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成果

师生共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随笔

2018-09-02  本文已影响765人  窗帘飘飘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书中,把阅读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这次开学第一课没有按照常规教授课本上的新课,而是要求学生带来《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这两本暑假要求学生读完的书籍,在第一天上课就做一次交流和读书指导。

首先让学生相互检查了假期同学们在书本上做的圈点勾画和批注情况,组长对完成质量高的同学做了表扬和点评,对完成质量不高的同学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点评。接下来,我就问同学们对两本书的阅读感受,比如更喜欢读哪本书,问这样的问题是想让学生交流气氛更轻松一些,更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更喜欢读《昆虫记》,不太能读进去《红星照耀中国》,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了几点原因:一是不喜欢读这种纪实类的没有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二是不太能读懂三是文字不太能吸引人。我又问有没有和大多数人感受不太一样的同学,有一个同学说他读这本书阅读越喜欢读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是因为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和以往印象大不相同的毛泽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会对毛泽东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父亲很欣赏毛泽东,总在他面前提及,引发了他的阅读兴趣,我说看来家长喜欢读书对孩子还是很有影响的。

接下来,我就给学生播放了课件,着重介绍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并设置一些谜,让学生带着解密的心理走进那段历史,用新的眼光阅读,看看是不是更有兴趣一些。指导到这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交流兴趣,纷纷举手说到自己阅读时不理解之处,一个学生说自己对书中的“白匪”“赤匪”“黑匪”都做了查找,可是就是不太清楚“黑匪”指什么,后来看到一段资料说是指日本侵略者。我也不禁感慨,读书不仅仅是让学生去读,一定要多让同学们相互交流,才能都得更深入,更有意思。

最后,给学生指导了读整本书可以先读懂目录,然后分篇章的阅读,制定阅读计划,按计划读书,并且要求每天做三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可以写感受,可以写摘要,也可以提出问题,先发给组长组内交流,推荐出写的较好的发到班级群里。同学们共同分享交流。老师会挑选写的突出的发表到“中学悦读时光”微信公众号上。以下是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发来的读书笔记。

初二一班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九月一日读书笔记

一、田欣怡

抗战时期,一名美国的记者,怀着旁人难以理解的心情冒死来到陕北,开始了他的纪实创作。

他穿过封锁区,躲过白匪的跟踪,经历无数质疑的眼光,然而他如同他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将一个当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故事及时地讲给全世界人听,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80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苍老了,但是对于一本书,对于书中讲述的故事,今天读来却依然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当我刚开始读时,我觉得这本书没有吸引力,但是越往后看,我不禁感叹,作者讲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眼前。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抗日期间,中国陕北的红色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也没有多少写作技巧,更没有阿谀奉承式的辞令,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的陈述,简单的对白和清晰的脉络,但是会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可能是对自己是一位中国人的骄傲吧!作者以这种似在诉说的方式静静地讲述着中国的红色革命和革命中的人物。

文章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生发生的故事,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

是信仰!是希望!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在草地上弹尽粮绝之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勇敢向前!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今天,当我们的神舟飞船穿梭于天地之间,当我们的高铁遍布神州大地,当我们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太平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在抗日期间的胜利者!

到今天,共和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们的信仰依然坚定,那就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号角,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信仰!

二、姚卓辰:

一位外国记者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就为了能够探索中国红军的真实面目。作者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关于中国的红军,人们都提过许多许多的问题。回答都令人感到诧异。更看出了红军对于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个未解之谜。对于这一个没有大炮,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现代技术,中国红军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所以身为记者的斯诺便来到了中国的红军部队,进一步了解红军,同时也是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到了一九三六年六月,作者斯诺的以为中国好友了解到斯诺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机会千载难逢,斯诺要设法打破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斯诺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比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更有安全感了,他觉得他有胆量,有必要去探明事情的真相,所以斯诺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出发了。

三、杨震寰:

