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12
第十二课 《易经》 的研习流派——两派六宗
关于《易经》的研习流派,自孔子赞述《周易》以来,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就有记载。战功后期,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就已被陆续收集起来,并汇成了《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之后历时2000余年,易学的研习流派也发展出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归为两派六宗。
两派是指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指占卜宗、禨(ji)祥宗、图书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又分别归属于象数、义理两派:占卜、禨祥、图书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这是《四库全书提要》的分法。
•象数学派
象和数在易学中经常被连起来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比如一个人,男、女、老、少、美、丑、胖、瘦……等表现出来的形状特点就是象。而与共相貌特征有关的数字,如身高、三围、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世界有形状的万事万物都有象有数《易经》这本书也不例外。传统观点认为《易经》的象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是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如为卦象,为爻象;②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泽,震卦象征雷等 ;③是指卦辞、爻辞中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中提到的龙,坤挂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这三层含义统称为易象。
易数也有三层含义:①是表示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一共有六、七、八、九,四个数,阳艾为奇数,阴爻为偶数,大数为老,小数为小,所以这四个数分别表示为少阳七、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②是表示艾位顺序的数。一卦由六爻组成,其排列顺序为由下向上数,初爻称初,依次而上分别称为二、三、四五、上,这种顺序标示了爻的变化规律;③是表示占笠求卦的方法,也即通过对揲(shé)蓍(shī)过程中著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要的卦象。
而所谓象数学派就是注重于对《易经》的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
•象数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邵雍 等人。
孟喜、京房、焦延寿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寿的著述已经失传,而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汉书》中记载:秦始皇焚书,《易经》因为是卜筮之书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学的传授并未中断。这条传承系统是:孔子传《易经》于商瞿,瞿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何。田何就是汉初经学兴起时的易学大师,他传易于丁宽、服生、杨何等人。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传易于施仇、孟喜、梁丘贺。孟喜传焦延寿,焦传给京房。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这四家易学被选为官方教材。
汉官方易学大师的著述大多失传,只有部分零星的保存在后人的辑录中,仅有京房的《京氏易传》一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们已经说过,孟京易学属于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学派。此外还有一个学派,就是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分属于儒家经学系统中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所谓“今文”就是两汉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大篆。前者是两汉经生抄写的本子,后者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本子。两种本子有一些出入,西汉经师各信从其所据本,《易经》因此产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
孟京易学发展到东汉逐渐被费直的民间易学所取代。魏唐时代也均是以王弼的义理学派为易学主流派别。直到宋朝,象数学派才又得以显露头角,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别。这个派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二是尽量回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与天人感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
因为以陈传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不论是以图形取代文字表述,还是以皇极经世图取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都只是孟京易学的变异,所以《易经》一般也将他们归为象数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