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不被理解,才是最成熟的心理
其实
不是每个人都会理解你的
[每多一份知识,就会同时失去一份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
——撩君
什么是成熟
撩君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心理成熟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
有人认为是学会沉默,是学会深情回忆,是学会更加接纳自己。说得也很有道理,撩君也觉得这些很重要,但撩君还是私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成熟的人,是要明白别人是永远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
- 01 -
-How成为-
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会懂
Mirko Saviane
先讲个故事:小撩和阿呆是好朋友,两个人在课间的时候一起下象棋,下完以后小撩把象棋放在了自己抽屉里,放学后小撩回了家。可阿呆没有走而是又跟其他同学下了一盘棋,但回家前却把象棋放在了科室的黄色书柜里。那么第二天上学回来,小撩会在自己抽屉找象棋还是在黄色的书柜找呢?
作为一个看互撩的你,撩君相信你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出“在自己抽屉找”,因为小撩压根不知道象棋已经被转移了。
但是这个问题拿去问一个三岁的孩子,他们却会回答说“在黄色的书柜找”。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还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他们只知道最后象棋放在的位置,更不知道小撩是不知道阿呆在放学后还下了一盘棋的,孩子总是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会知道,以为别人总能理解自己,这就是幼稚。
- 02 -
-How成为-
自我透明感错觉
Mirko Saviane
这个故事本来讲的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道理,但撩君觉得并不只是这么回事,这种理所应当以为所有人都要完全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恰恰是一种最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听起来谁都懂,但在生活中我们依然能见到非常多的“不成熟”,好比有人总会说“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你怎么还不明白?”。
其实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中去,以为自己是一个透明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解释为:“自我透明感错觉”。
撩君我知道这样说你可能不明白的,我举个栗子,有没有过这样的抱怨:
很明显我都不高兴了,你为什么还看不出来?(这个栗子一下让大部分女生都中枪了)我已经说了好多次了,你怎么这么笨呐,就是不明白呢?这时候,这时候你很可能已经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而这种心理错觉,让我们内心的委屈和焦虑,越发强烈。
- 03-
-How成为-
击节者与听猜者实验
Mirko Saviane
但在实际上,别人究竟会多理解你呢?尝试着随手在桌面用敲的形式把一首歌的旋律敲出来,让对方猜测是什么歌(前提对方一定熟知这一首歌),你觉得有多大概率对方会猜得出你敲的是什么歌?
- 击节者与听猜者实验 -
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因一项研究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
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则要根据节奏猜出歌名。(这个游戏你们可以在家玩玩,蛮有意思的)
在牛顿(此牛顿非彼牛顿)这个实验里面,击节者一共敲打了120首歌,而听猜者只才对了3首,成功率仅仅为2.5%。
仅凭这个简单的测试结果,牛顿又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在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先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接者预测的成功概率居然是50%。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个数字会差的那么远呢?
- 04 -
-How成为-
我们应该学会理解
Mirko Saviane
人们在敲击节奏时脑子里里不可避免地会哼唱出曲调,甚至会出现复杂的交响和合唱,而听者获得的信息仅仅是简单、无规律的敲击节奏。
甚至对于敲击者的一个停顿,听者都很难分辨究竟是停,是拉长音,还是仅仅因为敲击者忘了下面该怎么敲。但是敲击者感受不到听者的这些困难,以为自己能听到的别人一定也能听到。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个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会分辨不出:猪吗?
我敲的调子难道还不够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歌猜成《祝你生日快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更是不言而喻:握草,猪一样的队友。
击节者的处境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击节者一旦实现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
击节者敲打节奏时,不会想到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的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份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哪一方的心理状态。
其实,击节者/听猜者的实验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击节者和听猜者,就像一部分的企业老板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政客和选民,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像击节者和听猜者一样,每一组群体双方本该依赖持续不断的交流进行互动,却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平衡之中。
真正的成熟,也正是在这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你能领悟到“别人是永远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这个道理。
- 05 -
-How成为-
远近高低各不同
Mirko Saviane
生活在的例子还有很多,同事跟我抱怨说跟他女票经常吵架,原因经常就是搞不懂对方在想什么,他女票最常说的一句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你根本就不爱我!
所以,现在回到一开始象棋的故事,你就会理解到为什么三岁小孩会回答在黄色的书柜。小孩子在与外界不停的互动中渐渐意识到了他人的存在,而这才只是个起点。
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
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我们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这就是成熟-
别人是永远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的意思,不是让你就站在自我的立场把对方往死里怼的意思,而是永远都要敬畏每个人的内心,你要承认的事实有两个:一是你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的;二就是别人也无法永远完全理解你。承认世界就是在这个一个理解信息不对等的环境下存在的。
这样的你,会接受他奇怪的所作所为,会接受他的落魄,会接受他的才华,周遭的一切都也能顺其自然的接受着。
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他这么做总有他的理由。我们不光敬畏自己的内心,更要敬畏别人的内心。这份敬畏之心会滋生出所谓的宽宥,能力,才能,以及更好的你。
所以,真正的成熟,不光是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而是更懂得“远近高低各不同”。
- 06 -
- End感谢您的阅读-
»Reference
杨丽君. (2016). 避免“自我透明感错觉”. 高中生(7), 5-5.
Keysar, B., &Henly, A. S. (2002). Speakers' Overestimation of Their Effectiveness.Psychological Science, 13(3), 207-212.
布朗, 乔纳森. (2009). 自我的发展. 自我(p. 72).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Originalwork published 2004)
[文丨GP/红猫]
-编辑丨樺璃、涵叔、LLL、Olivia-
本文由互撩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