科技、软实力、文化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有谁知道或者在乎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更不要说是在哪个地方提出的?
一旦提出,便不再拥有。提出硬科技,是米磊博士,是西安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想要贪恋或者占有这个概念,都不切实际。还不如借着比别人更早推广硬科技带来的超前认知的机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对它的理解、阐释和推广之中,多分享一些硬科技产业浪潮的红利。
所以,要用好“硬科技”概念诞生地这样的机遇,需要认识到并不是西安赋能硬科技,而是硬科技在为西安赋能,是硬科技在为提升西安城市形象的国际化含量做加持。
所以,西安要讲好硬科技故事,不能停留在“我有”的层面,总是简单讲自己有多少硬科技的产业和资源,而要上升到“我看世界”的维度,汇集全球顶尖大脑,观察全球产业趋势,拉出一个全球硬科技的顶级朋友圈。努力成为全球硬科技产业资讯的传播枢纽,成为全球硬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中心,成为全球硬科技产业协作的核心节点。
参与全球协作,表达西安声音,这不正是西安想要的么。
3、关于硬科技,该做点什么?
假如让你回到20年前,那一年,马云还没开始做阿里巴巴,马化腾刚注册了小企鹅,李彦宏还没有回国做搜索引擎,张朝阳刚刚创立了搜狐,刘强东还在卖光碟,你自己会去做什么。如果你是西安市长,你会让西安做什么?
现在正是10年后的10年前,20年后的20年前,你自己该做什么可能还是想不清楚,但对于一座城市,该做什么是不是有点脉络可循呢?
说起今天美国的科技创新,绕不开40年前的《拜杜法案》,正是这个法案打开了美国高校科技研发与产业界成果转化之间的高墙,之后只用十年时间就重塑了美国在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
西安有强大的高校集群和强大的硬科技人才力量,有强大的硬科技产业链条,但所有的资源之间,有高且厚的围墙阻隔。尽管有很多旨在打破围墙的政策,但破墙和激活始终没有成为现实。西安也花了很多钱去推双创,但仍没有达到期望中的蓬勃兴旺的效果。
硬科技是新的产业浪潮,有全新的产业逻辑。旧思路下的政策激励和行政驱动,担不起硬科技产业催化剂的重任。
益读社在去年的《硬科技十日谈》中就曾建议,西安市最该认真学习以色列,让行政力量去干打破政策限制这样的苦活儿,用科学家工作室、专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等专业平台和工具干产业的活儿。
硬科技专业度太高,不能指望短期内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官员。但凡是花钱的活儿,政府别忙着自己干,还是交给专业的中间力量,政府负责监督做好信息透明披露,做到对违规行为的惩治。
硬科技是全新的产业生态系,不只是做好产业本身就够了,可以充分“硬科技+”。“硬科技+媒体”,用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全国都稀缺的“硬科技传媒人才”,打造有全球视野的硬科技传媒矩阵;“硬科技+金融”,找到“全球硬科技之都”和“丝路金融中心”这两个发展定位的结合点,推进建设“硬科技金融中心”;“硬科技+教育”,让硬科技走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硬科技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未来的西安构建硬科技人才优势。
硬科技还可以“+城市管理”、"+行政服务"、“+体育”、“+文化”、“+社会治安”……
西安本来就是一个善于“+”的城市,一个馍就可以“+”一切。
硬科技可以内化成为西安人的新城市气质。他们敢于尝试新的技术和应用,他们愿意自己动手做个试验来证实一种说法是否准确,他们敢于相信未来,而且愿意为了未来的实现,不断学习和尝试。
相信硬科技的人,没有时间抱怨环境变化太快或禀赋条件的不公平。因为他们相信,总有新的变化正在出现,抓住新的变化,就抓住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