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100万 他用加盟模式做外卖平台 已覆盖3个县
文| 铅笔道 记者 隗延章
导语
去年10月,陈星新正在做针对县城市场的外卖平台。
为了扩大规模和获得融资,他曾两次改变商业模式。融资受阻后,他褪去浮躁,“决定扎扎实实将县城的外卖平台做好”。
第一次,他试图做私厨。但由于市场培育成本高,进展缓慢。在用私厨模式的BP寻找投资人时,也未获得融资。
今年4月,受一位MBA教师启发,他决定转型做美食旅游:让游客能在当地居民家中体验美食制作过程。计划停留在概念阶段时,他去成都融资,失望而归。
回到昆明,他放弃做私厨和美食旅游,专心做县城外卖。并计划寻找加盟商,以此拓展市场。
就在他放弃寻找融资时,资本意外找上门。今年6月,经由MBA老师介绍,陈获得了100万元融资,投资方为一名企业家。
目前,已有27个人有加盟意向,本周开始他会逐个约见。
注:陈星新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陈星新躺在家里的床上,伸了个懒腰,掏出手机,打算叫份外卖,坐在床上边吃边看电视。他打开饿了么App,发现县城一个商家都没有,换成美团外卖,结果一样。
此时,他刚放寒假回家没几天。在昆明上课时,外卖平台正疯狂补贴,点餐只要几块钱,还送饮料。
“没想到县城这块完全空白。”他又在百度搜索“泸西县 外卖”,只在贴吧中找到一家跑腿公司发的帖子,上面说可以送买卖,但只留了一个电话号码。
1小时以后,外卖送来了。对方穿了身油叽叽的外衣,从摩托车车后焊接的铁箱中拿出饭盒,递给陈星新。
“体验很差。”
饭后,陈星新打电话给几位同学,得知他们县城也都不能在网上订外卖,只有一些跑腿公司,通过电话接单。
这是去年2月的一天。
陈星新在大学期间曾两次创业,先后做过查成绩的公众号和校园兼职平台。这次点餐,让他意识到县城外卖市场可能有创业机会。
假期余下的日子里,陈星新在县城找了十几家餐厅老板聊天。他们普遍反应,外卖一天送不了几份,自己派专人送不划算,所以通常交给跑腿公司。
陈又去调查了跑腿公司,发现他们完全没利用互联网。
前期推广时,他们是在小区发传单和小卡片。接单通过电话,平均每单要和3方电话沟通:客户、跑腿公司、商家。又由于是电话沟通,客户点餐时看不到菜单,只能凭经验告诉对方自己要吃什么。
但因为资金、人手都不足,陈星新并没有立即在外卖领域创业。
去年6月的一天,陈星新正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发小打来电话。
对方在县城开饰品店,亏损严重,濒临倒闭。
他对陈星新说,想关掉精品店,做一家跑腿公司。陈很激动,站在宿舍楼下,拿着电话从在校园目睹的O2O大战讲起,一直聊到自己年初对县城市场的调查。
他们决定一起创业。陈星新负责策划,他的发小负责在县城执行。
陈星新在网上找了份模板,花365块钱印了10000份宣传单和小卡片,寄给了县城的发小。
同时,他将公司起名为准食到,并开通了服务号。但由于没有支付系统,用户在上面只能看到一个送外卖的电话号码。
开业当天,陈星新坐在发小家里,等电话。下午三点,他们获得了第一个订单。那一天,他们累计获得了8个订单。
“我们很高兴,只要有订单,就说明这件事是可行的。”
陈星新回到学校,想办法解决公众号的点餐和支付系统。
他了解到,自己开发系统成本很高。期间有人和陈说,有一个叫“乐外卖”的第三方平台,可以免费安装点餐和支付系统,平台每单会抽成1角钱。
陈星新采纳了对方的建议。一周以后,点餐和支付系统上线。陈星新开始谈商家,邀请他们入驻平台。
他谈下的第一个商家是叫“夜来欣”的餐馆。那天晚上,他和几个同学站在餐馆外,畏畏缩缩,谁也不敢进去。
“最后我咬咬牙走进去,结果老板娘一下就答应了。当天我们一共谈下了3家餐厅。”
◆ 团队照片
两个月以后,陈星新意外接到了一位酒吧老板的电话。对方是云南师宗县人,正在泸西出差,他点外卖时发现了陈的平台。
这个老板正想在师宗承包一家跑腿公司,但对方只将订餐的电话号码卖给他,就要价11万元。
陈星新将外卖平台的做法告诉他,最终对方决定花5万元加盟准食到。陈星新为其提供服务号的技术支持,以及后期系统升级的扶持。
