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
这是一本什么样书?
是李世明下令编的一本书,从六十五种经典中选出来的段落,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下面全是书的抄录,大部分是译文。
P2
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
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日“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P3
圣人安守自己所具有的(德),而不追求自己没有的。
如果追求自己所没有的,那么已有的(德)也会丧失掉;
如果修养自己已有的(德),那么想得到的也会自然地
得到。
P4
幸福产生于内心知足而无所外求,而忧患产生于人
的欲望过多。所以一个人知道满足,然后富裕会随着到
来;德行适合领导民众,然后尊贵就会随之而来。所以
看重爵位而轻视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天子也并不高贵;
贪求财物而不知休止的人,虽然拥有天下也并不富足。
P7
人们之所以犯监禁之罪,而遭刑罚、杀戮之祸,是
因为其嗜欲没有止境(心灵堕落),而不以法度自我要
求的缘故。
P8
人最高的境界是没有恶念,其次是有了过错能早早
地断绝,其下是错误复犯后终能改过。
P18
所以,天下不正就要整治国家,国家不正就要整治
朝廷,朝廷不正就要整治身边的臣子,臣子不正就要加
强自身的智慧德能,自身不正就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思想。
所整治的愈切近,所成就的愈远大。夏禹、商汤常常检
讨自己的错误,国家的兴盛就很快,这是调整自己思想
的结果。
P19
正是没有推己及人去体谅他人,所以用人如用草芥。
如果任用别人就像任用自己(如此感同身受),怎么会
不了解人民的性情(顺应民心而治)呢?古代能通达治
国之道者,明白心是万事的主宰,行为无节制,就会使
国家动乱,所以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心态。假如思想心
态端正,无论动还是静,都不会胡作非为,自己做天下
人的表率,天下人就会践行正道,从而皆能保有其良善
的本性。这些要求遥远吗?不过是求之于自心而已呀!
P20
尧王、舜王以“仁’’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
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
P26
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
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
说的就是没有有德之人在上位执政啊!
P27
当君主的人寻求贤才是辛劳的,得到了贤才就轻松
了。大舜举用了很多贤能的人,使他们各得其位,自己
垂衣正身,恭谨律己,凡事不用亲为,就使得天下太平。
P30
做君主的关键,在于能够去除蒙蔽;去除蒙蔽的关
键,在于能够让下属进谏;让下属进谏的方法,在于广
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广泛地听取意见,就是要能够做到
无视下属的高低贵贱,即使是奴役、童仆、放牧、养马
的人,也要能够让他们的意见传达进来。
P32
贤明的君主治理百姓,务求臣下之言,来昭示于朝
廷外;恭敬地接纳卑贱之人,来吸引贤士。君主不拒绝
进言,未必所有的进言都采用,只是担心拒绝无用的意
见而会使有用的意见受到排斥。
P33
今天群臣都以蔡邕的下场为鉴戒,上怕受到难以预
料的灾难,下怕有刺客来行刺,臣知道朝廷不会再听到
忠言了 ,发表言论不该因揭露过错而被责处,明镜不该
因照出污点而被怨尤。
P34
能容纳正直的臣子,则君主有失误也不会贻害百姓,
而百姓的忧患君主也能听到。
P35
①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
面写谏言,称“谤木’’
P37
当年汉高祖采纳善言唯恐来不及,听从谏言就好似
转动圆形之物那样顺畅迅速。
P38
敞开直言之路,招引获得谏言,不是为取得好名声,
而是认为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自己就会耳目闭塞。自己
耳目闭塞,阿谀的人又凡事顺从自己,这就是夏、商、
周三代末年的君主灭亡的原因,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P48
齐侯向晏子问道:“执政担心什么?’’晏子回答说:
“担心好人、坏人分不清。’’齐侯说:“怎么样来考察他
们呢?’’晏子回答说:“审慎地选择左右亲信,如果左
右亲信好,那么百官就会各自得到其所适合的位置,这
样好人、坏人也就能辨别清楚了。’’孔子听后说:“这话
确实如此。贤善之人得到进用,那么不善之人就没有办
法进来;如果不善之人得到进用,那么贤善之人也就没
有‘办法进来了。”
P54
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宝物。
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
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P56
广州的北部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当地父老
传说:“饮了这个泉的水,清廉的官员就会改变节操而
贪污。’’吴隐之刚踏人广州地界,便先到贪泉 ,舀水
来喝,并赋诗一首说:“古人说这里的泉水,喝一口就
会变成贪婪的小人。假如让伯夷、叔齐这样的廉洁之士
喝下,他们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初心!’’
