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陷”。如何高姿势看待新京报关于读经的种种解读?

2016-09-05  本文已影响19人  小田若拙

事情已经发生过一段时间了,当时是先看到新京报的文章,有些思考与感悟心中颇有认同,分享到朋友圈却发现想说的太多了,删了

当时碰巧看到老师转发爱读经官方对那篇文的反驳,打看一看,意料之内的失所望吧~

个人坚信经典的力量并且亲身实践过的,些许的担忧,将那些担忧配合配合反驳文分到朋友圈,又删了。

安慰自己不要多管闲事,显示自己too young,too simple……

不过,有些道理,想明白了才能真真正正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观点只有自己理性的梳理过了,才能真正的锻炼思维,就事论事。

先表述个人立场:是推崇王教授读经观念的。程度?百分制算75吧~


先是标题

读经少年(主体)、圣贤(梦想)、破碎(凄惨),标点是冒号:有种表述的感觉,似乎后面这句“反体制教育的残酷试验”就是前面那位孩子的心声。

移动信息资源过多的时代催生了无数的标题党,情感配合诉求加之极强的目的倾向性引导,不愧是大刊,大写的服~

文章开头阐明近十年读经教育的部分现象“大批少年离开体制教育,进入读经学堂求学。”除去开头第一句外便是倾向于负面的形容词,加之所谓读经人士总结“孩子+残酷的实验”

全篇采用的是个人很喜欢的事实论证,主要载体是“圈内”经历和言论加实地考察,造成一种“呐,事实就在那里,可不是我瞎说”之感。

前后一联系,开头这三小段的倾向性引导,不错。文字加贴图,还没开始阅读变将点进阅读的受众们自然而然加上怀疑的迷雾:真是这样(不好)吗?多了一份探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忧。

其实是对题目的再一次解读:读经人士总结、孩子、残酷的实验,包含了权威,情感,与科学的冷漠。

反感度+35,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事例。

郑伟生同学的例子,并不认识他,不过作为小“圈内人”的我从新京报的表述中能够明显的读出,这绝非伪造,细节表述的很好,他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一直反感“读经”的部分原因。

不过大的点在有机会配合爱读经反驳这个事例时的表述一块说吧。简单来讲,这绝不会是个例的。

反感度+25,这就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真相。


观点配合

“最好的读经老师不是人,而是复读机”。虽然这是小标题,但其实这一小标题下的内容多是将佛道加读经,其实这和王教授的理念就很不贴切了。

唉,多好的一个说明解释机会啊!爱读经怎么就轻易的过了呢。

好吧,人家高冷,不屑一顾喽。(注意,这句就算是一种倾向性的小引导)

反感度+10,佛?不算是一家吧。


“文理书院”

人家超想去那玩(观摩学习)的。读经教主是什么鬼?

王教授那么帅+有气质,要算教主也是那种武侠小说里洒脱不羁为正道所不容最后拯救苍生打破正邪边界求取大道的男主吧!

新京报的记者大大,文理书院他们的排版技术一直都很差偶知道(耐不住王教授颜值高啊~),但您把“村电商服务站”一块放框里什么的心机也够明显的了。立在丁字路口什么的实在。。。

“记者到访是在文礼书院里读到一些孩子的随笔”没藏着掖着的。至于所说义理与实践,静下心来只求一路。

郑伟生问王教授前途何在。王财贵回答,如果还考虑前途问题,那你就不要读书了。

作为一个向来没那么迷茫的学生,王教授说的没错啊,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什么前途。

我读书和做笔记摘要,只是因为:书诶,不读的话不会觉得亏吗?就酱。

应该说,学生求取的是方法论,老师在诉说世界观:这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难过点。

反感度+15,在外人看来这样真的很不负责


返回体制教育?

个人是没打算离开的,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个体制。(好大的点)

从狂热支持者到坚定的反对者?这就是每当同学问我,“你读经那么多,《学庸论语》都背过了,真那么好吗?有什么用吗?”一般只要老师不在面前我都会微微一下回答道:“其实吧,没什么用的。”

是的,我读,我背,只是因为它在哪里,不去做的话,不会觉得亏吗?

至于力度,刚刚好就好,别狂热也别坚定,想清楚,弄明白。

任何教育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人形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拥有不依附于他人的独立人格而存在的。

这是我所坚定的,即没有什么事是需要坚定的。(感觉自己棒棒哒,要再读两遍《中庸》去)

反感度统计结果:我数学不好,算了吧~


新京报的这篇文章我个人是喜欢的,观点明确,不骄不躁,配合情感宣泄与事实思考,徐徐道来。算是追热点吗?哇喔,读经成热点了,好开森!

有些思考,你不做,总会用人做的。

相比之下,爱读经这篇,怎么说呢,人家不想说了,码字码的好累~

如果是品新京报是高姿态,那爱读经真是无力吐槽了。。。

爱读经之标题:理性与非理性之争,新京报反读经之路能走多久

一句话总结:理性=新京报,爱读经=非理性。

新京报反读经?从头到尾新京报智慧的运用倾向性措辞引导为辅,他人实例观点为主,就木有出现“反对读经”这几个字。(他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就是反读经?哦。好聪明,人们看不出吗?用这么重点标注加标题上吗?)

江湖很小,不要给自己树敌。哪怕新京报明确标注反读经于正文了,也应该和和美美的去两线中庸之道,拿出一副:“朋友,我知道你不是很认可,我们也认识到有些不足了,坐下聊聊,能麻烦您帮忙给些意见好吗?”这样的态度啊。

对了,标题明明是疑问语气还不加问号?!!

新京报是大报,不是路边八卦杂志,推人进入敌方阵营,以后新京报不反读经真是对不起他们了。

最后一条反驳人家说读经背后商业产业链条巨大暴利,然后,不会说就别说,紧接着跟着爱读经的广告贴:

一次都不忍心落下,是有多饥渴,多缺钱啊~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无论家庭、校园还是职场,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生命中,我们绝大多数的纠结与困惑,愤怒与失落,根源,都来自我们怎么与别人对话、协商、争论、说服。

一个人说话的技巧,其实就是一个人面对问题的方式。

一个组织的言论发表,往往代表了这个团体对于问题的判断与处理。

就像人对于自己外表的重视程度:你的人生已经重要到了需要忽视说话能力才得以成全的地步?

很喜欢道格拉斯的路径依赖理论: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换言之,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装出一副不在意且高冷的样子,因为你不敢去掌握它,害怕自己掌握不了它,害怕被别人笑话,害怕自己努力之后的一事无成。既然这样,那我就否定它,将其定义为奇技淫巧,所有学习他的人是一事无成。

有能力的大神往往是随意秒杀后才掸掸袖子,表示老子不care。这样才不会再有虾米来打扰修炼。

能力是用来隐藏的,但绝非是为了隐藏而隐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