与此同时,陈星新曾经的创业伙伴也听说了他在做外卖平台,要求加入。对方是一个女孩,她说服了男朋友辞职,一起在家乡云南祥云县做准食送外卖平台。
◆ 祥云县的配送团队
去年10月,陈星新所在的大学启动创业孵化园,他受邀入驻。同时,他发现身边和媒体报道的一些创业者纷纷获得融资,“就觉得融钱好像很简单。”
因此,他将祥云和泸西的外卖业务承包给了加盟商,将伙伴们调回昆明,一起商议如何找融资和将公司做大。
陈星新在网上找来投资机构的联系方式,挨家投递BP,并定期回访。
大多都杳无音信。有些投资人听完项目以后说“保持联系。”但等他再给对方发消息时,就难以收到回复了。
一次他追问投资人,对方说“你的项目只能做成小生意,别想其他的了。”
“我们很需要这笔钱,您能不能帮忙推荐其它投资机构?”陈问。
“我都不投资,你让我推荐谁?小伙子你要知足。”
投资人的诘问,让陈星新无言以对。“只靠配送费盈利,确实做不大。”因此,他开始调查其他外卖平台的盈利模式,同时,向用户发放问卷。
他调查了很多外卖平台,重点了解了某本地外卖平台。其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是美团、饿了么的两倍多,并且和准食送的模式很像,他们的抽佣是20%。
因此,今年2月,他们决定对合作商家抽佣。但由于外卖并不是合作商的主要业务,推进得并不顺利,起初只有少部分商家同意抽佣。
与此同时,回收的调查问卷中,90%的用户反馈:美食在民间,比起外卖的餐馆,他们更想吃个人家里做的“私厨”。
陈星新开始拓展私厨业务。他通过朋友以及合作的商家寻找厨艺好的人,鼓励他们在家开餐馆。但由于市场尚未培育,进展缓慢。
期间他去浙江义乌参加了“创客我最型”,进入前20名。
◆ “创客我最型”现场
他可以获得50万元种子轮融资,前提是必须入驻杭州的众创空间,“纠结了一段放弃了,50万在杭州可能不如昆明的5万,花不了多久。”
离开浙江的最后一天,陈星新约见了一位此前说“保持联系”的投资人。虽然他仍然未拿到融资,但对方向他讲了很多资本市场的常识。
“让我想清楚了一件事:资本是逐利的,他们为什么不投你?因为他们看不到快速变现或退出的可能。”
一次去鲜花饼店,陈星新遇见了大学教MBA的老师。
他在店里向其讲了自己的项目,对方建议他:可以将美食与旅游结合,做成深度的美食体验。比如游客能在院子里体验到某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同时,该教师表示可以为他引荐投资人。
陈又一次发放了调查问卷,得到反馈:97%的人都渴望深度体验民间美食。
于是,陈星新重新制作了一份BP,继续向投资机构投递。很快,成都的一家基金邀请陈过去面谈。
“我很激动,觉得都邀请面谈了,肯定要拿到投资了。”
但见面时,投资经理说还没有看陈的BP,“因为今年我们的投资方向是餐饮,所以叫你来聊聊。”面谈结束以后,再次不了了之。
他又约见了几家成都的投资机构,但和此前状况一样,对方态度暧昧,“保持联系”。
回到昆明,陈星新决定不再指望资本。“私厨也好,美食旅游也好,没有资本根本启动不起来。我们就先把县城的外卖市场踏踏实实做好。”
由于直营成本高,他决定利用加盟的模式拓展市场。为加盟商提供整套模式和后台的支持,以及前期派市场专员去辅助对方推广。
每家加盟商一次性收加盟费5万元,同时,运营3个月以后,每月抽取返利2%。
但在放弃融资时,资本意外找上门。陈转型以后,经由MBA老师介绍,获得了一位企业家1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
之后,他招募团队开发独立的点餐和支付系统。同时,更换了新的办公室,“对于加盟业务来说,公司的实力很重要。”
本月15号,陈星新正式开始拓展加盟商,方式是微信制作H5页面,通过朋友转发至朋友圈。
目前,已有27个人有加盟意向,本周开始他会逐个约见。
陈年初拓展的3个县城,现在合作商家共计600余家,日均订单总量300单左右,客单价39元。
提到未来,陈星新说,“希望今年拓展的加盟商能覆盖云南的50个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