第一章讲述了一位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红军这个世界未解之谜好奇,他想亲眼看见红军,了解红军,想知道红军这个神秘的军队是不是想普通人一样。于是一次机会他怀着一连串的疑问,来到了中国,他从别人嘴里了解红军是“土匪”,可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思考越来越深入,好像要了解红军的全部,我也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我认为他的写作手法很巧妙,他把自己的疑问全部写出来,也勾起了我的疑问,让我也想接下来读,来解答这些疑问。红军到底是什么人呢?为什么叫这些人为“赤匪”呢?作者勇敢的心也令我敬佩,一个外国作者,他追求真相,不被流言蜚语所迷惑,他怀着疑问,想要探索红色中国,想要解开红色中国这个未解之谜,他的语言虽然死板,无趣,但却真实淳朴,令人感到横平竖直文字下他激动的内心,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

四、董思成:

书中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其次用了许多的设问句来表达了自己对红色中国的疑问,然后在中间的时候写了红军与南京政府和国民党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战斗,然后用这些事例来表达外国友人对外界的舆论,更衬托了自己来红色中国寻求真理的心情。当然他对红军领导人质疑也很多,就像国民党一样对他们提出了批判。但是他又在报纸上歪曲红军领导人的报道中发现了点点滴滴的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为什么中国的红军永远是一支剿不灭的队伍,为什么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到了研究共产党的兵力,军队的时候斯诺更是连连发问,质疑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评价。最后又对中国的政治立场产生质疑。这些疑问在书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人往下阅读,引出下文——斯诺为了调查红色中国的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决定自己出发去红色中国。到了去西安的慢车时,在火车上的那一段描写足以体现出当时百姓们对红军的看法,要比国民党的看法好的多,完全是偏向于共产党的。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真实的反映了红军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国民党政府的观点形成对比。但是人们的思维永远被法律约束着,因为南京中政府的约束,人们不敢。反对国民党,从而支持共产党。这正是中国社会当时政治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五、马蕊于君

今日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章节,收获颇深。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作家,我猜想写作的风格可能与中国的作家不同吧。

这不,一个看似平凡的题目却能引起读者们的注意。“未获解答”表明只是他心中所想,而“一些问题”更是强调了数量。让人明白作者有着许多的疑惑。走进文本,斯诺用了很多连续的疑问句,并且都是关于中国红军的,表明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知半解和一丝探究。

我有了解到“苏维埃”的意思。原来这是一个俄语的音译,其实它的意思是“会议”。这是由工人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中国红军本来就是以工人农民组建起来的,自然与之联盟了。

眨眼之间,已经读完了第一章了,还有些没看够的劲头。不过,我倒是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作者斯诺要来中国?他为什么对中国共产党的事迹和战争这么感兴趣?

带着这份疑问,我合上了书,希望可以尽早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初二二班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九月一日读书笔记

一、陈京敏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第三章革命的前奏阅读感悟。

在本章节中,第一段讲述了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论红军的往事时,同志们都对此抱有很大的兴趣,同时,这也从侧面写出了同志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的激情,想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第三段介绍了毛泽东少年时了上学情况,少年毛泽东经常攒钱去报摊买书买杂志,突出了她的好学,同时,从他不听父亲的管教,依然任着自己的性子,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还是一个非常倔强,执着的人,同时也为后文他做事的执着而做了铺垫,在第五段的讲述中,从毛泽东支持其他同学的运动,却不肯离开中国,认为对自己的国家了解的还不够,应该把时间花在对中国有益之处,从侧面写出了他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想了解更多有关于自己国家的文明,和他的另有打算,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考虑十分周全,善于拿定主意的人。在第七段中介绍了少年毛泽东的职业,作为一个登记来图书馆读报人姓名的人,因职位低微,被人藐视,可他却从不灰心,反而由于在图书馆工作多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也为他以后的知识渊博做了不少的铺垫。经过在首都学习的过程,毛泽东也渐渐对无政府主义有了极大的兴趣,这也为他之后回到长沙,投身到政治中最后再到建立了红军做了不少的帮助。当然他当上了主席这一职位,也是非常不轻松的,在漫长的时间中,他从一个小职位越干越大,其中也遭遇了许多不幸,但他却也依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终于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武装力量,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最初的来源。

二、魏奕铭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读后让既让我惊奇,又感受颇深。埃德加·斯诺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到达中国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也是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经历80多年后的今天,阅读这本书,似乎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用朴实无华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苏区普通百姓的精神状态,他看到了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希望的所在。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它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这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史,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