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转变的3个大坑以及脱坑指南

2018-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丘鹏飞

全文约4000字,建议阅读时间为10分钟。

▼001前言

或许你厌烦了目前了无生趣的工作,觉得工作那么多,我想去试试。

或许你现在嗅到了某个商机,想像马云一样,从英语老师转行到互联网。

如果按照传统的转行方式,那么除了原地踏步的懊恼之外,你将一无所获。

而现在,《转行》作者伊瓦拉向人们揭示了职业转变的新方法。

▼002作者伊瓦拉及其研究

伊瓦拉(Herminia Ibarra)在耶鲁大学获得了组织行为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是法国INSEAD商学院的主席教授,同时担任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客座教授。

在此之前,她曾在哈佛商学院任教13年。

她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50位管理学思想家之一”。

▼003传统转行方式的问题

第一个大坑:传统观念认为,在转行之前你要清楚自己最喜欢/最适合做什么,然后根据这个答案来转行/找工作。

所以人们做测评,自我反省,追求「真实的自我」,认为存在一个“合适“的职业,填写问卷或者审视内心就能够找到答案。

这种做法其实是基于心理学对职业身份(被心理学定义为“内核”或“真我”)的观点。

这种理论说,在刚成年时,我们就形成了一个由天资、喜好和价值观决定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结构。这些能力、喜好和价值观构成了职业定位的标准,因此它们决定了我们适合什么职位、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在市面上,你会看见有很多测评,据说填完之后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应该学什么专业,你应该做什么工作,你应该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004与此相对应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Hazel 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1986.9)。该理论指明,我们是由多个自我构成的整体。一般可以分为: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通过测评与自我反省,得到的「真实的自我」,只是基于过去和现在。而对于转型,更重要的是「可能的自我」,它也存在于未来。

我们有很多可能的职业身份,有些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所在的公司,以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而有些只存在于我们的潜能或梦想里。

一份职业不单单是你每天做的工作,更包括工作中的人际网络,还有工作赋予你的意义。职业影响着你的希望、恐惧、目标和威胁,而这些东西就像是自我的河床。所以重塑职业,也意味着重塑自我。

成功的转型并非是因为在一开始就了解一个人内在的、真正的自我,而是来自对于可能性的想象和尝试。我们从实践中认识自我,而不是通过理论;是通过在现实中尝试,而不是通过内省。

相比起测评和反思,你要做的,就是先把这些可能性列在清单里。

但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人都是在这里掉在坑里出不来。

005这个坑就是,先计划,再行动。

典型表现就是思前想后,查阅资料,将各种选项的利弊都列出来,分析每种选择带来的后续影响,做好长期规划,希望能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一种直线型思维:以为职业转型和发展的路径是清晰且可以预知的。

带来的第一个弊端常常是,想太多导致行动瘫痪。

如果你采用「先计划,再行动」的做法的话,那么你可能会谨慎确定职业目标,并制定策略实现这一目标:

研究职业领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最得心应手的技能,然后以此寻找合适的职业和行业

写至少两种不同的思路或写出两个不同想法的列表:一个是基于你现在工作进行的调整,而另外一个可能是与现在相比,完全不同的一个职业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来了解所选领域,并加入相应的职业团体。和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建立人脉,从他们那里了解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看起来很理智和安全,但是这种做法忽视了现实世界是模糊的事实,同样,职业转型也是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的路径。

海量的信息,常常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个”合适“的职业是什么,我们就不愿做出任何决定。

带来的第二个弊端在于,一开始想当然的计划是不准确的。

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006只看到「显性知识」,没看到「隐性知识」(Michael Polanyi,1958)

没有实践之前,我们从网页上、书本中找到的信息都是显性的,它是可以被文字、图表或公式表达出来的。诸如,一门职业的定义、大体工作内容,升级路径。

只有当你投身于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获得「隐性知识」,它存在于具体的行动中。

你能查到一门职业的定义,但你能体会到它的意义吗?你能查到大体工作内容,但你知道做好某项工作的要求和步骤吗?你能查到升级路径,但你知道要付出的代价吗?

