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技术,就三类:转移、转化、接受

2019-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齐文系统排列
心理治疗的技术,就三类:转移、转化、接受

如丧失转移转化,接受则分离,便如,拒绝抛弃让人崩溃

                                                李孟潮

心理治疗技术,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般来说,分两大类,改变类和接受类。

改变类技术又分为转移性技术和转化性技术两类。

转移性技术原理,就在于把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个你观想出来的美好、宁静的境界中。催眠就是此类技术。

此技术原型是婴儿的回避反应。 婴儿看到不快之物,便会转过眼睛或者转过头去,避免自己去看此纷扰红尘和抑郁的母亲面容。 这和鸵鸟把头埋到沙里,女生看恐怖片把眼睛蒙住闭上,有着共同的进化心理学起源。

转移性技术最大好处就是起效迅速。 所谓注意力决定世界,所谓大粪不臭,去挑才臭。

转移性技术缺点是,因为并没有针对疾病的根源起作用,所以很多时候疗效不够持久。

弗洛伊德,荣格等人执业早期主要就是做转移类技术如催眠的,弗洛伊德居然还给病人热水洗脚,寄期望于泡脚能治疗神经症。

但是患者们教会了他,原来患者们需要的是倾诉和诠释,而非催眠。

倾诉,就是转化性技术的代表。

转化性技术其原理在于,把创痛情绪转化为各种符号,比如说图画,歌曲、舞蹈、沙盘、写作、思考、数学等等。

心理治疗中大多数疗法都是以转化性技术为核心的,如认知-行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艺术治疗、舞动治疗、沙盘疗法、躯体疗法、梦工作、意象对话、 萨提亚系统转化治疗等等。

转化性技术原型是梦。

梦本身就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个转化系统,其工作就是把各种各样情绪、躯体感受变成一个个图像、一段段故事,就这样地消化代谢这些信息。

梦就是我们精神系统内置的一个心理医生,所以当我们精神系统出毛病之 时,梦境必然发生变化。

至于接受性技术,在中国人来说,大概是最熟悉不过的概念。

老庄禅宗、周易内观,有关接受、顺应、自然、无为的阐述可以说渗入到中 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

接受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对精神系统的无常性和自解脱性的体认。

也就是说,所有的痛苦都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我们只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精神系统也会自动地使用转移和转化的方法,修复绝大部分的痛苦和创伤。

  中国古人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接受性技术来从心灵痛苦中解脱。

  人们总是会把转移性、转化性、接受性技术做一个组合。

比如说,如有一人名为张君强,他患了抑郁障碍,心理医生会首先和他做贝 克认知疗法。这主要是转化性技术。

如果此患者还伴随有睡眠障碍、精力不足、焦虑不安等症状,心理医生可能 还会在贝克认知疗法的同时合并催眠技术,帮助君强能够转移注意力,暂时从抑 郁的状态中抽身而出。

如果经历了 20 次左右的会面,君强的抑郁症状已经缓解了。

也许这位患者还要进一步的预防复发,这时候,心理医生很有可能使用接受 性技术为主的一个疗法,叫做正念认知治疗(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

如果一个人没有患抑郁障碍,而只是情绪稍微有些低落。 那么她也会通过转移性、转换性、接受性技术来自我调节。

比如说,情绪低落时她会去看电影、看书、听音乐,这是转移性技术。

如果无效,她可能会找朋友倾诉,告诉对方自己遇到了什么不爽的事情,或者她可能把这种痛苦写成文字,发到博客上,这是转化性技术;

最后,她可能躺倒床上发呆,或者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如湖边静静坐着,默默等待这种情绪过去。这是接受性技术。

这里要区分一下“接受”和“忍受”之别。

“接受”来自于对情绪之无常性的了知和顺应,来自于对心灵之自解脱、自 疗愈能力的充分信任,是较为主动的心态,其情绪背景是放松的。

  而忍受,是被动、无奈地接受,其情绪背景是抑郁的。

接受同时,往往都有活跃转化性的过程。而忍受中此过程往往缺失。

以离婚为例。

离婚可以分为感情裂隙期,形式离婚期和离婚后重整期。

在感情裂隙期,很多人的应对方式就是转移注意力。

  有时转移到努力工作、拼命赚钱中......

  有时转移到看视频看手机看网站中......

  有时候转移到全心全意管理孩子学习中或全心全意照料宠物犬旺财中......

  直到有一天,转移到了另一男人或另一女人怀抱中。

  婚外情被发现之时,就宣告着这种日常生活的自我催眠终止。

两口子这时候开始争吵和控诉。

这就是转化过程的开始。 之所以争吵和控诉,是因为他们想要消化、转化长期压抑的愤怒、埋怨、仇

恨、不满和失望。

  所以婚姻治疗师往往会认为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们,是有希望复合的夫妻。

  因为他们还在沟通,还在试图消化、转化、弥补夫妻间的分歧和差异。

如果夫妻能够转化和消化这些因素,再次回到婚姻基础上,那么他们可能进 入婚姻的整合期。

否则,他们就进入形式离婚期。从冷战进入到分居、法律事务处理等现实事 务的处理。

在形式离婚期,人们开始进入离婚哀悼过程。

有关离婚哀悼过程的分期有很多种,其中最明了的一种是分为四个时期,分 别是:

