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书记录感悟|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2022-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根号1159

来源百度:《追忆似水年华》的对象和主题是“自我”,作者侧重的不是外在生活环境的变迁和人世沧桑的变化,而是偏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行文是类似散文体的回忆录似的小说。普鲁斯特用他纤毫毕现的细腻笔触来探索“我”的每一个细微感受,去捕捉思想上或情绪,最细微的波动,并借助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重叠地展现似水流年,抒发作者对故人、恋人利往事的怀念,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个身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感悟。同时作者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从而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因此小说中时序颠倒交错,情节结构松散多变。

———————————————————

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在贡布雷附近,有两个那边,一个是酒乡梅塞格利丝的斯万家,一个是盖尔芒特家。

1.《贡布雷》

久前曾读过此书,与当时相同,我对普鲁斯特效应描写的那段十分青睐,或许那只是一个总结式的概念,普鲁斯特对那段的着墨,充斥着一种回忆起希望的模样,作为一部百万字的巨著,概括全篇对人生心灵描写的,这一段绝对是有名有姓的。以“我”为视角,对那时的描绘来看,心理的静态与动态已经十分明显,没错,那是多愁善感的我,对世俗有着某种淡淡的概念,同世俗缧绁而相较的,是获取家庭幸福的希望,即那时的我希望着母亲能每夜在我上床的前一刻说一声晚安,或吻一下,可母亲并不想惯着我,在当一次破罐子破摔,堵在上楼的母亲面前直抒己见,请求母亲的爱的时候,我成功了,就这一次成功获得了更多的成功,然而却催生逆反的情愫,这种感情也是意识流描写的重要手段,也是多愁善感的我的一种体现。在没有棱角和坎坷的年纪里,少年在愁绪中寻迹心灵慰藉,也因那时在贡布雷生活下,对此心安的归宿产生别恋。追寻回忆这件事本身是本作着墨的重点,然而总是枉费许多心机,同生活的洪流里,不断抛弃纯粹的意志,对记忆的珍重也仅仅表现在了发生什么事这种琐碎上。当我品尝玛德琳蛋糕的时候,突然记忆起了那些化为乌有的回忆,回忆中的希望和美好的际遇,是足以慰藉此刻我生活光辉般的存在。回忆所夹带的快感和纯洁,以及对世俗缧绁的无视,不断交叉,对于当时多愁善感的我,所感到的超尘脱俗与陌生的清纯的感念,都离不开记忆珍重的内在。这也是我读到普鲁斯特效应描写的时候,一刹那间焕然悟彻的一件事,因为我长久经受放下过去这样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对往事记忆的惨淡,唯能刻画出“生命浅薄,还需由未来着色”的这样一种聊以自慰,正因如此,有一日当我去试图感动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感动自己的都是情绪的苦难。

2.《贡布雷》

借用安德烈·莫罗亚的说法:“他(普鲁斯特)被逐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图重新创造幸福。”《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回忆录式的小说,开篇以“我”醒来时,连续不断回忆起的往事写起,回忆的内容无外乎是曾经居住的房屋和城镇,以及屋檐下路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这种如暴雨洒向大地浸染湿透世间的回忆,好像是一种自我放飞式、自我追求般的事物,接着对回忆的描写(虽然并不是很具体)比较碎片化,读着感觉作者是在找重点来写,当然仍能看出对这些回忆内容的精致描述和“我”的感情。

作者普鲁斯特自小便有慢性哮喘,这种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惨痛。碎片化的回忆中,有着希望对于想要满足的事而长篇累牍去描述回忆中产生的幻想的意义,当母亲给予我想要的幸福时候,母亲并没有说一声晚安,而是认为我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由此我一时开始幻灭这种凭依感情去讹诈来的收获,当然我并没有被送住校,也是因母亲承认这是精神状态的问题,是一种身不由己的病症,也就是说我没有责任。普鲁斯特对于童年幸福的追求,是比较高强的,文中对于追求爱情的内容,首先着墨的便是斯万的爱情,斯万也是于“我”最重要的角色。《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基本看做一部独立的小说,当然独立但又有着绝对的交互,斯万的爱情便是于“我”的爱情产生在意义上的交集。