P63
国家不能得到治理有三方面的原因:不知道推举任
贤德之 ,这是其一;虽然知道任用贤人却求不到贤
人,这是其二;虽然得到贤人却不能人尽其才,这是其三。
P71
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正道的人,人
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
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保佑,
吉祥而无不利。’’
P73
若循着道义来做事,就能使那些别人觉得困难的事
情变得容易。曾子说:“父母疼爱自己,心里高兴而不
忘父母恩德;父母讨厌自己,则戒慎恐惧不惹父母生气。,,
既然如此,那么不论父母喜欢还是讨厌自己,对于自己
成就孝心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史鳝说:“君王亲近自己,
就礼敬而恭顺;君王疏远自己,就恭敬而无怨。”既然
如此,那么不论君王亲近还是疏远自己,对于自己成就
忠诚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孔夫子说:“在自我矫正中
感到快乐,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苛求别人,有才德而被废
置不用,却能不郁郁寡欢,这就是贤人蘧伯玉的德行。,,
既然如此,那么不论被举用还是被弃置,对于自己养德
行善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屈侯附说:“是否贤德很容
易辨别,只要观察他富裕时如何分配财富,发达时举荐
什么样的人,穷困时如何拒绝外面的诱惑。’’既然如此,
那么不论穷困与发达,对于自己成就贤德来说,没有什
么区别。所以,无论别人对我们喜爱还是厌恶,亲近或
是疏远,还是自己人生衰败、兴旺,或是穷困、发达,
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大义。
P74
君子不为人出谋划策则已,如果为人谋划,就一定
会依循道义。所以君子的谋划,一定能做到遵从道义,
但不一定会被人接受;一定能做到尽忠无私,但不一定
会被人采纳;一定能做到诚实不欺,但不一定会被人相
信。君子指正他人,不表露于言辞,而是体现于行动。
对待错误的事物,如果要让别人知道它是错的,就自己
把正确的做出来;不喜欢恶的行为,就自己通过努力行
善来予以补救和感化。这样一来,道理自然就彰显了。
P75
称君主为帝是重视其美德,称君主为王是崇尚其正
义,称君主为霸则是因为他通晓事理。所行之道偏狭才
凭借智谋,恩德不厚才凭借刑罚,圣明不足才凭借苛察。
(凭借智谋、刑罚、苛察,会产生不同的弊端.)
P76
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民共同享用,就是仁爱。
实施仁爱者,天下人就归附他。使人民免遭死亡、解除
人民的困难、救助人民的灾患、接济人民的急需,这些
就是恩德。广施恩德者,天下人就归顺他。和人民同忧
同乐、同好同恶,就是义。践行道义者,天下人就归附
他。所有的人都害怕死亡而乐于生存,喜欢得到好处和
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的,就是道。有道者,天
下人就归附他。
P77
文王问太公:“先世的圣人之道可以讲给我听听
吗?”太公答:“道义胜过私欲,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
过道义,国家就会衰亡;敬慎胜过私欲,则诸事吉祥;
私欲胜过敬慎,则功业毁灭。所以道义胜过私欲者可以
统治国家,私欲胜过敬慎者就会灭亡。’’
P80
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要使父母的耳目愉悦,
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都要尽心
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爱的自己也应钟爱,父母
所恭敬的自己也恭敬。’’
P83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
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母的
命令,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
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
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
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
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
±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
声;如果父母有以道义劝谏自己改过的儿女,自身就
不会陷于不义。所以面对父母、领导、朋友不合道义
的思想言行,应当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
能够称为孝呢?’’
