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的终极法门
《大学》的经一章只有两百多个字,是儒家做内圣功夫必读的根本性经典,系统的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做回圣人的修学次第。为什么是做回圣人呢?难道我们本来就是吗?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圆满具足的圣人!只不过后天的门户一开,统统都被阴私的七情六欲给蒙蔽了,没能展现出来而已,如果老实的去做格物的功夫,圣人的特征自然就会渐渐的显现出来。无需劳驾鬼神,也没有必要搞盲目崇拜。就像光明的太阳被浓厚的乌云遮住了,虽然暂时只能看到乌云,但太阳并没有消失,只需拨开云雾,太阳的光明立刻就可以显现出来。
在这一点上,人类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部分人认为人性本善,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异,只需要恢复到至善的境界就好;一部分人则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天生都是有罪的,世界上所有的人在本质上都是坏的,所以他们需要救赎,于是,迷信型宗教就扮演了这个拯救者的角色。认真的去读历史,我们会清晰的发现,以某国为代表的西方人都有攻击和侵略的特性,他们的文化是典型的强盗文化,在强盗文化里生长起来的人,有罪恶感是很正常的,因为强盗从来都被认为是坏人。不过,无论多坏的人,都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他会想要往好的方向走,但过去已经制造了很多的伤害,而且统统都变成了沉重的心灵负担,自己又没能力改变那些既成的事实;这时候,有两件事情就显得紧迫起来:一是找到合适的替罪羊,让它为自己犯下的罪恶买单。于是,万能的、主宰一切的形象被创造了出来。二是把自己的罪恶行为合理化,尽量减少因为行恶而带来的心理负担。于是性恶论应时而生并备受吹捧。人类道德的极速滑坡,跟性恶论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无论他在性恶论的支撑下认为自己的罪恶行为是多么的合理,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自己是错的,会产生隐蔽的罪恶感,因此,从根本上说,人性本善的理论更符合事实。
人性本善的前提既已成立,那对于一个已被严重扭曲和污染的普通人来说,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恢复到清净无染的至善状态呢?答案是“格物法”。《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法”是儒家内圣之道的基本功,旨在解脱情绪烦恼的束缚,从而实现绝对的心灵自由。“格”者,使其正也。有格除、格正和觉察之意。“物”者,心之挂碍也。包括了感受、情绪和认知。一个人不开心,看起来不自然,我们便说:此人心中必有一物!可见,这里的“物”指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东西。所谓“格物”就是看清情绪烦恼的真相,格正消极负面的认知,活在清明而不执著的当下。
“格物”格的是心中之物。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心?心在何处?熟悉经典的人可能立马就想到了《楞严经》对心的描述:“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楞严经》描述的心纯净无染的道心,是心的本体。但普通人多的心多半已受了很多的杂染,有杂染的心是人心,由于受各种观念知见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人就各不相同。有的人出生在好的环境里,一直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我们便说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强盗窝里长大,耳闻目睹的都是些偷鸡摸狗的事情,长此以往,那颗纯净无染的心渐渐被那些负面的东西所遮盖,我们便说他是个心理阴暗的人。道心超越时空,无形无相,很难具体的描述。但人心不一样,既落后天,必有端倪可寻。一个人在感情上受了很大的挫折,他可能会说自己的心好痛,痛是一种感受,感受必定有位置的所在。如果他说:“我的心好痛!”,那他一定会不由自主的把手扶在自己的胸膛上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大多数的人受到惊吓或被无端的辱骂,胸膛的正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映,由此观之,人心的位置就在胸膛的正中央,也就是两乳正中膻中穴的地方,也有人把它叫“心口”。
“格物法”在情绪管理上的应用,《中庸》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为之和”。为了便于实践,笔者决定用现代的语言把它拆分为五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步骤:
一、 觉察情绪的到来。当有某些不合自己意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产生某些不愉快的反应,当这些反应发生的时候我们要立刻警觉。“我这是在发火吗?”,“我是不是在生气?”。
二、 感受情绪的位置。把手轻轻的放在心口,感受心口的能量场,那里产生了哪些反应?酸、麻、胀、痛、痒、热、紧、堵?
三、 看清情绪的真相。酸也好,痛也罢,所有的感受都只不过是气血涌动而产生的物理现象而已。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同样是绵绵秋雨,有的人感到忧伤,有的人感到浪漫。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和记忆不一样。我们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某些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跟我们的想法不一致。如果我们觉得地球应该保持静止,可事实上地球却一直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会让我们痛苦。但这个痛苦客观存在吗?不!它只是我们的某些观念跟事实不符合而已。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要把埋怨转化为改善:“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
四、 观照情绪的来去。我们的心口的能量场就像虚空一般,允许各种情绪在这个心口的虚空里来去自如,我们要做的,只是静静的看着。情绪就像潮水,来的时候气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不执着于它,它很快就会退去。
五、 解脱情绪的挂碍。心无挂碍,如万里晴空,轻松自在的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流畅。
一般人遇到情绪的时候,多采取压抑或发泄的方式,这往往会把事情弄的更糟;压抑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而发泄又容易对别人造成伤害。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结果沦为情绪的奴隶,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定力和智慧。如果能够把“格物”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很快就会有明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