《贡布雷》的第二篇,也已经是彼一时此一时,不同年纪下的我的回忆,其中又着重描写了姨妈、佣人弗朗索瓦丝等外人的事,这里面我也从《贡布雷》中几乎很少与人交往的时节,一跃到开始接受人情世故。首先是布洛克的故事,他对书籍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因为礼仪问题受到父亲和外祖母的蔑视,最后不再受招待,由布洛克的牵线,我认识到了一位作家“贝戈特”。本作与艺术的交集极深,而最初令我走向这个艺术殿堂,便是对贝戈特的了解。我对贝戈特作品美的感受十分深,爱不释手,而也曾怀疑起这种感受的真实性,可后又真正了解到贝戈特的时候,那种其作品对于我早已从表层流露到了精神世界中产生的愉悦和波动,也是对于艺术的初萌,所产生的眷恋之情,无微不至一般,忒人心脾。贝戈特的作品本身也便有着能够深入精神世界的力量,同时也教诲了我“作品的取材和天才无关”,拓宽了我于艺术的理解。

关于对爱情的初萌,第一次见到希尔贝特,便产生别恋的情愫,而因为她那含而不露的微容,好似是一种高傲冷淡的态度,像是故意侮慢别人,因而有些自卑,可当我看到她被人以威严的口气喊走的时候,认为她也并非高不可攀,也得听命于人,这个印象便减轻了我因贝尔希特产生的自卑心理(也埋下了后续控制欲望和嫉妒爱的因果)。我对她的初印象,便留下了“这个红头发、皮肤上布满红色雀斑、手里拿着一把铲子、笑着向我投来呆板而隐含深意的目光的少女的形象,并把它作为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因无法违拗自然法则而不能得到某种幸福的首例。”

在《贡布雷》第二篇的最后,是“我”在盖尔芒特家这里散步的事,回家途中遇上了驾车经过的贝斯比埃大夫,受邀同行回贡布雷,途中又被双塔和钟楼夺走了视线和神思,感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同漂亮的句子相类似的事物,所瞬间激起了某种创作欲望,便借来纸张写了一篇“观双塔时的感悟”,同时又因为观赏了盖尔芒特家这边的风光,萌生贪图幸福的念想,幻想悠闲的生活。

3《斯万之恋》

《斯万之恋》这篇全文是以“斯万”为主体的,在《追忆似水年华》里罕见的没有引入“我”作为主体的一篇。斯万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奥黛特(德•克雷西夫人),奥黛特又引斯万进入了维尔迪兰家的社交圈。作为一个当红的绅士,伯爵的挚友,他并不想要将自己囚禁在婚姻这个狭小的笼子里。曾经的他十分爱女人,不过欲念和爱情在他身上激起的虚荣心很快便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中摆脱。诚然,我确实很难咀嚼斯万的爱情观念,因为我们并不是同一阶层的人,也是秉承对社交的不同看法和处事方式,若让我对斯万的爱情评价,则是一种顺应命运的因果,好像瞬息间成为风中残烛般的爱。普鲁斯特的描写基本是以斯万的“男人的爱”为主要出发点,利用了极其细腻、玄幻、细致的描述手法,将斯万的爱情从追求欲念的爱,转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爱,仿佛奥黛特和斯万两人可以容纳现实,一种朦胧却精确的精神、心理、思想,然而最终爱情的结果却仿佛在前文中无不剧透着。

在与奥黛特之前,他仍沾花惹柳,追求欲念的性爱和虚荣。在结识奥黛特的时候,他无法爱上她,认为她并不丑,很美,但却是无法激起他性情的美。在奥黛特将他引入维尔迪兰家的社交圈后,对奥黛特才逐渐产生兴趣,但是此时的兴趣并非是爱情,一个善于调情,希望满足自身欲念的男人,更何况还在跟外面某个女工暗中交往,此时萌发的兴趣对奥黛特来说,不过是感情略微高于友谊,有想要妄图利用她来发泄的欲念。这种为欲念不耻之人,自然也在《贡布雷》篇中被“我”的父亲所感慨轻蔑过。然而于读者们来说,在没有看《斯万之恋》以前,其实只是通过了我视角下的一些描绘,这些记忆的碎片顺势打造了斯万的风度和隐微的特征,这种不明确也使身为读者的我在观看到《斯万之恋》的时候,从一大堆的繁文中,所感到对斯万一种陌生而震惊,未敢相信这是斯万这个人的真实状貌。

