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
题目:《论语》笔记之五(《里仁》4.1-4.26):孝可孝,非常孝;学可学,非常学
作者:曲润琏
首读(粗读)时间:20180709至20180915
再读(精读)时间:20180930
再读版本:《论语(杨伯峻杨逢彬注译、杨柳岸导读),《丧家狗(李零)》
笔记时间:20180930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思:里,原为面积单位,现在成了长度单位。让人想起“闻”,本为听之意,现在成了嗅。山东乳山方言中,说某个味道好闻,可以说“真好听”,简直像进行恶搞式补偿。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思:论语中有岐义字句,比比皆是。但像“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是否衍文,非常关键,毕竟字面意义完全相反。论语中,部分语句重复,照此看来,出现衍文,并非不可能。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思:“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至结尾,有多种解释。我觉得,杨逢彬先生和李零先生的解释,都牵强。我个人的翻译是:“学生们,孩子们,你们当中,有人能哪怕只用一天来致力向仁吗?别告诉我力不足哈,我就没见过真的力不足的。唉,或许,有人能终日甚至终生致力于仁吧,可惜,余生也晚,我没见到这样的活人。”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思:适译为可,莫译为不可,总之无可无不可,这种解释我喜欢。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思:怀土有弊,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盲目重乡土之情,组织“老乡会”之类,人情大于王法,拿脚趾想想也有弊。二是古时所谓乡土(甚至小国小城),不过是今日之一省一市;应胸怀大国天下,不可只为一省一市谋私利。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思:春秋时,长辈称呼晚辈,可以称大名,不称字。字,类似于今日之称呼职务,算尊称吧。今日,叫乳名是长辈的特权,乳名如古之大名矣。恕,如心,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思:喻,解为“告知”,胜过解为“明白”。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思:春秋时,孝大于忠,认为孝应盲目,无条件。也算时代特点。宋后,提倡以忠为主,忠孝不能两全时,应舍孝取忠、尽忠报国。今天,对忠孝的价值判断,不同于古时。特别是孝,有了新的原则:不孝当然不好,盲目从之也属大愚,可谓“孝可孝,非常孝”。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思:约,释为口头约定,比较好。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思:孔子喜欢少言者,甚至认为刚、毅、木、讷,近仁。但是,木讷慎行者,很容易滑向“无为”甚至“懒政”的深渊。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必须思辨,“学可学,非常学”。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思: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稳重持距。鲁迅不是笑话钱玄同吗,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爬来爬去”,也包含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