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和创意,需要一定程度的“混乱”
(1)
最近在看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作者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这本书是他的另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姐妹篇,更加详细的介绍了他做笔记的方法。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奥野宣之就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笔记记录方法,他会把搜集的书单信息、书籍的信息等等都会添加进自己的阅读笔记里,阅读的感想则以“葱鲔火锅式”笔记的方式输出,也就是一段原文、一段感想的交错式记录方式。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作者更加详细的介绍了自己记录信息的方式:不仅仅是读书笔记,也包括生活中可搜集到的所有的信息。
因为作者是一个新闻专业毕业,也曾在出版社报社工作,为了有效地输出,搜集信息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序,毕竟没有输入就无法持续的输出,为了保证持续的输出,也需要有持续的输入作为支持。
而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笔记方法,就叫做“一元化笔记”。
什么是一元化笔记?其实就相当于把生活中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放进一个笔记本里,也就是all-in-one的方式。在这样的“一元化”笔记本里,可能会有自己看电影的信息,可能会有自己阅读的信息,可能会有自己在某份报纸杂志上看到的片段信息,也可能会有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可以想到的、可以收集到的信息全都纳入一本笔记本里,这就是一元化笔记。
当然笔记本里的信息并非仅仅只是信息,是要在记录下的信息后面写上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葱鲔火锅式”笔记法,一条信息、一条感想交替记录,然后把所有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所以在笔记本里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自己的感想。
感想可以仅仅只写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关键是不管想法多少都要记录下来。
可能有些人觉得,那种简简单单的感想记下来没什么用处,但实际上“判断笔记本上内容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这句话摘自于书上,给我的触动很大。
前两天我在翻看自己2020年的手帐的时候,发现在一二月份的时候,我记录下来的东西很少,想法也很少,并在在当天的复盘总结里,总是会写上对自己的批评,什么“我今天XX任务又没完成”啦,“我今天又拖延了”啊……但是在往后翻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复盘总结越来越客观:“今天XX任务没完成是因为突然发生了XX事情”、“今天有些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昨天没睡好”之类的。当时记下来的时候可能也就像是个流水账,但是在现在再去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的。
所以记录并不是给现在的自己看的,而是给未来的自己看的,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也会让自己努力变得越来越好。
(2)
在说起“一元化笔记”的时候,免不了的就会给人一种“这么乱七八糟的笔记本,真的有用吗?”的感觉。
说到“整理信息”,我们可能马上想到“分类整理”,比如说,阅读笔记归阅读笔记,学习笔记归学习笔记,生活记录归生活记录……之类的。作者认为,大量的信息确实需要分类整理,比如图书馆的书,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能够按照时间线把所有信息记录下来就够了。
这里有条理吗?有,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那么条理之下呢?随意记录就够了。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是有联系的,比如说从手中拿着的一本书,如果深入挖掘的话,就能思考很多的问题。比如但就这本书的内容,就可以问:这本书是按照什么逻辑组织的?重点是什么?这本书是如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如果想要了解一本书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就可以问:出版一本书需要些什么?怎样写出一本书?如何整理写作大纲?如何排版?需不需要配图?如何设计封面?印刷一本书需要哪些工序?……等等。如果所所有想要了解的问题自己都能去详细解决,那么这个人的认知体系就会变得非常庞大。
表面看似无关的东西,也许相互碰撞就能产生新的灵感。
就比如说,有一天早上就开始思考自己要画什么排版,苦思冥想都想不出一个。结果在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个人,帽子、墨镜、口罩把脸挡的严严实实地,走过的时候,突然这几个素材就在我脑海里构成了一个排版(因为我当时用的排版需要五个版块,结果这几个小物件就变成了我排版的版块样子)。
寻找灵感是需要联想的,如果不是我脑袋里想着排版这件事,那么迎面走过的这个人走过了也就过去了,正因为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在看到这个人的装备的时候,就成了我的灵感来源。
所以把所有的内容都装进同一本笔记本里,当我们在翻看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合理的联想,从而产生新的灵感。
寻找灵感是需要基础的,记录的素材多了,联想的机会多了,很容易产生想法的碰撞,也许就成为了一种新的灵感。
所以,有序虽然必要,但在一定的秩序基础上适当“混乱”一点,反倒是有益的。
(3)
之前我在樊登读书APP听樊登老师讲过一本书,叫做《混乱》。里面提到的“20号楼”让我印象深刻。
在麻省理工学院里面有一个20号楼,这里面出了很多的科研成果,这栋楼被拆的时候,麻省理工的很多教授和学生都去放蜡烛纪念。
在这栋楼里出了很多的奇迹,比如说从二战到现在诞生了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吃啥呢灰姑娘了军用雷达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20号楼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原子钟,最早的粒子加速器,第一个街机风格的太空战视频模拟游戏《星际飞行》,科学家杰瑞·莱特文在这栋楼里完成了认知科学领域的重量级论文《青蛙的眼睛透露了大脑的秘密》,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和莫里斯·哈利革新了语言学,利奥·白瑞纳克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消声室……等等。
为什么这栋楼能产生如此多的奇迹?因为这栋楼里面很“乱”,里面的门牌号是乱的,所以进去的人非常容易迷路,也就需要到处问路,这就给了不同学科的人们天天能够交流见面,也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学科的人聊天。
虽然我们日常习惯了要有条理,反倒是“混乱”能带给人更多的创意。
我在去年买了很多的书,但是并没有去过分的进行整理,也没有特意的去进行主题阅读,每次看完一本书想要找下一本的时候,就去书架上看看然后随手拿一本比较有兴趣的就看了,所以翻书的时候更能够产生一些联想,建立书与书之间的联系,有时候两本书明明不是同一个门类,但其中的某个点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也让我逐渐习惯转换角度去看问题。
(4)
在生活当中,混乱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能在有序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混乱,反而会帮助我们找到灵感和创意,当然前提是要保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