这些影响你决策的知识,更多地来自社会交往,也与具体的情况和人有关,而并非来自书本理论和自我反思。它只有在改变过程中才能获得。

就像面对一道你从来没有尝过的菜,你是很难只通过菜单介绍就知道菜的味道的。

相比起文字,亲口尝一尝之后得到的「感觉」很重要。

只看到「理论上」,却不去体验「场景中」

只基于显性知识作出来的计划,必定是不准确的。

007第三个弊端在于,一开始想当然的计划没有指导意义。

先计划,再行动的做法背后隐藏着一种很天真的想法:下决定,做计划,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可是人和其所处的环境会互相影响,形成的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假设当你转行时,收到了很多offer,你计划,选择工作,要符合“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原则,然后给offer排序去实地考察。考察到第三家,发现该家公司的CEO人格魅力超强,在他身边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能给你很多机会。这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在公司的成长速度比工资更重要。

评估的标准随着我们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这样原本列表上计划的顺序就变了。

其次,转变的过程远远不是像计划表中的那么简单,它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过程。

我们偶然发现的新信息会影响我们寻找和吸收更多信息的方式。

我们求变的想法总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并且结果经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转行的时候别再先计划,后行动啦。

毕业后的人生又不是在考场,不会有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

没有准备好?你只是害怕受伤。

越是不明确,越是需要直接行动。因为行动才会让我们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而计划费时费力。

起步阶段,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职业咨询式的问题(自问“我是谁”),而是思考一些更为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对于“我可能成为的多种自我,哪一种是现在最吸引我的?哪一种是最容易去尝试的?”

列好清单之后,立刻将至少一个选择带入到现实中进行考量。

尝试不仅是探索已知的可能性,也是在创造未知的可能性。

不断地实践,直到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来指导自己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为止。

所以,关键是什么?去感觉,去触碰,是先行动,后计划,

是试错、是行动、是实践,是小步快跑、是身体力行、是知行合一。

008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各种自我(旧的和新的、渴望的和恐惧的)交织在一起,搅得你心神不宁。这时候,你可能会向亲朋好友寻求建议或帮助。

那么,你就跳进了传统转行方法的第三个大坑。

虽然家人和朋友是很想给你帮助的,但是他们往往会劝你保住或加强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而且,根据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哈佛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发现对通过自己的人脉找到工作的人来说,绝大多数派上用场的人脉只是偶尔或很少联系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弱关系」。

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弱关系说明你和他圈子不同,他认识我们所不认识的人,因此他们能够给我们提供不同的信息。

而家人好友信息来源和你相似,其实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帮助。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和导师。

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我们平时生活的圈子,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群体。

▼接下来,告诉你转行的正确姿势:

009进行实验性的尝试:

利用业余时间来尝试下副业,这样不会给当前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用一些临时性任务、外包或兼职试试身手;

上课,重新接受培训,培养自己的相关技能,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考取证书也是一种实验方法;

010建立新的人脉:

认识可以为我们进入新行业提供帮助的人,找到新的职业角色的榜样和新的同行作为标杆

此时要注意三个原则:

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应避开跟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等。

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还应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

共同活动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应该注意与能够参加某些共同活动,如某些志愿者组织举办的活动的人链接。

012找到实践群体学习共同体

学徒从学校中学来的课本知识比较抽象,不能称之为手艺;相反,如果找到一个外界的、合理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就能学会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学习者刚开始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阳志平

别太计较你想做什么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和能为你的转换提供帮助的人。

013找出或创造转型的意义:

就像鲁迅在从在课堂上看到看客般的中国人时决定弃医从文的转型故事一样,找出或者创造出让你改变职业的诱因,并以此为理由推动新职业的发展。

此外,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的故事,清晰地说明自己的意图,从而争取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014积少成多,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要抵制住“下一个重大决定,一次改变所有的事情”的诱惑。

从笨拙或肤浅的第一次努力开始,一步一步地采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会使我们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职业身份时,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据。

留出给旧工作善后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运用小步快跑的策略,让每一个小小的胜利积累起来,引领你实现更大的变化。

015小结:

在我们选出合适的职业之前,我们必须先找出存在哪些可能的选择,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它们。职业转型也是如此,我们不但需要生动的范例以便模仿,也要做出具体的尝试。

综上所述,职业身份其实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明确的步骤,去建立和形成可能的自我持续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