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在焦虑的事儿,法国年轻人也在焦虑!
过年期间遇到一些亲戚朋友,开口就说“读书真好啊,无忧无虑。”怎么说得他们没有上过学一样?作为学生,我们也有要焦虑的地方。
银子的焦虑
爸妈在微信上问我们生活费够不够的时候,看着银行的余额,把原本想要说的话删掉了,回了一个字:够。
学业的焦虑
听不懂课,快考试了发现好多知识点还不会。想借个笔记来抄一抄,却发现脸皮不够厚。
工作的焦虑
找份工还难过找老公。事实是现在连老公的候选人都没找到。
说不出口的焦虑
如果说上述焦虑是那些说得清道得明的,以下这些焦虑则是难以启齿的,说出去还会被人觉得无病呻吟或者矫情: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想要什么,知道想要什么之后发现自己很无能为力。在努力了,却发现怎么样都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近期,法国媒体世界报(Le Monde)也注意到了当代法国年轻人的焦虑。
Le Monde 《世界报》
题为:《硕士学位也不能保证轻松就业》
Le Monde 《世界报》
题为:《硕士:选择困难》
Le Monde 《世界报》
题为:《他们的未来也许会是失业,零工和不稳定》
看到这些关于就业焦虑,简直说到了我们年轻人心坎上啊。看来,真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焦虑。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焦虑是中法两国都有的。
01
什么?
法国教育也重理轻文?
欧洲不是人文传统很强的地方吗?法国高考不还要考哲学吗?
和国内一样,学科鄙视链的问题在法国也普遍存在:
商科>工程师>理科>文科
法国社会长期对各科高考生存有刻板印象:想到理科考生,脱口而出的必为“学霸”;文科考生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经济社会科考生则是“万精油”,对啥都不太感冒;而选择技术类管理科的考生,则是“一无所长”的差生。
目前,法国的高中教育也存在着学科发展失衡的局面:理科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制约其他学科的发展。
02
什么?
法国年轻人也要受父母“控制”?
老法不是崇尚自由吗?说好的 égalité 呢?看来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很爱操孩子的心啊!
法国孩子的职业定位一直是爸妈很操心的事情。近年来,法国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持续超过25%,家长们担心孩子一步走错就“毁了一辈子”。
据世界报( Le Monde )报道,海伦喜欢学社会学,可是她父亲觉得社会学是差生才喜欢选择的专业。在家长意见之下,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心仪的专业,折中选择学地理。
在法国,工薪家庭的孩子选择学校需要考虑的是财力、人脉和眼界;但对于那些“精英子女”来说,压力也并不小,更多地来自父母的期待。
03
什么?
法国年轻人福利那么好还缺钱?
老法不都很高冷、很浪漫、很自豪吗?他们不是不轻易谈钱吗?怎么会为钱焦虑呢?
欧洲统计局(Eurostat)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法国24-29岁的年轻人中,有超过四成的年轻人称自己每个月入不敷出。
工作之后,和在国内的我们一样,哪怕我们没有伸手找父母拿钱,父母只是给我们提供落脚的地方,和我们一样,法国年轻人的收入刨开了高额的房租之后,剩下的钱只能维持“基本生存”。
由 此 可 见
碎 碎 念 时 间
以上的所提到的这些焦虑,不是你换个地方生活就会消失不见。
我有个朋友在没有确定要不要奔向法兰西怀抱的时候,常常会在百度和必应上搜索,看看“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尤其在你心神不定的时候,试过在百度、知乎搜索栏上打x国留学,极大可能会被以下话题吸引住:
「在x地留学是什么样的体验」
「花x万去x地留学到底值不值得」
「后悔!千万不要去x地留学」
……
这些话题,吐槽的声音往往会大于客观的声音。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吗?
日子过得不如自己所想象的人,往往会找各种渠道抱怨和吐槽,见到亲戚和关系普通的朋友通常不会轻言不堪,只有和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和网络上的陌生人才会开启吐槽模式。
作为一个挣扎过要不要出去留学,以后要读公立还是商校的人来说,我也算是过了那个挣扎,想得太多,却没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你现在的心里还有这些疑问:「要不要去法国」「选择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真实的法兰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心里七上八下,每天睡前刷知乎搜微博,在搜索各大公众号有没有类似话题。
与其自己在瞎几把焦虑还不如厚起脸皮多点向身边认识的人打听打听,多搜搜资料,多问问红领巾。
我想你会和我一样,聊着聊着、问着问着就慢慢了解自己的心意和想法,像剥洋葱一样,一点一点剥开自己的顾虑,更好地了解自己。
但是,任何一个人并不能帮你做决定。中介说的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下判断的终究还是你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