P85
所谓“仁”,就是爱人。爱人,是为人父母的品行。
能像父母一样爱护人民,所以能兴办有利于天下百姓的
事。所谓“义’’,是能辨别事物的道理。做事合情合理,
所以能为天下百姓消除 。兴利除害,是贤人的事业。
P89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依之而行
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接受的事,
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P90
NO.1 1 8.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卷
四十八体论)
译文
孔子说:“用不合乎道义的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
于我,就如同天上聚散不定的浮云一样,不值得花费心
思去追逐。”
P92
有功劳却丧失了仁义之心,就会被怀疑;有过失却
没有丧失仁义之心,一定会得到信任。所以,仁义是做
任何事都要依循的常道,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品德。虽然
计谋得当,事先考虑如何预防祸患而祸患也得以消除,
谋划着立国而国家也得以建立,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有违
背仁义的地方,其功业一定不会圆满实现。
P94
在上位者,若竭尽至诚至信来对待在下者,则有诚
信的人就会欢喜并乐于效劳;缺少诚信的人,也会羞愧
而回心转意。
P95
领导人任用下属,就像身体信任自己的手;下属服
务于领导人’也应当像手归属于身体。安适则共同欢乐,
疼痛则一起忧愁。上下协同~心,治理国家事务,不等
命令而自觉劳作,不取悦领导而自然亲近。为什么会这
样呢?这是彼此信任非常深厚的表现。
P98
孔子说:“果真能够端正自己本身,从事政治何难
之有?若不能正己,如何正人?
P104
君子自己德行良善,也欢喜别人德行良善;自己有
才能,也欢喜别人有才能。君子喜欢别人行善却不催促
逼迫,讨厌别人作恶却不嫉恶如仇,不先料想别人品行
不好,不怀疑别人不守信用,不对别人的过错感到幸灾
乐祸,而是成全别人的善心善行。
P105
所以说:“记住人的功绩,忘记人的过错,这样的
人适合当君主。’’一个人如果具有淳厚的美德,就不要
追究他的小节;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大的声誉,就不要指
责他的小过失。从古至今,没有品行十全十美的人。
P107
自以为完备的人其实并不完备,自以为聪明的人其
实并不聪明。太阳和月亮极其明亮巨大,但是也有照不
到的地方,因为它们高悬于万物之上。灯烛的火焰极小
极微弱,但没有不能去照的东西,因为它在下面照,所
以能照到阳光、月色照不到的地方。
P108
子路上前问道:“请问夫子,想要保持盈满却不倾倒,
有办法吗?’’夫子说:“聪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
愚的态度;功盖天下,而又能保持礼让不争的态度;勇
力足以震撼世界,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惧的态度;拥有四
海的财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这就是古人所
说的‘损之又损之’之道啊!’’
P109
大凡有功劳却仍谦逊的人,归附他的人就多;骄狂
傲漫的人,背离他的人就多。归附的人多,是平安的征
兆;背离的人多,是危险的信号。
14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己之有荣贵。
当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流后有人字)深谷也。
(卷三十四 老子)
知道自己高贵光荣之处,却能守住谦虚卑下的态度
P112
能自己去寻求圣贤并以之为师者可以称王,认为没
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人终究会灭亡。谦虚好问,才智就
充足;自以为是,见识就狭隘。
P114
人心(人的欲望)是危险的,道心(伦理道德)是
微妙的,只有勇猛精进,住于一心,才能真正把握中正
(无过之、无不及)之道。没有经典为根据的话不要听信,
没有征求过贤明之人的谋略不要采纳。
P117
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
快速的闪电,也追不回说过的错话;鲁班这样的
能工巧匠,也磨不去不当言辞留下的污点。一个人即
使不能时时做到三思而后言、说出得体的话,但是停
止说戏谑嘲弄的话语,以杜绝灾祸的萌生,则是完全
可以的。
P118
说一次而不可再说的话,君主就不说;做一次而不
可再做的事,君主就不做。凡是不可重复的话,不可再
做的事,都是君主最大的禁忌
P112
孔子说:“所居之处有贤德之人为友,这是福气之所在 。
P123
人与人交往,要做到仁爱、宽恕、谦逊、礼让,忠
诚发自内心,信用显扬于外,不听信流言蜚语,爱憎没
有偏私,私下相处谨防指责别人短处,聚会多说别人长
处。有负于我的人,我对他更加宽厚;怀疑我的人,我
对他更加诚信。别人有祸患灾难一定相帮,暗中施恩于
人而不图回报,暗中成就好事而不求人知。勤勉不懈于
此,终身不改,哪有与这样的人结交还憎恶他的呢?