作为一个通过沾花惹柳满足欲念的中年人,在获得爱情的时候,其实是很卑微的,他将奥黛特幻化为古画中的美人,试图艺术化她的形象。而奥黛特却无视那种卑微,也是好似浪漫的化身,她无私地给予了斯万爱情的感动,很快斯万也逐渐深入爱上了她,并产生一种试图加深了解她的欲望,而追究起她全部的生活(朋友讲述路遇奥黛特的事,使斯万震惊起她除了斯万意外还别有一番生活,便想要弄明白)。

普鲁斯特对于奥黛特的描绘也是精致而理想化的,她纯真、善良、热爱理想、几乎不会撒谎,并举出她曾欺骗维尔迪兰生病,拒绝赴约一事,将她感性的一面一览无余的表现出来,并在陷入爱网后,一见到斯万,她便腼腆,脸颊温红起来,活像个初恋的少女。

这一丰富且理想化的爱情故事,将两人逐渐从泥潭中拉出一样,似乎是把爱这一事物具象化出来,成为一个真实的客体,并不断发力,甚为玄幻奇妙。因此我认为,斯万之恋是爱情这一感情经不断的丰富后,普鲁斯特用以和人类的感官欲念做斗争的工具。

4《斯万之恋》

斯万和奥黛特的爱情就好像是一种折磨,斯万朝思暮想,病态般的追求,不惜擅闯奥黛特的隐私。因为无果,一时担心奥黛特得知他的行径会厌烦他的想法便烟消云散,可是希望得到奥黛特秘密的隐私的恶劣心态仍然没有改变。他嫉恨,容易吃醋(主要是福什维尔,斯万也知道奥黛特还有别的男人在追求,有时候他总有一种玩性,就是掌握奥黛特,让那些男人都羡慕他的一种炫耀心理),控制欲强盛。当他失去了维尔迪兰家的招待后,也便没有了维尔迪兰夫妇为其创造的优渥条件,他对奥黛特的爱开始疯魔、卑微起来。文中这样描写斯万身上的问题:“他自己过去在旅途中也总是追求新欢,到人头攒动的地方,而现在人家却觉得他有些离群索居,回避社会,仿佛曾经惨遭社会伤害似的。当他把每一个男人都看成是奥黛特潜在的情人的时候,他又怎能不厌恶人类呢?”因此,斯万对奥黛特的醋劲使他逐渐深陷一种病理里,性格也发生改变,好像暴露了私欲的全貌一样。

当维尔迪兰夫人驾马车离开后(夏都的活动结束后),斯万的马车车夫意识到斯万的情形,便询问是不是病了,由此能看出普鲁斯特也给斯万定义的是一种病。

由于这种随着报复性心理产生的病态,他不断的为自己传输奥黛特的恶劣形象,想象着奥黛特是福什维尔的情妇,想象着夏都的活动前夕,他们两个在维尔迪兰家嘲讽过他。又一日,奥黛特提起想上拜罗伊特度音乐节时候,斯万告诉她可以去租一栋城堡,斯万认为奥黛特会来找他要那租下一栋城堡的钱,他便可以拿捏她,而奥黛特确实送信来表示需要钱(理由是维尔迪兰夫妇和他们的社交圈也想参加瓦格纳作品的演出)。斯万不断的想象奥黛特的恶劣形象,认为她是背信弃义之人,恨着她,可是对她的印象不断抹黑很快便戛然而止,接踵而来的是对奥黛特新的想象,在这个想象中奥黛特仍对福什维尔投去笑脸,但是只有对斯万的笑脸中才含有真正的柔情。他突然明白,奥黛特的爱已经是不似往日的了,但是恰恰是与奥黛特的爱情,改变了他很大一部分心性,他终究还认为奥黛特是高尚的,原文中对此的描述很细致:“在经过这番动摇以后,奥黛特自然回到了斯万的妒意把她一度拨开的那个位置。”

