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少年时的记忆特别强劲?
为什么说少年人的记忆力特别强呢?我也说不清,反正,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少年时的记忆力就是特别强劲,背课文背得一字不落,而且就像捧着书本朗诵一样流畅。那时候十多岁,我爸下海做生意,一会儿到东,一会儿到西,我也跟着把学堂转到这里又转到那里,可是每到一个新环境,我不仅能很快适应,而且,还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将那个地方的方言模仿得好比自己的乡音一样顺溜。
所以别说是学唱流行歌曲,那简直就是洒洒水。你想想,唱歌需要说唱歌词,而词段我是容易记得住的,就像背诵课文一样,可歌词比长篇累牍的课文要简化得多了;另一方面,如果把模仿歌者唱腔比作模仿一个地方的方言,毫无疑问,模仿唱腔肯定要简便得多。因为唱歌带有游戏娱乐性,明显比单一的谈话表述要有趣味得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2690/56f7dc620064173b.jpg)
你知道,趣味,是促进记忆的一项重要元素。
关于唱歌这项娱乐,那不过都是信手拈来。
少年时要学习东西,好像也无需刻意去记忆去学习,只要身边的人说得多而我又听得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它很快就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少年时牢记的东西,中途间隔了好多年,而今重又提及,毋容置疑,照样记忆清晰。
别说是我,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相同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时背的古诗,譬如《静夜思》、《山行》、《登鹳雀楼》之类,过去了这么多年,哪怕没有间断性地复习,随便捞起它,你还是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小时候时学唱的流行歌,譬如齐秦的《狼》,甄妮的《鲁冰花》、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张学友的《吻别》、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等,搁如今,只要随意张口哼哼,歌词与曲调都会唱得精准,不会有一丝偏差。
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一篇《出师表》,那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下来之后,到今天,我依然没有忘记。
可是时过境迁,时光飞逝一晃三十年,我从少年熬成了中年,记忆力竟然大不如从前。我现在背课文压根儿记不住,就算是当时记住,过了几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我现在学唱歌,开始几遍,唱得牛逼轰轰,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不仅歌词一句也想不起,就连它的曲调旋律,我甚至也会一筹莫展,要回想老半天。
就在去年,我背过一首岳飞的《满江红》,当时还录了个视频发了个朋友圈。表面看来,好像很有能耐,可是事隔一年,至今再提及,却连开头都想不起来。今时之状态跟少年时相比起来,那真叫黯然失色、毫无光彩。
可是终究为什么,少年人的记性就是要比成年人好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2690/2476692514dfa2ea.jpg)
我经过几个小时的思考,找到了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少年人学的东西比较单一。因为他接触的圈子比较小,他每天接触的两个面-无非就是学校与家庭。圈子已经定格,他也没有飞出去的条件与能力,所以才心无旁骛,老师让学什么就是什么,而此刻,他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汇集,因此,每每学到一样新东西都会牢牢掌握在自己心底。
第二、客观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等人根据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人的智力可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不需要依赖文化和知识背景就能对新事物产生认知,这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青少年时期是人脑神经细胞发育最快、最活跃的时期,这时期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为记忆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从综合数据来看,人的记忆力在十四岁时达到高峰,此高峰值会持续到十七岁到二十岁之间,二十三岁之后开始衰退。
而晶体智力则相反,它是人为后天培养出来的能力,与文化和知识背景、经验积累等息息相关,这种能力会贯穿人的一生。当然,晶体智力的强劲程度,个体肯定会存在差异。
但总而言之,人的智力就是这两种构造,可以说,它是一种客观形态,你必须承认与接纳:孩子的记性就是比你这大人好。
第三、少年时心思与世界都比较单纯,不如成年人那样,人心与世界都变得纷繁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显而易见,少年人在少年时期需要完成的事项,只有两样,不是健康成长,便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你要他学习,哪怕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他也只有这一项任务而已,只要完成任务,他便万事大吉。事实证明,大部分孩子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除非是那些有心理疾病或是智力障碍的差等生,那就另当别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2690/7b5b4ba43c2ba140.jpg)
在这里,好好学习,也意味着扎扎实实地储存记忆。
而成年后,不仅要忙事业,忙家庭,年龄再大一点,还要赡养老一辈,抚育下一辈。为什么成年人在好多领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正是这些因素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你若再强逼他去记忆去学习,这谈何容易?
这个时候,少年人在学习,而你却在分心,他与你的记忆能力,当然会远远地拉开距离。
那么,成年后该如何提升记忆力?勤奋、坚持,是永远不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