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时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现在的人,总喜欢研究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却很少研究如何自处。
纵观市面上的励志成功书籍,哪怕书名大写着如何提高自身,内容却不免要与社交挂钩。常见提问说提高自身的目的是什么?就书中所言,不外乎获得认可,取得成功。而成功的根据是什么?终究还是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人群的焦点。
我不懂这样理解的成功是否合情合理,只是我对此并不以为然。说到成功这个话题,总有聊不尽的话,吹不完的牛。记得一次我说成功是自得其乐,无愧于心,于是便有某君说这是失败之人的言语,谁不想功成名就,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当即不再言语,因为我总不能跟他争执自己真的不想吧?多年来,再遇到这个话题,我就开始避而不谈,毕竟再不喜交际也没必要让人视为异类,既然没有同道中人,那何必多费唇舌。
前几日在文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大致是说:我的每一次开怀大笑,心中狂喜,都是人生的最高峰。
对此我做了一番思考,倘若成功便是这样,那么回首往事,我在何时何地有过纵情狂喜?而这一生,又能遭遇几次开怀大笑的时刻?
记得在学生时代,取得好成绩,也只不过在心中暗喜,庆幸自己免于在对比之中落于下风,再进一步地说,我兴许还能拿这样的成绩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何来狂喜。再者,获得新工作,交到新朋友,也不过如此,难有欣喜,反而徒增烦恼。
不过,心中开怀的时刻,总算还是有那么几次,只是当时并没有溢于言表。开怀就是让我顿觉身心愉悦,烦恼忘光。这会在我因为某一个初学的技能取得突破的时候,会在我灵机一动感悟到人生道理的时候,会在我平淡散步与知心之人玩笑的时候,会在我阅读好书醍醐灌顶的时候,会在我感受到友情纯真丝毫无利益纠葛的时候,会在我体会到身边之人和睦融洽的时候,会在我路遇好心人救济贫苦的时候,会在我眼见年轻后辈谦和礼让的时候……
是呀,我能自知的人生乐趣是如此的亲近,最后却怎会这般寥寥无几,这也许就是我没有在当时放声大笑的原因吧。
说到一个人该做什么,我想到的是曾国藩在《冰鉴》说到的“慎独则心安”。窃以为自处之道不过“慎独”二字,这个词在《中庸》里也有所提及,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大概意思是独处之时,即便无人监视,也一样要做到恪守本分,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
慎独之人,心中自无一件有愧之事,可对天地,质鬼神,这也正应了《论语》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君子小人说,既是光明磊落之人,则事无不可对人言。于友,言而有信;于事,心无挂碍;于己,怡然自得。
所以,一个人做什么取决于他心里想什么,做的事情对不对就得问一问,自己想的时候会不会有愧于心。至于做得好不好,则全在内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