关于对斯万的爱情,能看出普鲁斯特定义为一种病理,除了车夫的问候,还有在斯万内心动摇后的一段描写:“就这样,通过他的病痛的化学机理,他在以爱情制造了醋意之后,又开始制造对奥黛特的温情和怜悯。奥黛特又重新恢复成动人、善良的奥黛特……”此时的斯万,对奥黛特的想法已经缓步回到了原本高尚的层次,并逐渐开始对这段爱情有所期冀,希望奥黛特来求和解。通过不去回忆他经历的这些情绪来聊以自慰,即便无法见到奥黛特,他又卑微的认为自己肯定不为奥黛特所理解,此时出现了第三个关于病的描写:“事实上斯万的爱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内科大夫和最大胆的外科医生都会自问,除掉这样一个病人的恶习或者根除他身上的疾病是否合情合理,甚至是否还有可能。”斯万没有意识到自己此刻对于爱情的疯魔之程度已经很深,被病痛所蒙蔽了双眼,所窥见的形态,都已经是脱不开爱着奥黛特这件事。

由于这段爱情带给他的观念上的冲击,使得他的生活也遭受了很大改变,兴趣也逐渐衰退,同时在上流社会的聚会中开始青睐一些新的事物。

5《斯万之恋》

焦头烂额的等待,不断压抑自己想要去见奥黛特的想法。在这段爱情中,最有爆发点的我认为就存在于等待这段期间。

在文中多次出现斯万对奥黛特的想法,认为奥黛特身边的人们似乎构成了她生活不可或缺的框架,都是处于不同情景下,反复对这一概念的认清。利用如此重复的形式映现斯万的爱情历程,体现斯万之恋的复杂和普鲁斯特对表达《追忆似水年华》的爱情主张的执着(很多人认为斯万的爱情在文学中是特殊的,并不以人与人为准的公平,而是一种卑微的爱情倾向,即斯万倾倒向了奥黛特,对奥黛特全盘的接受,在文中曾描写道:“他所珍爱的真实是奥黛特告诉他的真实”)。 爱情对他的折磨也渐渐深入到终幕。

在回到上流社会举行的音乐会上,也便是在盖尔芒特家那边,再见了昔日的友人们,然而在光鲜亮丽之下斯万却感到因为参与音乐会而痛苦

对于爱情的幻觉极其痴迷,而心中的恶劣往往是只报复在虚幻中,不断让自己沉浸在这一幻觉里,又不断向现实中的存在施压。打破这幻境的也是后来有人匿名来信,告诉了他奥黛特往昔的风流事,可即便如此,斯万也要亲口听奥黛特向他坦白(“他所珍爱的真实是奥黛特告诉他的真实”便是出自这其间),否则他无法相信,甚至聊以自慰。

6《斯万之恋》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对“我”来说,使我于艺术纠缠不开的是贝戈特,而对斯万来说,则是凡德伊。在维尔迪兰家的时候,曾听见年轻钢琴家弹奏过凡德伊的曲子,但是当时斯万只是对片段有些追求和着迷。通过文中对凡德伊的评价,可以看出凡德伊的名声是十分好听的,既有着“对干涸的心有一种治疗作用”这样的神化评价,还有斯万所感到的快感这样具体的效果。在维尔迪兰家的时候,正是这首曲子带给他一种忒入心胸的感情,使他爱上了奥黛特。

在斯万后面因为与奥黛特关系恶化之后,偶然又听见了凡德伊的鸣奏曲,触及了他对往昔的怀念,这一主题突然又回到了“回忆”上,对于他着墨的回忆,虽然不是以“我”为视角展现,但是文字间透露了一种“一去不返”的惋惜,无论如何去试图挽回,所谓曾经也已经永远成为了曾经。

7《地名:那个姓氏》

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当中《贡布雷》展现了“我”醒来时,辗转反侧回忆起过去在贡布雷的生活,在贡布雷中,小说对“我”的爱情故事起始,也便撰在最后一部《地名:那个姓氏》里。在贯穿我人生的故事中,斯万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单单是斯万的爱情,还有往昔对贡布雷不断回忆,形成破碎而完整的、精致的酒乡梅塞格利丝的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故事。

第一卷的三个故事其实都着有交集的地方,人物们一个个的故事,以不断回忆的形式(主要是《贡布雷》中的回忆,《斯万之恋》是斯万和奥黛特爱情故事全景)展现出来,又不断加以精致的剖析解论,情节的跨度也极具观感,就好像在看一场抢救过程一样。

