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每一个当下,都超出我的预期

2018-02-04  本文已影响5人  季_三

文/季老三

人生真是奇妙,连我自己都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照旧,记录生活的片段,给自己和阅读的人一些警示和启发。或许,您也曾如此。

-1-

即便下午有99%的几率我会学习,1%的几率会睡死,天有不测风云,我还是选择了睡觉。

看上去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选择,但是这两天的感受将完全不同。如果下午备课备好了,晚上就可以选择看喜欢的综艺,|或者抓着这股学习的热情继续做完我的考公题,抑或构思我的文章,这将是充实和愉快的一天,明天也可以不那么紧张;如果下午努力了三小时还没有备完课,我就会很庆幸晚上还有时间给我继续准备,让我不至于做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现在可好,白瞎了一个下午。

在面临状况时,我总忍不住跟着自己当下的心意和状态走,导致残存的理性被淹没,选择了睡一个下午的觉,同时,抛弃了踏踏实实地备课的选择。

既然情况如此,我们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扭转局面,紧紧抓住我们的理性?

设想,如果在睡前就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计算好每个选择背后的收益和成本,我们或许就能在感性泛滥前用理性将它控制住。

简而言之:重视每一个选择,即便它看上去微不足道;做全面的考虑,即便看上去毫无必要。看上去只有一点点不同,其实已经大不相同。每个岔路口的风景和体验完全不一样,经历过后,我们人生的阶梯又多了不可忽视的一块基石。如果我们能在事前全面地分析自己可做的选择,以及每个选择将带来的结果,能帮我们打一剂预防针,唤醒自己的理性,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让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策马奔腾。

-2-

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最近在琢磨“读书无用论”这个说法。为什么同样是读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呢?他们的所站的立场和讨论的基础一样吗?

大多数持“读书无用论”的人都认为:读了那么多年书,也没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困境。与它相悖的一句话是:读过的书,就像是吃过的食物,虽然已经不能一一列举吃过什么,但是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血和肉。

前者对读书失望的原因是:读书缺乏自己的思考又不联系实际,当遇到某个问题时,不经自己的思考就马上翻书查答案,缺乏与“解题人”的思维碰撞,自然学过就忘;后者从读书中受益的前提是:书中的原理都经过理解和整合,纳进了他的认知系统中,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慢慢就消化了书中的点滴,最后即便忘记了原话,他也已经将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了。

读书无用,其实是因为——“死读书”,不是强调学习用功与否。在用功的人中不乏头脑十分灵活的,同理,在懒惰的人中也有呆板的,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划等号。“死读书”的评判标准是,是否能利用“书籍”这一工具改善我们的生活,能则“通”,否则是“死”。

那么,如何把书读活呢?

可以每得到一点启示,就将它加以实践,若检验为真就一直奉行。长此以往,我们对书中的理论会理解得越发深刻,此理论也能帮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

-3-

坚持把一件事,会有意外的收获,人生的惊喜常常就从这些地方迸发出来。

下午做申论试卷时,差一点儿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的题目是《幸福的秘诀是抱有希望》,下不去手的原因是:一边是对这个主题很陌生,一边是想法太零散,不知道用什么思路把它们串联起来。

这不,第一段刚起头,第二段就不知道怎么接下去,感觉自己说什么都不对劲,怎么切换都觉得别扭。后来就索性不去理会行文思路,我直接开始阐述自己的分论点,写着写着居然文思泉涌,接连想到第二个和第三个分论点。还东一个想法西一个想法,我赶紧把它们补充下去。耗时80分钟,一篇文章居然就初具模样,这是刚才的我所没有想到的。而此时再回过头看整篇文章,我很自然地就给第二段写了个过渡句,然后完工。

申论总的耗时180分钟,在143分钟时我就想要放弃,苦苦思索却一点儿思路也没有,想着兴许直接放弃算了。可是我又不服,对于这种谁都能说上几句话的主题,谁不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放弃,然后去看解析和背诵别人写的范文?我的内心完全无法接受。

像这种自我感觉势均力敌的时候,恰恰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要是坚持下来了,即便写得不够人家好,也认了;要是没坚持下来,相当于打自己嘴巴又不给别人好脸色,一副天地都欠他钱的模样,然而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本事。很庆幸,我没有落入这个陷阱。而且在完成整篇文章时,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像试卷上有一个大拇指在给我点赞,我也忍不住频频点头,啧啧称奇。

写在最后

每一次做同一件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希望:你得到的是你想要的那个结果。祝好!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纪伊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