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内向与外向的人才能聊得起来?
近日和朋友去邻近一家风味独特的烤鱼店吃烤鱼,点了一条大皖鱼,口味选的是金汤味道。烤后鱼鲜香酥脆,再配上用南瓜、莲藕、鸡汤熬制的金汤上味,吃完之后口齿间都是鱼香,所以令我频频光顾,时时挂念。
在等烤鱼上桌的间歇,我无聊得很,不禁观察起斜对面桌上吃得兴起,交谈正欢的两位年轻女孩来。她们俩面对面坐着,桌上摆着一盆番茄味的烤鱼。
靠我近些的女孩微胖,戴着眼镜,看不清面容,但是一举一动极为谨慎,夹鱼是轻轻的拿起,放在碗里,吃鱼也是细细咀嚼,方才吞下。稍远些的,则与我面面相对,面容清秀,颇有假小子的风范,一举一动干净利落。穿着时下流行的条纹运动长裤,外搭一件小白衫。我无从知道她们是从何处来,抑或是从事哪些职业,她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那里,尽情地享受着面前的鲜香四溢的烤鱼。稍远处的女孩显然是个话题王,永远有说不完的话,永远都是她在两个人安静片刻后突然说起脑海中有趣或是新近的事儿来,而她对面的女孩则不时说一两句,大部分时间,她都属于倾听者。
这使我脑中突然闪现一个疑惑来,是否是两个相处得较好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倾听另一个善于表达呢?
表面上来看,似乎是这样的。因为两个人,都不善于表达,就会像闷葫芦堆在一块,一点声响也发不出来。要是都擅长表达,又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争吵当中,这么一想,似乎两个人要和睦相处,需得是一方善于倾听而另一方善于表达才是合理的。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我把我的疑惑跟朋友说了之后,他当即反对了我的观点,讨论过后我们才恍若惊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式,其实并没有这表象看起来这么简单,它深奥无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或聆听的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在不断地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输出信息,才能彼此沟通交流,维系着我们在社会上基本的生存活动。
如果人与人的交往真的跟性格有关,那么可以就交流的两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两个人都善于表达,两个人都钟情聆听或者一个人喜爱倾诉另一个人喜爱倾听。
两个都善于表达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交流的频次会比不擅长表达的两个人交流频次更快,话题更新速度也快,双方在不停地说,主动权在不停地转换。这种交流,在刚打完球勾肩搭背的两兄弟之间很常见,在饭堂喧闹嬉戏的两年轻小伙中也很常见。
而两个都不善于表达,钟情于聆听的人,那么必定是十分敏感,细心之人。他们有着超强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因而,他们的交流,或许不会如一方说一方听那般频繁,却是频次慢,内容简短且精致的交流。就像真正的知己一样,相互知道对方的内心想法,言出必中的。
最后一种,则是我们在饭桌上经常可以看得到的交流情况,也是我们误以为两个人交流必然需要的一种状态,它其实是两个人交流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一个擅长表达的人和一个擅长倾听的人在一起交流,相较于其他两种情况,是一种更为自然而然的交流。因为双方都以其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沟通交流着。话少的,可以在听完之后,间隙插说自己的想法,而后等待另一位擅长表达之人的继续。话多的,自然会更尽兴表达,热情分享。
由此可见,两个人的沟通交流,与善不善长表达并无关系,只要你真心想要与那人交往,你自然而然会对对方产生好奇心,话题也会由此展开。如果你真的想要跟一个人沟通交流,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话题,你需要的只是给自己足够的交流动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