《地面:那个姓氏》中所写的姓氏无疑就是“斯万”,从《贡布雷》中,普鲁斯特便引人入胜的描写了一个枝叶错杂而又灿灿生辉的斯万之家,令其读者早的印象中,对斯万就跳不开“绅士中的绅士”这样一个印象,在《斯万之恋》中(或许也有讥讽爱情是毒药这样一层概念)则展现了斯万不为人知的恶劣神态。在《贡布雷》中,我们也便能看到“我”的爱情是脱不开斯万的,这是一种被影响的概念。“当我爱希尔贝特那时节,我还以为爱情当真在我们身外客观实际地存在着”,希尔贝特•斯万也便是斯万与奥黛特的女儿(关于为啥最后他俩还成了,恕我真的不知道,我得知斯万夫人正是奥黛特的时候,也很诧异)。从《贡布雷》中在下坡道上初见希尔贝特,所产生的自卑不同,那时候对爱所憧憬但懵懂年华中,毫无办法挣脱自我约束的意识,只能把希尔贝特的形象铭刻在心底,加上对斯万这个姓氏异样的向往,也使我毫无底气。在《地名:那个姓氏》里,我偶然和希尔贝特一行人搭上关系玩游戏,从此便有了与她见面的理由,可惜因为出门必须让弗朗索瓦丝看护着,总有所拘碍,在家中也总希望听见父母长辈对斯万家的交流(更期冀着希尔贝特的事)。这种靡靡的自我满足的小小的爱恋,潜藏于心中,仿佛闻其名,便可唤心花怒放般,像一块沉木香,不希望他人发现,总在渺无人影的时候偷偷拿出来嗅嗅。对希尔贝特的爱恋,铸成了对旧的情谊和新的情谊变换的决心,将旧的情谊比作遗产,换取真正的幸福也便成为了我执着于爱情本身的理想。然而这种偏袒的美好,被回忆所垄断,爱情本身的想象力逐渐衰弱到毫无反响,只凭往昔对这段爱恋的记忆,不断从中剖析,不足以支撑我对幸福的执着。在《地面:那个姓氏》里,文中对与希尔贝特在一起的故事,其实便是回忆的碎片,在正常的时节下,我已经没有了希尔贝特(离开希尔贝特足足十八年之久),在踟蹰不决后回到贡布雷,只想不断地去回忆往昔,想和斯万夫人聊聊记忆的事,希望她能做到帮我补全记忆这件事本身,便是对追忆往昔的一种热烈追求,也便在最后,猛地感慨起生活曾经的一切都跟岁月一样易逝。

8我对“斯万之恋”代入的感受

关于斯万之恋,我仍有繁多的想法,当然与之文章无关——我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事实上我觉得斯万之恋应该从如何去爱入手来联想,不过也因我并不懂得爱,想着自然是为了获得幸福,才如此付出去爱才是。当然这只是我最浅薄、最平凡的想法。斯万之恋给我一种后劲,光是读普鲁斯特在《斯万之恋》这篇中所写的斯万那感情,就好像是一种观览、欣赏,从一个男人在爱情上收获,不断的为幸福着想,为爱情付出时,他蓦地显露出自我的缺陷与谬误,成为了一种反自我意志的存在,可是在斯万的视角和讲述下,我也将奥黛特的形象彻底美化,也就是说,甚为卑微的不单单是被爱情俘获不断疯魔的斯万,还有身为读者的我,同样拜倒在奥黛特的美之下。倘若不是奥黛特亲口承认自己的风流,我们只认为奥黛特的美还仍同古画中一样。而这时我产生了一个观念,如果把我和斯万进行比较的话,我发现我其实和他没什么不同(除了地位和情商还有生活方式),对待感情上,天然的能够产生一种别恋的幻觉,好像真正获得了被爱的资格,又天然的敏感起来,对爱情产生质疑的同时又不去质疑爱情本身。当我得知我所爱的人是个风流人物时,我只觉这是诬告,谁会相信一封匿名来诋毁自己所爱之人的信呢?可是也理所当然怀疑起来(很抱歉,可能是我作为一个情商不高的男性所固有的想法),这种不断妄想,甚至是处在爱情寒冬期时,那种对爱(不如说是唯独她本身)的追求和希冀,期待度都会随之升高,但也脆弱不堪,因此我认为自己是没办法挺过寒冬期的。我和斯万的爱情观念截然不同,但是如果真的体验一次爱,我恐也有与之一般的做法,因此在爱中,迷蒙自己双眼的从不是爱情本身,只是不愿意去相信现实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