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与黛玉两小无猜

第五回说,黛玉自在荣府后,贾母十分怜爱,寝食起居都同待宝玉一样,连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都靠后了。宝玉和黛玉之间也是亲密友爱,亦与别个不同。
还记得黛玉刚进贾府,看见宝玉,心里暗暗吃惊,想这人怎么眼熟到如此地步。而宝玉对黛玉那更是直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人在见第一面就已经有了亲切感。也是前缘已定,今生再相见,万般皆熟。试想我们曾经也是这样,突然见到某人会说这人有点眼熟,后使劲想曾经是否在哪见过呢?这样一琢磨,距离感随之拉近了。不过到后来这些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浮躁,这句话演变成了一句搭讪的不正经话,估计就算遇到眼熟的也不敢去深究了。
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把她安排在自己房里。把宝玉的寝室给了黛玉,宝玉搬到了黛玉的隔壁。想想这两人是早晨一觉醒来就能去到隔壁瞧一瞧对方。晚上睡觉前还能互道个晚安。真正是后来说的白天同行同坐,晚上同息同止,那就是两小孩子和顺无差的最好年华。
几年(或者一两年)后突然间来了个宝钗。宝钗是行为豁达,多得下人之心。还容貌丰美,端方有才,妥妥一强势竞争对手。黛玉心中只能暗暗郁闷。最主要还是黛玉无亲人在旁,宝钗却有母亲在后。而宝玉这人呢,表面看视姐妹皆出一意,无亲疏远近之别,就会忽略黛玉的小心思。
与别的姐妹无亲疏,但宝玉和黛玉随贾母一处坐卧,两人会熟些。这个“熟”从最初的眼缘到了后来的打打闹闹的熟,两人该是可你扯我衣服,我拉你衣袖的意味了。行动上两小无猜,真正是亲密。但心理上说“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求全之毁就是说对于关系过于严苛,不虞之隙是意料不到的赞扬。就是两人会挑对方爱听的赞美,也会过于严苛的,这严苛应该也是始于真,说真话,两人会斗嘴。宝玉语言一冒撞,黛玉未免又小生气一下,宝玉又要去哄哄。这多么像极了两个谈恋爱的人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吵一架,闹成大事。就看男方会不会哄了。还好,宝玉很会哄人,还不厌其烦,乐于哄人。不像现在男生哄过几次哄不好估计就此丢开。
这一回的这一段及其有趣。放在了第五回。《红楼梦》这第五回可以说是整本书最重要的一回。这一回总领了整本书的情节,金陵十二钗,副钗又副钗的判词都在这一回里,这里几乎交代了书里的所有重要女子以及她们的命运,从这里可以看结局,也是整本书框架结构搭好的一回。偏偏在这回的开始讲宝玉和黛玉的两小无猜,奠定了两人感情的发展,两人是亲密,但中间始终会有一个宝钗在,宝钗又是那是礼教社会里最适合当儿媳的人选。宝钗于黛玉,就是一根鱼翅卡如鲠在喉。
整个这一段可以窥见黛玉才是宝玉的真爱。他两的脾性从小时候就开始打磨,互相了解,容纳。两个人的关系好坏不能只看表面的是否和谐,反而要看两人吵架后关系是否更紧密了。能做到随时吵架,而后和好,而且更好,那两人的感情就很牢固了。
整本书里,宝钗和宝玉两人就吵过一次,还基本就是宝钗不吭声,宝玉自觉亏理就完事。宝玉和宝钗的关系基本是停留在表面祥和的关系上,根本做不到知心。言语上不能随意聊天,宝钗总是一副端着的样子,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闺秀该有的样子,但却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
如果黛玉知道这一点,她就会释怀很多。又或许就算心里清楚,但在当时婚姻由父母做主却没了父母的当时,命运也是不由自己做主的。贾家这么大一家子,宝玉的婚姻也不由他自己做主了。家族中理想的联姻对象和个人的真爱几乎是很难统一起来的。
但不管怎样,宝玉的真爱是黛玉,宝玉喜欢真善美的女子尤为喜欢真,黛玉就是这一人物的完美化身。嘴上虽尖刻了些,但那确也是真性情。黛玉的才华是无人能及,看待世事又比别人看得明白。在经世之道上,黛玉的观点是站在宝玉这方的,真可谓体贴。
宝玉与黛玉啦,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在这两小无猜中慢慢达成了一致。想想这也是悲剧中的喜,这样的一对人儿不求同生死,却也是曾经拥有了。