第一期:“为什么是我?”期。

第二期:“如果当初......”期。

第三期:“随它去”期。

第四期:“重生”期。

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就主要是在使用转化性技术。 “为什么是我?”期,离婚者体验到无数的委屈和愤怒。 通过倾诉,这些情绪被缕析条分,逐渐明白了几种在离婚哀悼期必须分别重要的感受。

它们分别是:分离、拒绝、抛弃、丧失和崩溃。

分离是一个事件,甲和乙分开了,张君强和他老婆周如雪分开了叫做分离,

张君强和他的中德班老师姚宏川分开了也叫分离,张君强和他在汉春心理医院的 同事兰波的老婆吴梦娟在城市超市偶尔碰到然后分开了仍然叫做分离。

分离可能带来被拒绝感和被抛弃感,也可能带来悲哀和愤怒,还可能带来放松、解脱和自由的感觉。

离婚时,产生被拒绝感,是因为,曾感到“被接受感”,尤其是感到“被完全接受”感;

离婚时,产生被抛弃感,是因为,曾感到了“被收留感”,尤其是感到“被无条件收留”感;

离婚时,产生了丧失感,是因为,曾感到了“拥有感”,尤其是感到“彼此永远拥有”感;

离婚时,产生崩溃感,是因为,曾感到“完整感”,尤其是感到“两个人成 立了一个完整家庭”感。

离婚者进入“如果当初......”期,就在于通过她或他希望通过后悔,从而能够保留这些当初的感觉——

“如果当初我或者他做了......,我和他就可以保留住那些被完全接受、被无条件收留、彼此永远拥有,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完整家庭的感觉了。”

  在此不断后悔,不断回想的过程中,离婚者也逐渐能够接受两点:

一,离婚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不当。从而他/她可以不沉溺在对前妻(夫)、对 第三者、对上帝、对媒人埋怨和愤怒中。

二,也开始逐渐能够看清楚,那段婚姻中既有自己珍惜的、不愿放弃的各种 感受,如被肯定、被接受和生命的统一感,同时,那段婚姻中也有很多双方长期 以来都不能忍受的因素,如彼此的控制,用孝顺抹杀爱情,用责任谴责对方,性压抑等等。

  从而可以不沉溺在对婚姻的怀念和惋惜中。

这种接受性态度的出现,首先是被动地忍受,也就是“随它去”期。离婚者 变得心灰意冷、随波逐流。实质上进入了一个隐匿的抑郁状态。

此状况看起来是接受了离婚这件事情,而非停留在前两个时期,成为一个怨妇或者怨夫。

  但是此人从此对亲密关系也变得冷漠和拒绝了。

如果进入“随它去”期后不久,离婚者开始观察到自己正在自我沉沦,并且 不甘心此生就此在麻木、冷漠中度过。

他/她就会进一步开始进一步反思“离婚”这件事,这一次的转化不仅仅是 前面的那种简单的泄愤式的倾诉。

而是精神分析师拜昂所说的的超越性转化。

超越性转化一般有三种途径:

信仰通道、科学通道、艺术通道。

这个离婚者通过对离婚的反思,最终可能发现:

1)原来离婚这件事情就是展现了佛陀和观世音菩萨不断告诉我们的真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啊;

2)原来离婚这件事情就是呈现了《易经》蕴含的“变易-简易-不易"的易理啊。 刚柔相推而生结婚-离婚这两极,此过程中吉凶悔吝、阴阳转化,无非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所成之失得忧虞,进退动静之象也。 是故,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怎么来面对离婚呢,自然是——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

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3)原来离婚这件事情就是示现了,《圣经》所说的,属世的终究是不长久、不恒定、不荣耀的,人的苦难来自于没有做到爱上帝超过爱自己。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 14:26)

4)离婚者对离婚的反思变成了科学考察,他可能成为一个婚恋心理学家, 一个婚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学家,一个对婚姻状况和社会分层颇有研究的社会学家,一个比较各种人类社会形态中婚姻状况的人类学家,一个研究离婚造成的脑 部神经递质变化的神经生物学家,乃至一个研究生物进化和婚姻制度的复杂关系 的进化生物学家。

在成为各种“家”的过程中,他超越了失去原来的“家”的创痛,乃至可能 在此过程中建立新的家。

5)当然,这个离婚者也可能在升华离婚的创痛中成为一个诗人、一个画家 或者一个流浪歌手。

他可能写出,“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的歌词,也可能吟诵出“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的诗词。

他在离婚的乌夜徘徊,他看到丧失的创伤如一道闪电射入抑郁沼泽,大地寒 凝,万物蛰伏,诗人向晦入息,心中风雷激荡,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在艺术、科学和信仰所建构的转移-转化系统中,离婚者能够接受那个所爱客体的丧失。

这个客体的到来,带来了被完全接受感,被无条件收留感,彼此永远拥有感和 自我生命完整感;

这个客体的离去,也带来了被拒绝感、被抛弃感,丧失感和崩溃感。

然后,带着这份接受的心态,离婚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爱上下一个人, 能够更充分地欣赏和珍惜下一个人带来的被完全接受感,被无条件收留感, 彼此永远拥有感和自我生命完整感, 也能够更加有韧性地承受伴侣关系中的被拒绝感、被抛弃感,丧失感和崩溃感。
心理治疗的技术,就三类:转移、转化、接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