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教育-家庭篇婚姻亲子家庭

从拔苗助长到非典型孤独症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26人  独步清凉

我女儿前几天刚被诊断为非典型自闭症,说实话,自从怀疑女儿得了自闭症以后,查了很多资料,感觉很可怕。

女儿现在35个月大,从小就报了早教。她说话比较早,很早就会叫爸爸妈妈,大概2岁左右报了英语班,单词也学会了几十个,水果,小动物的单词基本都会。但是至今不爱说句子以及交流性语言。2岁半上的幼儿园,可以用勺子和叉子吃饭,但是比较慢。

因为家长给我们拍了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状态的视频,别的孩子能跟老师做游戏,但我女儿在那自己玩。而且游戏做完回教室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排队回去,我女儿得老师领着回去,我媳妇觉得不正常,就找了个评估师看,评估师说是孤独症倾向,又去了当地的医院,做的评估说是非典型孤独症。

我就糊涂了,非典型孤独症跟孤独症有什么区别呢?

补充一下,我女儿智商正常,有共情。但与陌生人对话费劲,而且不与人对视。

~;~   ~;~   ~;~   ~;~   ~;~   ~;~

看了这个问题,突然发现原来我小的时候,如果单凭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去看评估师的话,也应当是非典型孤独症啊。

事实上我看到的是一个经过了拔苗助长的孩子——你们教会了她太多的技能,但是却没有教会她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只看到了现象,却没有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只知道标准,却不知道人活着不是要符合标准,每一个孩子都有她成长的步调。

看到你说“陌生人对话费劲,而且不与人对视”,你要知道三岁的孩子,不与人对视很正常,很多这个年纪的小朋友跟人说话都不会跟人对视,这些孩子大多生活在完美主义的家庭中,总是很紧张自己说的做的是不是符合成年人的要求,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不跟陌生人对话也很正常,而且我也不主张小孩子没事跟陌生人对话,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

然后……我小的时候也不跟陌生人说话,南山书苑的娃们也被教育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鬼知道此陌生人是不是人贩子呀。

最后建议你们放松一点,这个年纪的孩子重要的不是学了多少英文单词,也不是搞了什么早教,与其搞这些东西,没事不如跟孩子聊聊天,逗她说话,训练她表达自己。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国外的视频,一个2岁左右,坐在餐桌前吃饭的外国娃,想要跟妈妈要饼干吃。

妈妈问:“你爱我吗?”

他说:“我爱饼干,我要你给我饼干,那我就爱你”

妈妈又问:“那你不爱我吗?”

他说:“我爱饼干,你得给我饼干我就爱你,要不然我不爱”

妈妈突然非常快速地说:“我爱你”于是孩子条件反射地说:“我也爱你”,这实在是老外的语言习惯,我们可以看到美剧里经常会有这样机械的对话,但这孩子自己说完觉得很打脸,又补充说“你得给我饼干,你如果不给我饼干,我就不爱你。”

虽然在视频里孩子用的是绊绊磕磕的儿童语言,但还是可以明白他的逻辑。两个人就围绕着爱饼干还是爱妈妈,要不要饼干的话题聊了好半天,超级无意义,超级无聊,但是超级可爱。这其实是最好的语言训练,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表达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现代中国的孩子,父母把孩子当成社会竞争的工具,不管是什么训练都要参加个什么班,好象只有班里的老师是专业,好象所谓的专业就一定比家长更好,实际上,再好的专业都比不上父母这样跟孩子闲聊,逗嘴,毕竟我们现代家庭的孩子太少了。孩子除了父母或身边的养育者之外,没什么机会可以练习说话。

所以现代的孩子大多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养育者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娱乐,工作和欲望,被焦虑操控着无法安心地陪孩子闲聊一会,没有真正关注过孩子,也没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过贫嘴的乐趣,也没有训练过孩子,所以现代很多孩子到了五、六岁,仍旧无法表达自己,语言发展缓慢,这样的语言发展能力必然会对社交产生障碍。

所以建议你们反省一下跟孩子相处的时光,看看你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想说什么,而没有享受跟孩子贫嘴的乐趣,没有逗孩子说话,没有训练她的语言能力。

要知道英文单词背得再多,孩子也学不会说话,孩子需要有人不断地跟他们贫嘴,并要求他们表达自己要的东西,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慢慢学会说话,长大后对人、事、物才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交流性的语言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的,不是在学校里背书学会的。

另外,别说三岁的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在中国有多少人无法与人交流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这都是养育者太容易满足孩子的欲望和愿望,又太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造成的,并不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教育的问题。

作为养育者,在孩子有什么愿望和要求的时候,要学会等待,等他讲出来,我们现代的家长太习惯于猜测,猜得“对”显得自己很聪明,对孩子很了解,但事实上孩子不是成年人“秀”聪明的舞台,孩子不需要你能猜对,孩子需要的是你教他怎么表达他的想法。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我跟孩子闲聊,逗孩子说两句话,妈妈在身边抢答,我就会直接问成年人:“我问你了吗?显你聪明啊?”

