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养育,不是穷养或富养,而是……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3人  与君共读一本书99

记得小时候有个小伙伴儿,经常性地呕吐,而且不分场合和时间。有时候她呕不出来,还会用手去掏喉咙,非掏到把胃里的东西都吐出来为止。她爸妈忙着生儿子,也没空带她看医生。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结婚,婚后她丈夫对她很好,她的病竟然不治而愈。

上高中的时候,还有同学在宿舍里尿床,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而那位同学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合群,总是在大家都去上课以后偷偷地去晒被子。

这些奇怪的现象一直都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才终于明白这些事情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问题。

最高级的养育,不是穷养或富养,而是……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作者是英国的布拉夫曼博士,他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50年之久,他认为这些只有躯体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孩子内心的冲突。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他们就会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焦虑。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并没有给我们安利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而是列举了24个典型的案例,给我们剖析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

十二岁还尿床的托马斯,博士认为他心里有太多忧虑,尿床是他另一种形式的哭泣;

八九岁,大便失禁的安德鲁,常看到父母激烈的争吵,他就用这种"生病"的方式试图阻止父母离婚;

八岁的简,头痛、尿床,她用身体的不适表达痛苦,想以此获得与母亲的关爱与亲密;

十几岁的 珍妮弗,家庭关系极其复杂,时常还有冲突,她表达内心焦虑的方式是严重滥用药物……

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布拉夫曼博士通过让孩子画画的方式,了解孩子内心压抑的情绪,深度剖析了这些所谓"问题孩子"奇怪行为方式的成因。

博士认为: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他们就会用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烦恼与焦虑。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够正确理解孩子的焦虑,他们很快就会好转;反之,孩子就会一直重复这种行为,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与父母都觉得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沮丧。

孩子尿床了,在学校咬人了,便便拉到裤子里了,不愿意去上学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愤怒,要么斥责几句,脾气不好的可能还抬手就打。可是结果我们发现: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的问题依然存在,得不到解决。

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呢?

方法其实很简单,布拉芙兰博士告诉我们:只需要父母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他认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最高级的养育,不是穷养或富养,而是……

就像前面提到八岁的孩子简,她经常性地头痛,尿床,布拉夫曼博士让她在纸上随便画一幅画,画中的母女二人都举着双手,旁边一个阿姨拿着一个篮子,准备接住掉下来的小鸟,但是很明显,小鸟不会落到篮子里,而是会砸到那个阿姨的头上。

通过询问博士了解到,简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跟他妈妈离婚了,在三年前再婚,前不久他的新妻子生了一个孩子;简的妈妈最近也再婚了,她和新丈夫都是某公司的高管,因为工作忙而经常忽略简的感受。

简的症状恰巧出现在她妈妈结婚那段时间,博士分析:简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她希望利用身体症状获得跟妈妈的亲密关系,生怕被妈妈忽略或抛弃。

了解了这些,简的妈妈后悔、痛心不已,决心改变对待孩子情感的态度。后来通过几次继续约见与心理辅导,简头痛和尿床的症状渐渐缓解了。

我想到儿时的那个小伙伴儿,她父母连着生了五个女儿,她是老大。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计划生育的拉走了,家徒四壁,甚至连门都没有,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而且她父母好像有不生儿子不罢休的势头。她的反复呕吐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由此想唤起父母的注意——我也是你们的孩子!而她结婚以后病症不治而愈,是因为她的丈夫爱她,重视她,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创伤在新的家庭中奇迹般疗愈了,她还是幸运的。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改变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让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急于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学会感同身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最高级的养育,不是穷养或富养,而是"看见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