124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自己的剑,却不知磨砺自己
的身心。修学,就是对自己身心的磨砺。
126
1 67.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
不习、①也;既习之,患其不知②也;既知之,患其不能
行也;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君子之学,致
此五者而已矣。(卷三十五 曾子)
138
每个人心里都有治理的措施,至于怎样使用,就各
不相同了。有人用于修治他人,有人用于修治自己。用
于治己,叫作务本;用于治人,叫作逐末。君子处理事
情,首先是先致力于根本(治己),所以能够建立德行、
功业而很少与人结怨;小人处理事情是先追求末节(治
人),所以不能建立功业且有很多怨仇。
139
NO。1 82.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
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
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
必柔弱者也。(卷三十五文子)
150
所以评价人的方法是:高贵的人要看他所推举的是
什么人,富有的人要看他所施与的是什么人,贫穷的人
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地位低下的人要看他不做什么。观
察他在困难面前的举动,来了解他勇敢的程度;用欢乐
之事触动他,来了解他的操守;把财物交给他,来考察
他的仁德;用恐惧震慑他,来了解他的气节。这样就可
以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了。
156
选拔人才时不要只知道选取有名气的人。名气如同
画在地上的饼,是不能吃的。
165
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合宜;礼,是所践行的准
则;智,是策略的本原。求利除害,兼爱无私,就叫仁;
明辨是非,确定可否,就叫义;进退有法度,尊卑有区
别,就叫礼;拥有生杀的大权,疏通壅塞的任贤进言之路,
有权衡轻重缓急的能力,能探讨事情得失的道理,使远
近真伪的情况必能显现于君主,就叫策略。凡此四个方
面,是治国的基础。
172
获得人人心的方法,没有比给人民以利益最好的了;
让人民得到利益的方法,没有比施行教化更好的了。
180
治理国家,最上之策是以道德来感化,其次是依据
法律治理。使民众互相谦让,争相处于卑下,面对财利
争相拿少的部分,面对工作争相做劳累的事情,每天受
到君王的教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治国的根
本。百姓把奖赏当作利益而勉力为善,畏惧刑罚而不敢
为非作歹,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百姓服从,这是治理
国家的次要之事。
184
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统一道德和礼法规范,明确
百官职责,协调均衡地使用民力,和顺安定民心。如此,
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会顺从;不用刑罚,就能教
化治理好天下。其恩德可以感通天地,亿万百姓都来归
顺。不会治理百姓的君王,抛弃道德和礼法,专用刑罚
惩治,就好比驾驭马匹时,抛弃嚼子和笼头,而专用鞭
子鞭打,这样一来,马车失控就是必然的了。
191
君子说:“人不可片刻离开礼乐。深入于乐,是为
厂陶治心性;深入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一个
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么贪鄙诈伪的念
头就会乘虚而人。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么
轻忽怠慢的念头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乐是调理人的内心,
礼是调理人外在的行为。音乐至善能使人和畅,礼仪至
善能使人恭顺。内心和畅而外貌恭顺,则人们望见他的
外貌神情,就不会与他抗争;看见他的仪容风度,便不
会有轻视侮慢的态度。’’
204
孟子说:“以谋求百姓安乐的出发点使用民力,百
姓纵然劳苦也不会怨恨;以保障百姓生存的出发点处死
有罪的人,罪人虽被处死也不怨恨杀他的人。’’
205
国君能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也会以你的
快乐为快乐;国君能忧老百姓所忧愁的,老百姓也会以
你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
姓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称王天下,是从来没有
的事啊!
