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轰轰烈烈的反贪计划为何失败(下)
三
海瑞抬棺上谏,虽然身陷囹圄,但在世宗死后,很快就平反昭雪,被释放出来。尽管海瑞有了令人景仰的名声,在大明帝国那是众星捧月高山仰止,但朝廷里的主政者,包括新继位的皇帝,都对他敬而远之。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做了首辅,也不敢给他任何任命。他们的态度是,海瑞作为门面做个点缀可以,但委以重任却不行,他们怕海瑞较真,以免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海瑞虽然没有经济实力,不跑不送,但他有一套独特的要官方法——最后以辞职的办法要挟内阁给他实际工作,不给就写公开信骂街,“满朝士人,悉皆妇人”,把主政者骂了个够。于是,海瑞迎来了最后的辉煌。隆庆三年(1569年)被授予正四品南直隶巡抚,入驻苏州。
海瑞当上了巡抚,其地位与知县已不可同日而语,辖区多为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志得意满的海瑞于是决心大干一场,下车伊始就颁布了他的《督抚宪约》三十六款。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但可以吃工作餐。为了让朝廷大员稍存些体面,他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带供应鹅和黄酒,而且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这个标准是: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三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境内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价的纸张,公文后面不许留有空白,以免浪费。他甚至干预官民的私生活,就连佩戴奢华的首饰和嗜吃甜美的零食,也在禁止之列。
海瑞还有一个整顿吏治的计划。为了整肃江南士大夫出入官府互通关节的风气,他规定:凡乡绅、举人、监生等到衙门拜见官员,或投递书信,必须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谈话的要点和书信的节录,官员出行则要记载行踪和言论。凡不让登记、所记不实或事后篡改者,官员和登记者都要受到处罚。对于过往的官员,海瑞也不客气,规定他们均应自雇人夫和船只,地方上只负责补贴费用。而且二等的官坐了一等的船,只给他二等船钱;可坐一条船却坐了两条船的,也只给他一条船钱。海瑞认为,这样既可以使那些逢迎拍马的人无从下手,也可使那些借出巡之际搜刮民脂民膏的人一无所获,还可以一正官场的风气。
海瑞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廉政措施,义无反顾,斗志昂扬。他要扬善惩恶,移风易俗,做出一个榜样来。在清廉这方面,海瑞确实是一个好榜样,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匪夷所思的地步。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上任,旧友高升,人们总要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是太大,不过表示一下意思,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坚决不要这种意思。他公开贴出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于家居之私不同”。“彼酬此答,殊是虚繁,却之不为矣甚”。然后就当真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他当知县的时候,饭桌上的蔬菜,都是他亲自带人在衙后种的。酒肉之类也很少食用。唯一的一次“奢侈”,是为了给母亲做寿,买了两斤肉。此事当时就被作为新闻在官场上广为传播,连总督胡宗宪都用大惊小怪的口吻对别人说:你知道不知道,海瑞买肉了,买了两斤肉,,两斤哪!
海瑞这次好不容易才当了巡抚,就想靠一己之力扭转大明帝国的官场颓风。这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一时间让许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成黑色,以示朴素。弄得苏州城里好像家家都在操办丧事。就连气焰嚣张的江南织造太监也夹起尾巴,把自己的轿夫由八人减至四人。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海瑞的做法等于是向整个帝国官场发起了进攻,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弹劾要求罢免他的奏章也就不断地送到皇帝面前。官员们怎么也想不通,你海瑞为何要和自己的同僚们过不去呀?如此怪癖乖张不近情理,简直是把自己的僚属和过往的官员视为寇仇——京师和外地的官员到了海瑞的辖区,如同进入敌国:一举一动都要登记在册,这和囚犯有什么分别?这次海瑞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就连过去大力支持他的人和享有清名声誉的人,都站到了他的敌对方面。
然而海瑞根本不管这些,继续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但这退田还民严重地干扰了农田所有权,海瑞亲手点燃了让自己垮台的导火索。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所言,海瑞是个“不自知其不可通”的死硬派,他不了解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不知道大厦将倾只手难支,偏偏要知其不而为之。”由于海瑞实施的是某种程度上的劫富济贫政策,以致让苏州一带的官僚地主,士绅名流,无不反对。吏部根据各种弹劾的奏疏提出意见,说海瑞“志大才疏”,应该调任闲曹。愤愤不平的海瑞只得只1570年春天被迫辞官还乡。
四
就这样,海瑞被革职闲居了16年。直到万历十三年(1585年),万历皇帝清除了张居正以后,已经七十有二的海瑞作为被张居正排挤打击的官员重新被起用,虽然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还是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但也是作为被皇帝供起来的道德大主教,有职无权,有位无事,两年后终于在寂寞中悒悒病死于南京。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瑞升任南京右佥都御史的命令发布之前,他已经向万历皇帝上了一个触犯众怒的条陈。他提议,要杜绝官吏的贪污,除了采用重典之外别无他途。条陈中主张实行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极刑。这一石破天惊的提议在当时的官场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这一波震动还没有消失,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又让海瑞成了众矢之的。有一位御史在家里招了一班伶人排戏,海瑞得知此事,就宣称按照洪武的祖制,这位御史理应受到杖责。其实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官场里早已司空见惯,海瑞却认为有坏风俗人心而强烈反对,结果又被人们认为不合时宜遭到了围攻。不过,虽然大官僚们对海瑞极尽批评之能事,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但仍有无数青年学生和下级官僚是支持他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互相争辩,几乎一发而不可收拾。
万历皇帝只好亲自出来做出结论:“海瑞屡经举荐,故特旨简用。近日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迂戆,朕已优容。”主管人事的吏部,对这场争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说海瑞“节操可风”,只是近日关于剥皮实草的主张过于偏执,“不协于公论”,所以不宜让他出任要职,但可继续保留都御史的职位。万历的朱批同意了吏部的建议:“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海瑞虽然被挽留供职,但一位堂堂的台谏之臣,竟被皇帝指为“迂戆”,他还能继续为社稷尽忠吗?继续为社稷尽忠还有意义吗?海瑞脸上终于挂不住了,对朝廷也彻底绝望了,于是提出了七次辞呈,但每次所请都为御批不准。这一让朝野各方都为难的纠结,最后还是随着海瑞被上天召唤而得以解决。
五
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这点银子本不算什么,海瑞却不愿为了这些许蝇头小利,毁了自己的一世清白。关于海瑞死后遗产的数目,有三种说法。最多的一种说是共有151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最少的一种则说“检点行囊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居中的一种则说有白银二十两。即便按最多的计算,这点遗产也十分可怜。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知府不过正四品。百多两银子,对于任何一个二品高官的家产而言,都不够一个零头,更不要说与严嵩那样的巨贪比了。严嵩倒台抄家时光白银一项就抄出二百万两忠多。
海瑞,这位以反腐倡廉为己任的斗士,就这样走完了自己贫穷孤独的一生。现在回过头来看海瑞的所作所为,对腐朽没落的大明王朝又起到了什么挽救作用呢?可以说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如果非要说有作用的话,可能就是他的抬棺上谏了,那封上疏,多少使嘉靖皇帝受了些刺激,病情有所加重,加速了死亡。
不管怎样,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史上,能出现海瑞这样一位甘于受穷而一心为民请命的清官,还是值得我们后人无限钦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