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敲门》1082(-4)2022-11-05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切情切理“助人之前敲敲门”,在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内心世界,越来越注重自主性的情况下,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也不要打扰别人的痛苦,这是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这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妈妈们注意,毕竟伤在儿痛在妈的心是母子连心的常态,但是孩子们不见得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呢?就像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会被孩子要求请先敲敲门一样,想要帮助孩子之前也请先问一问他的意愿,帮助孩子之前也要先敲敲门。面对孩子,这也是作为妈妈的自我修养。想要伸手帮助孩子之前,请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你的帮助吗?
妈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会着孩子的急,觉得孩子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急需帮助,特别想要帮助孩子赶快解决困难。但是,又觉得帮不上。不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就是自己的建议孩子根本就不接受。比如——
女儿历经初中3年的苦苦备战,终于从县城考进了市里的重点高中,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谁料一去到学校,发现班上同学要么是学霸,要么是社牛,个个都很优秀。相形之下,女儿明显落后于人家,连续2次月考下来,都是排名倒数;加上性格内向,至今没融入班集体。每到周末,女儿就一个人躲在书房里,默不吭声,问她啥也不愿意说。
这可把妈妈给急坏了。这可怎么办?女儿要是想不开因此抑郁了可怎么办?
——“可是,孩子向您求助了吗?”,“没有啊,这也是让我着急的地方,看她那个样子我真的很难受,可我很清楚,她现在急需帮助啊!”
妈妈怎么这么清楚呢?因为养育女儿的过程中,这是一个特别用心的妈妈,一直扮演“全能妈妈”的角色。从怀胎那一刻开始,就阅读各种育儿书籍,胎教、科学喂养,打算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出最健康的孩子。她全身心的关注着孩子,总是注意发现和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吃饭挑食、不爱叠被子、写作业速度太慢、学习不够专注等等,然后迫不及待地加以纠正。每当女儿抗拒的时候,她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她分析利弊,直到她从思想上折服,从行为上服从。同样地,当女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妈妈也会第一时间介入,运用自己的成人智慧,为女儿筹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确实纠正了很多不良习惯,快速跨越学习、生活的障碍,如愿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但如今妈妈发现,孩子开始听不进去自己说话,自己开始感觉到使不上劲儿了了。
其一,女儿平时在校住宿,周末才回家,妈妈再也无法全程陪同女儿;其二女儿到市区上高中,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已经超出王女士的驾驭范畴。 如今女儿成绩下降、无法融入班集体,着实令王女士深感焦虑。想帮忙、想指导,可是孩子拒绝沟通,这情形让妈妈一筹莫展。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已经上了高中的孩子没有开口求助,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越来越大,跟父母的话就会越来越少,想了解孩子的生活,往往是父母上着杆子说话,孩子还带搭不理。比如她也许不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要妈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她正在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父母,他有两个必经的阶段。——理想化父母阶段和理想化修正阶段。在他年幼的时候,在他世界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这个时候父母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需求,跟孩子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也就是让孩子拥有有充足的安全感,形成一个自己好,自己被爱的自我认知。但是我们也知道,理想化的父母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是超人,总有照顾不周和无能为力的时候。当父母不能100%满足孩子需求的时候,孩子的挫折感便产生了。这就迎来了第二个阶段理性化修正阶段。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挫折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契机,恰到好处的挫折会帮助孩子不但认清现实,调整自己,走向独立,逐渐长大成人。一个婴儿偶尔体验了几次饿了哭却没有奶喝,于是学会了等待和忍耐;一个孩子偶尔体验了摔倒了妈妈不在身边,于是学会了自己抚慰伤痛等等。而我们说的这位妈妈的女儿,在全能妈妈的照顾和指导下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如今她第一次脱离妈妈走向独立,遭遇了成绩下降无法融入集体的挫折,妈妈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全程陪伴,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这个孩子面临理性化修正的成长契机。理想化修正阶段,如果进行的顺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走向独立,实现内在成长,如果进行的不顺利可能被现实挫折打败,丧失斗志,甚至退缩回家里。所以这个时候,父母是无法代替的。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共情理解孩子当前的处境,你的理解和保持会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体验和试错的机会,这样才能慢慢的完善自我,彼时彼刻如果父母一味介入提供解决方案,只会妨碍孩子独立。怎么共情理解呢?在他无助委屈的时候,坚定的和他站在一起,先不要追究对错。
一位妈妈,孩子转学不太适合,回来给妈妈吐槽,说班里一个同学是如何如何讨厌,如何如何不可理喻。作为成年人的妈妈当然知道不是对方一个人的问题啊,但是她没有讲大道理。“你们班还有这么讨厌的人啊”,“是啊”,孩子随机又盘点了一些列这位同学的槽点。妈妈跟着添油加醋“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全班同学都很讨厌他吧?”,孩子沉吟了一下,“也不是,他也有一些朋友”。“奥这样的人竟然也有朋友,他凭什么呢?”,儿子想了想,说出了这个人的几个优点,随后补充了一句“其实他平时也可以,只是今天太过分了”。几天后,儿子居然邀请那个同学来到了家里,因为他发现自己误会对方了。这位妈妈采取这种欲抑先扬的方法,是基于对孩子的相信,孩子是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并且每个孩子都是有联结友谊、修复关系的能力的。
回到理想化修正这个话题,父母一直试图做理想化父母,按照自己意愿纠正孩子行为习惯,帮助孩子解决种种生活难题,是会妨碍孩子理想化修正的进程的。父母们常常忽略这一点,当孩子生活当中出现问题时,他们也是追求完美,想把问题解决掉的,也许正是现实压力再加上父母的苛责,击垮了他们的承受极限,才让他们看起来摆烂、躺平、破罐子破摔的。
所以,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尽量当一个理想化父母,给予他们安全感和稳定感,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允许他们独立面对理想化修正的契机吧。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打扰者,你就是他战胜困难的资源,放下你成人的权威和指导的心,和孩子在一起,用心去体会、理解他,和他在情感上共鸣,他向你求助的时候,尽己所能促成他。这样我们也没有那么疲惫,我们尽可以放松的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一位一起学习的老师分享,女儿总是跟她说“妈妈你去忙你的事情就好,我有自己的想法”。好,让我们听到孩子的话,无论是进入他的房间还是想帮助他之前,都要先敲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