215
善于奖赏的人,花费很少而劝勉的人多;善用惩罚
的人,刑罚不多而能使奸邪得以禁止。
218
奖赏时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时不袒护亲近的
人,没有功劳的人不可以取得爵位,权势显贵的人也不
会免掉应受的刑罚,这就是不论贤愚都能忘我为国效劳
的原因。
221
294.善为治者,纲举而网疏。纲举则所罗者广,
网疏则小罪必漏。所罗者广,则大罪不纵,则甚泰
必刑。微过必漏,则为政不苛。甚泰必刑,然后犯
治②必塞。此为治之要也(卷三十 晋书下)
232
人能够做到闭情无欲可以算是上等人了,刻意违背
心意消除欲求的人就要差一等了。过去舜帝让黄金埋藏
在险峻的高山之上,将珠玉弃置在深川的谷底
236
至于商鞅、韩非、孙子、吴起,知道人有贪求财物、
乐于提高地位的一面,而不知同时助长其善的一面,因
此,用刑法约束,用功名鼓励,使天下人只依靠强力,
只致力于争夺。依仗强力、务求争夺,以至于有人赴汤
蹈火而忘记死活,都是争利之心所驱使的。人人都抱着
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丧失了
243
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事有六种壅蔽的道理
吗?’’子路直起身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吧,我
告诉你。好仁而不好学,其弊病是不分善恶,如同愚人;
好智而不好学,其弊病是放荡不羁而无操守;好信而不
好学,其弊病是死守信诺而伤害道义情理;好直而不好
学,其弊病是急躁而好揭短;好勇而不好学,其弊病是
错乱种种规矩;好刚而不好学,其弊病是狂妄而容易冒
犯他人。’’
246
周公说:“我听说关于为政方面的事,知道是好事
而不施行的叫作狂,知道是恶行而不改正的叫作惑。狂
与惑是圣王所戒除的。’’
248
国家若能得到百姓的效力就会富足,若能得到百姓
拼命效死就会强盛,若能得到百姓的称誉就会荣耀。三
者具备,那么天下的人民都将归顺
250
326.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
能欲多,事欲少.(卷三十五 文子)
译文
大凡一个人的处世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宏大,
智虑要周到通达,行为要方正不苟,能力要多,事务要少。
259
眼所喜欢看的,不可依从;耳所喜欢听的,不可顺
应;鼻所喜欢闻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欢吃的,不可随顺;
心所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
貌华饰;迷惑耳朵的,必是艳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
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郁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馑
佳肴;迷惑心灵的,必是权势利禄与功名。五者全都被
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灾祸、危害生命,这不是确信无疑
的吗?因此他们抑制自己的欲望,比预防堤防崩溃还更
认真严肃;他们制约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绳索套着
奔马还更小心翼翼。所以内则能保持长寿,外则免除世
上的祸患。
264
小人若不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就不能生活,
失掉感官享受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依托。所以君子担心
失去仁义而小人害怕失去利益。观察他们所担心的
就能看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270
如果不专注于培养高尚的品行,而背离为人的根本
(孝敬仁义),追逐枝末(功名富贵),就会陷入浮华虚荣,
就会结帮成伙。追求浮华就会受虚伪所累(而内心空虚
不安),结成团伙则会有彼此牵连的祸患。
273
所谓为善,就是心神宁静,(顺应内在的善良本性
和外在的发展形势)不任意妄为;所谓为不善,就是浮
躁而多欲。
274
彼此相似的事物,君王常被迷惑;彼此相像难以辨
别的现象,大众常被迷乱。所以傲慢自恃的人看似有智
慧,实际上不算智慧(而是独断);愚钝的人看似宽厚
仁慈,而实际上那不是仁慈(而是懦弱);急躁刚直的
人看似勇敢,而实际上那不是勇敢(而是鲁莽)
275
真正美好的谋略因为道理太深而难以阐明,真正长
远的利益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所以难于阐明而有长远
利益的事往往就被世人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