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中,没人告诉你的4个潜规则
作者|何荭栗
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唯有先了解社交潜规则。
我们从懂事开始,就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成年之后,社交更是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交跟其他事情一样有着规则,一些是明着的,一些是潜着的。
了解一些“潜规则”,会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游刃有余。
聪明人,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知乎上有一个很搞笑的问题:怎样培养一种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气质?
底下有一个回答却非常正经:
看上去不好惹的气质并没有什么卵用,看上去杀气很重的那种往往不是地痞流氓就是街头混混。
让人不轻视你,不忽视你,说起来很难,但其实也简单。
总结下,就两点:
1.从不说硬话
2.从不做软事
一言不合就开怼、吵架、撂狠话,这不会让人觉得很刚很有骨气,只会觉得这个人太傻了,一点都不懂得为人处世。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轻易跟任何人撕破脸,待人接物永远平静和气,但决定的事情从来不妥协,该守的底线一步不退让。
费孝通年轻时曾追求过杨绛,遭到拒绝之后,便想要退而求其次地与杨绛做朋友。
杨绛当时是这么回答的:“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费孝通当时答应只做朋友,不抱有非分之想。
却在钱钟书去世之后上门看望杨绛,流露出想跟她“再续前缘”的意思。
面对老友的出尔反尔,杨绛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反而在费孝通离开时亲自送他下楼,然后跟他说:“楼梯不好走,今后你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一番举动,既没有伤害老友的自尊,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绝了对方不该有的念头。
所以,想维护自己的原则,并不只有疾言厉色一途。
哪怕真的遇到需要硬刚到底的事情时,也要记得面带微笑。
为人方正,处事圆融,才是人生智慧。
保持30%的神秘感,人才有魅力
微信里有一个纯因为工作需要加的好友,我们从未见过面,但我却对她的生活了如指掌。
不是我有偷窥的癖好,而是她一天要发将近20条朋友圈来展示她的生活。
她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涂了什么颜色的口红,上礼拜考了个什么证书,半年前跳槽去了哪家公司;跟男朋友是怎么认识的,某天通话说了什么,又因为什么吵架......
像做汇报一样,给周围的人展示得清清楚楚。
身边有她微信的人不少,大家都很了解她,但是没一个人想去认识她。
理由很简单,人跟动物一样,都有猎奇的心理,都喜欢探究。
如果街边一幅画上面盖了层帘子遮掉了一部分,我们会好奇被遮掉的那部分是什么,从而走近想要一窥全貌。
但是当一幅画完完整整地摆在路边时,更多的人会选择目不斜视直接走过。
有神秘感,才有魅力,所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显得分外动人。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姐姐和妹妹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
姐姐对男人倾其所有,尽诉衷肠。
但是男人却对妹妹更感兴趣。
妹妹问为什么,男人说:你姐姐就像一杯水,光一照就见底了。
而你却像一口井,怎么都看不到井底。
爱情中需要的新鲜感,人际交往中也同样需要。
没有人愿意在了如指掌的人或物上花时间,想要获得关注,最好的方法就是藏一半露一半。
不要事无巨细地展现自己的生活,更不要对身边每个人都掏心掏肺。
保持30%的神秘感,会让自己显得更加迷人。
需要费劲维持的关系,都是错的关系
“你我本无缘,全靠我死撑。”这是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很多费尽心思维持感情的男男女女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自嘲。
但事实上,好的关系,从来都是不需要死撑的。
作家刘瑜讲述过自己的一段友情:
在美国留学时,在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一名德国女孩。
两个人一起听歌剧,一起喝咖啡,还去过对方的家里参加party。
按照这样的发展,两个人本应该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交。
可事实却是,她们两个好不容易把友谊加温到30摄氏度以后,温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扔再多的柴,就是眼泪给火熏出来,也不管用。
刘瑜自己承认,之所以跟德国女孩无法成为好朋友,是因为自己太消极,而她则恰恰相反:
如果说到我们系的某个教授,我刚想说他的坏话,她就说:“啊,他太棒了……”
一说到某个学术会议,我刚想说太无聊了,她就说:“那个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说到写论文,我刚想哭诉,她却说:“我真的特别享受写论文……”
所以每次跟她在一起,刘瑜都会觉得羞愧难当,所以渐渐地就不跟对方一起玩了。
虽说两个人的性格没有谁对谁错,但刘瑜知道这段友情继续下去只会将自己弄得越来越累。
而真正舒服的关系,相处起来应该是容易的,快乐的。
我们一生中会和很多的人产生很多种的感情,有的感情渐行渐远,有的感情无疾而终,有的掏心掏肺也得不到回应。
曾经想着要和每个人都搞好关系,所以合不来的人勉强自己接触,想要走的人费尽心思去挽留。
结果后来发现,该失去的,终究还是会失去,再努力也没有用。
握不住的沙就扬了吧,留不住的关系,就算了吧。
不期待人性,就不会失望
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对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抱有太大的期待。
期待越高,要求也就越高。
当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我们就会失望,甚至崩溃。
很扎心的一点是,这个“任何人”不仅有朋友爱人,也包括我们的至亲。
大学毕业之前,班里有个女生自杀未遂,震惊了班上的所有人。
那个女生是独生女,从小父母就对她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说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也一点都不为过。
理所当然地,她觉得自己的父母特别爱她。
因为她的专业在老家没什么大发展,所以她打算毕业之后跟着男朋友去大城市闯一闯,然后结婚定居。
她以为父母一定会支持她的,但是他们没有。
听到她不打算回老家之后,她父母歇斯底里地来学校闹了好几次逼她回家,后来又改口说,去外地结婚可以,让男方家出一百万的聘礼,而且小两口结婚之后要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拿出40%来当他们二老的生活费。
后来这婚事当然是吹了,她崩溃地跟父母大吵一架,问他们怎么能把自己当成一棵摇钱树。
结果父母说:要不是为了让你养老,我们生你出来做什么?
听完这句话,她当天晚上就自杀了。
虽然最后被抢救了回来,但是精神到现在都不太好。
她接受不了的不是父母过分的要求,而是父母根本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爱她。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以为自己是对方的心脏,但其实只是盲肠。
与其到最后因为心理落差受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降低对关系的期待。
无论关系是亲密还是一般,都不要想着“他一定会xxxxxxx的”。
这是对他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
不失望,自己才能活得轻松自在。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年纪越大,就越不愿意跟人打交道。
小时候成天想着约朋友去外面玩,长大了隔着老远看到个熟人都恨不得绕道走。
“社恐”已经成为了好多人的通病。
但是人活着,就免不了社交。
再社恐,必要时也得打气精神来应对各种各样的人。
既然逃避不了,不如就学习如何把它做到最好。
掌握一些社交潜规则,既让别人自在,也让自己舒服,何乐而不为。
希望我们都既享受得了独处,也能hold住社交。
作者简介:一个来自农村的80后姑娘,利用互联网创业3年,教会了很多同龄人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