其实这种现实说明成年人内心太焦虑,太渴望认同,又太渴望能实现控制力造成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一定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是整个家庭的悲哀,因为孩子的成长空间没有了,整个家庭就悲剧了。

另外每一个父母都应当记住,不要拿标准套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是不符合标准的,要学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步调,作为成年人,需要反省的是自己,而不是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我见过一个家长,孩子小的时候被确定为感觉统合失调,然后她非常努力地教育孩子,她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玩感统训练的人,以至于后来自己开了感统训练学校,她一直在用力量教育孩子,一直试图让孩子以她的标准来成长,结果我见到她的时候,儿子被成功地折腾成了躁郁症患者,看到路边的无助的老人,就想直接拿砖拍死人家,他控制不住内心的躁动和焦虑,不断地在抑郁和焦虑两个极端徘徊。因为他的生命完全操控在母亲手里,完全没有自由,他妈要求他按标准成长,不符合标准就不对,就要用力量去改变,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是没有标准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调,养育者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步调。

后来我问这个妈妈,当初为什么会认为孩子需要这种训练,她说她的儿子跟别人不一样,别的孩子可以大头冲下打滑梯,她的孩子不能,我非常惊异地看着她:“我也不能”,她也非常惊异地看着我,没想到我如此坦率,而且没发现我有任何异于常人的表现。

“大头冲下打滑梯?你不觉得太危险了吗?”我问她。

后来我接触过好几个给孩子做感统训练的家长,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我也都问过这个问题,她们自己一脸无辜+茫然——可是别的孩子都能啊,就我的孩子不能啊。

“别的孩子都能,你的孩子就得能吗?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啊,而且这只能说明你的孩子对危险有预见力呀,怎么能说你的孩子就有问题呢?你觉得孩子对危险有预见力好呢?还是没有预见力好呢?”我问她们,个个无言。

为什么要把孩子训练得连危险都看不到就是达标呢?

有一老同学,也让孩子参加了感统训练,我笑:“咱班学霸**也是感统失调,你觉得对她有什么影响?我也是感统失调,你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因为是老同学,从小看着我长大,对我的笨也不是一般的了解,看着我就一直乐。

感统失调对于我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同学或邻居一起玩的时候不带我,因为我太笨,跟哪帮打沙包,哪帮就输,跟哪伙跳皮筋,哪伙就输,所以最后干脆不带我玩了。结果也给我留出大量的时间读书,让我学会耐住寂寞,享受孤独。

说句玩笑话,霍金比谁都失调,但是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我有的时候甚至觉得,如果霍金不是肌肉萎缩全身瘫痪,也许无法成为今天的霍今。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害必会有一利,有一利也必会有一害,成年人的完美主义其实才是最大的祸害,强迫让孩子完美地符合标准,其实就是为了实现成年人的野心,事实上这是极为愚蠢的。

最后关于双语,补充一下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者、心理治疗师。曾任日本文化厅厅长、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他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的建议:

想让孩子掌握双语的人尽管去做没问题,但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发现有吃力的苗头,应该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勉强去做这种事,将来有可能在精神上患病。而且,虽然我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但大多数精神科的医生都会把这个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双语的痛苦,说白了就是双重文化的痛苦,精神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撕裂开。把自己内心存在的日本文化和瑞士文化一切为二,我自己深知这种痛苦的程度,觉得在这样的重压下,人可以病到看上去像是得了分裂症一样,也很正常。

另注:孤独症在精神科学发展早期曾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

所以你女儿的状态,不是她先天不足造成的,是拔苗助长造成的。

做心理咨询师这么多年,见过太多人,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对于孩子来说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羸在起跑线上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我见过太多羸在起跑线上的学霸输了自己整个人生,所以何必要羸呢?

成年人要看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释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太小,他们承受不了你的野心和欲望,承受不了你的恐惧和焦虑。

(�x���g�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